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56歲地質學家李德威英年早逝,彌留之際寫下遺願“開發固熱能,中國能崛起”

56歲地質學家李德威英年早逝,彌留之際寫下遺願“開發固熱能,中國能崛起”

圖為9月9日,李德威最後一次召集學生們彙報學業進展

56岁地质学家李德威英年早逝,弥留之际写下遗愿“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

圖為李德威在野外考察時給學生講課

56岁地质学家李德威英年早逝,弥留之际写下遗愿“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

圖為9月12日,李德威在ICU中寫下遺言

楚天都市報記者張屏 劉中燦 實習生陳羽佳 通訊員徐燕

高原覓真知,創新已成生前事;地熱尋遠志,繼學自有後來人。

昨日上午,56歲的著名構造地質學家、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李德威的追悼會在武昌殯儀館舉行。在中科院院士金振民、郝芳的引領下,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師生、70多名李德威弟子、300多名親友向李德威教授作最後告別。他的骨灰將分別安葬在老家麻城和科考25年的青藏高原。

9月14日中午,李德威教授因病與世長辭,他留下的最後十個字是“開發固熱能,中國能崛起”。

拒當院長,獻身科學和真理

1962年出生,1978年16歲時考入中國地質大學,1985年23歲時碩士畢業留校任教;1994年32歲時破格升為教授,1995年獲得湖北省地質科技一等獎,並被評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十大傑出青年;2000年地球物理學博士畢業,2003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

這是李德威的早年履歷,他年紀輕輕時已成就頗豐。李德威的學生、長江三峽勘測研究院有限公司高工羅文行說,老師思維活躍,不迷信權威。“我考碩士時立志要選全校最牛的老師,一查,李德威老師是最年輕升教授的,我把他的論文打出來學習,好厚一大本,很難懂。”

1990年,李德威參加了“西藏羅布莎鉻鐵礦大比例尺成礦預測”項目,發現了許多與板塊構造學說相矛盾的現象。為了弄清原因,他每年都要花三四個月的時間奔波在青藏高原,足跡幾乎踏遍了高原的每一寸土地。餓了吃乾糧,困了睡巖縫。經過多年實地調查,1992年,李德威提出了以盆山耦合、下地殼流動為核心的“層流構造假說”,一舉打破“板塊構造假說”,以非常簡潔的模式和合理的動力來源完整地解釋了青藏高原上的各種現象。此後,李德威相繼又提出了洋陸耦合、多級循環、四維動態成礦和地震熱流體成因等創新理論,建立了盆山與洋陸耦合的地球內部系統動力學,和地核與太陽能共同驅動的多級循環地球系統動力學,初步形成了一套以青藏高原為基地的地學理論系統。“很多同行都說,李老師的理論太難懂了。他確實很孤獨、寂寞,但他絕不會為了評職稱,放棄創建自己理論的夢想。”李德威的大弟子、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教授劉德民說,當初他沒來得及參加畢業典禮就跟著李老師去了西藏科考,畢業典禮那一天,老師在高原上對他說,要堅持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不要隨波逐流。“他自己就是把一生獻給了自己喜愛的事業。2000年,校領導曾要他做某學院的院長,他謝絕了,說只想搞學術研究。”“他真的是獻身科學,身上看不見一點點現代人常有的功利色彩。他的科學興趣極其廣泛,對真理有執著的追求。”著名地質學家、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尹安說,李德威對大地構造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對西藏以及中國的區域構造地質如數家珍,使他受益匪淺。

只爭朝夕,凌晨兩點前沒睡過

直到昨天,仍有許多人不敢相信,一直充滿活力、拼搏在野外科考第一線的李德威老師真的走了。“我們曾一起在藏南工作。他登山像只山羊,快得很!每天在野外工作都是那麼樂觀。閒暇的時候也會講起家人,他最得意的是兒子李喆,優秀的圍棋國手。”尹安說。“同事們送他外號‘小山羊’。一起出去考察,最長最難爬的線路都是他在跑,我們根本跟不上。”劉德民說。“2009年我們進汶川科考,大家划船過一個堰塞湖時發生了餘震,懸崖上的石頭落下來,船翻了,有個學生不太會游泳,還是李老師帶著他游到岸邊,他還沒那學生個子大。”羅文行說。“他愛打籃球,2015年,我們在海拔近3700米的拉薩科考,每三天和對面住的地質隊打一場比賽,他每次都上場。”李德威2017屆的碩士研究生陳棋說。

