03.06 《道德經》·老子曰: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這段話是什麼意思?

和合圓


此語出自《道德經》第五十四章:

讀《道德經》時,千萬不要斷章取義,而應該將它看做一個整體。 前面數章老子都在那兒講“道“, 而此處則是說“德“從何而來;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脫 , 子孫以祭祀不輟 。

這裡老子當然不是費口舌給你講去“建”什麼,或者去“抱”什麼;老子說的就是一個道德標準如何訂立;訂立後如何執行的問題。

建立了、堅持了符合自己:切實可行的道德標準和道德規範,就要毫不動搖的去實踐;如果子孫後代能夠傳承有序,那就是“上德”了。

本章下面還有:“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這是不是和《大學》中所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樣呢?

當然,道家與儒家在修身問題上的看法是不完全一樣的。不過也有一樣的地方,比如他們都認為立身處世的根基是修身。

為家為國,應該是充實自我、修持自我以後的自然發展;所以老子說“法自然“;而儒家不一樣,儒家的修身養德是有目的性的;

換句話說,道教或者老子的德,是為了長生不老;而孔子或者儒家的德,則是治國,平天下。


閒看秋風999


善:擅長,善於

建:培元固本,打牢根基

不拔:難以撼動

抱:抱道,抱一,抱朴,抱無極

不脫:須臾不離,不脫離

子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豈不為子孫?

祭祀:效法先人,坐進此道。以祭祀之名,示敬之意,意修道要有虔誠之心。

不輟:不停,不懈怠

這句話老子要告訴修道立世之人,要修道立世,須先築基、培元固本,只有根基打牢打紮實了,長成參天大樹才難以撼動。老子還示修道立世之人,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要有量的積累才會有質變。修道處事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能淺嘗輒止,要持之以恆,抱一不離,咬定青山不放鬆,立志原在破崖中。

道從無到有,無極而太極,太極分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分八卦。後世子孫當如修道,從無到有,虔誠修度,不可須臾懈怠,如此宏道,修身登真,修齊治平,無往不勝。


微妙玄通冰激凌


【友好提示】 首先,請注意:文言文與白話文二者的語言修辭及語法修辭。 〔1〕 文言詞「善建」、「善抱」即是白話詞「建善」、「抱善」。 〔2〕 文言詞「拔」、「脫」等,是先賢聖哲老子以樹木為比較而說明課題的詞。 〔3〕 文言詞「子孫以祭祀」即是白話詞「祭祀以子孫」。 〔4〕 「祭祀」一詞,寓意著【孝】道傳承。 【總之】 老子這段話的意思,按白話文解釋,就是:(若得以)祭祀地子子孫孫綿延長久,(就必須)確立並且堅守【善】道。 《道德經》 ·老子 這段話核心理念(方向)就是:【善道】乃【孝道】之本。 陋見,即希方家指正,謝謝,(*Ü*)ノ☀,此致敬禮!


和合圓


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用生活中的三個行為作比喻,見54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堅持什麼不懈?除了(對人)無為(的自然之道),老子還會說別的嗎?後面幾句的無為修行與儒家的修齊治平異曲同工,不同在於孔子之道是老子之道的妥協社交實踐:有為地實施無為之道。


Lauz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