學生們都有被李老師深夜、凌晨回覆的經歷。羅文行說:“有次深夜11點多,我寫完項目報告發給李老師,他很快打電話給我,告訴我怎麼修改,我改完已經是凌晨1點多,他還等著看修改稿。”“李老師說,他從沒在凌晨兩點之前睡過覺,早上7點前又起床工作。其實,他就是積勞成疾……”陳棋流著淚說,尤其是這兩年,李德威老師大部分時間在海南做乾熱巖研究,為了加快進度,他更是廢寢忘食地工作。身邊沒人照顧,他吃不好、睡不好,身體透支太厲害。

心繫祖國,留下絕筆“中國崛起”

昨日的追悼會上,有人評價,李德威是黃大年式的科學家。

他的科研之路有一條明確的脈絡:為了國家和人民。他構建新的地質構造學說來解釋地質現象,不是為了奪人眼球,而是為找礦找油找能源做參考;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他第一時間報名參加學校的科技賑災專家組,被滿目瘡痍的災區景象深深刺痛,他從此開始研究地震機理和預測技術,提出了陸內地震的熱流體撞擊成因假說、地震及關聯災害監測、預測思想與方法,並發表了一系列地震相關論文,對蘆山、魯甸、景谷、康定等強震進行了準確的中長期預測;在研究地震中,他發現地震與地下熱能和熱流體的局部聚集有關,他於是想到,如果把地下聚集的熱能提前、緩慢地釋放掉,就可以降低地震發生的可能性,降低地震的震級和破壞性。同時,提取出來的地熱能還可以供人類使用,他於是又開始研究深部地熱能開發的相關理論和技術。

今年5月,對李德威來說,本是豐收的時刻:根據他的乾熱巖系統理論在瓊北地區已打出第一口乾熱巖開發實驗井,鑽遇了超過185℃的高溫乾熱巖並獲取了巖芯和測井資料,“乾熱巖選區、勘探和開發學術研討會”也在海南召開。但做完報告後,他卻是滿頭虛汗,一回漢就住進了醫院,因病情嚴重,又轉到北京住院,被診斷為嗜血細胞綜合徵。

8月21日,李德威轉回武漢住院。他的病情最怕感染需要隔離,但他著急科研進度,常常召集學生到病房開會。9月4日,海南的相關合作企業負責人來看望李德威,當時李德威肺部已經出現感染,他向夫人申請只談半小時,結果卻談了1個多小時;隨後他的感染越來越重,9日,他最後一次召集了10多名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在病房開會,邊打吊針邊聽每人就自己的學業和科研項目進展。

9月12日,李德威住進ICU。已經不能說話的他,借來護士的筆寫下“開發固熱能,中國能崛起”。而他想給夫人說的話,到最後都沒說完。

英才已逝,他的事業還在繼續

李德威走了,但他的事業仍在繼續。

在病床上他已囑咐學生們,他還有三本書沒有完成,分別對應著他的三個科研方向——《盆山耦合與下地殼流動》、預測地震和乾熱巖。“第一本書已快成形了,第三本可能還只有大綱。我們可能沒有李老師聰明,但只要像他那麼勤奮、認真,總能做成。”劉德民說,李老師有100多名碩士、博士弟子,大家一定會完成他的遺願。

羅文行更覺得重任在肩——研究地熱方向的他,曾聽老師暢談過理想,通過8年左右時間,成功打出多個乾熱巖井,利用的固熱能能達到三峽電站的裝機容量。“美國搞乾熱巖30多年沒有大的進展,但李老師的理論和方法不一樣,如果他活著,只要七八年,一定可以達到很大的規模。事實上,今年5月以來,多家企業和投資人都主動聯繫拜訪李老師,希望在地熱開發領域展開合作,大力度投資乾熱巖發電和綜合利用項目。”他說,他將沿著老師開創的道路走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