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美國1000所學校力薦紀錄片:揭祕孩子“距離成功最近”的路徑

互聯網第一留學公開課:留學爆米花

專業留學服務平臺:信息/攻略/諮詢/辦理

美國1000所學校力薦紀錄片:揭秘孩子“距離成功最近”的路徑

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碩士

Most Likely to Succeed

今天為大家推薦一部紀錄片《極有可能成功》,被業界譽為“迄今為止,關於學校題材最好的紀錄片”,這部影片於2015年在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獨立電影節——聖丹斯國際電影節上展出:一所美國加州的高中,一幫富有激情的老師,敢於打破124年的教育體制,將學校變成了另一種模樣。

17年前在美國加州聖地亞哥出現了一所特殊的學校High Tech High,這所學校拋棄了加州的課程標準,放棄了考試為目的的分學科教學體系,跳出了只僱傭師範學院專業教師的侷限,徹底採用項目制跨學科學習。

美國1000所學校力薦紀錄片:揭秘孩子“距離成功最近”的路徑

在這所學校裡,沒有教科書、沒有上下課鈴聲、沒有考試,孩子們每天都忙於一些自主選擇的特定項目,為了一年一度的大型展覽廢寢忘食。

起初,父母們充滿疑惑地把孩子送到這裡,隨後經歷了緊張、焦慮、感動和驚喜等各種可能的情感體驗。98%的大學入學率打消了父母對這樣一所學校的疑慮,隨後的17年間,High Tech High成功複製了13所學校,並且將教育延伸到了初中和小學。

2年多以前,一部關於High Tech High的教育紀錄片完成了拍攝,這部紀錄片被命名為Most Likely to Succeed。

影片已經獲得了各種電影節大獎,在美國上千所學校巡迴放映,掀起了不小的波瀾。雖然High Tech High很謙遜地說自己只是極有可能成功的,但她卻給了教育改革者極大的信心,也給了父母和孩子們極大的鼓舞。

1

我思考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100多年前教育改革者就已經知道了方向,而100多年後,才出現High Tech High謹小慎微地告訴人們這一次改革應該是極有可能成功的?

當我看到電影裡High Tech High的教室時,就像看到了兒童博物館,100多年前,那些對當時教育系統不滿的教育者和父母由於無法撼動學校教育,因此轉向社會教育,用兒童博物館這樣一種形式來做學校做不到的教育。上世紀70年代,美國兒童博物館的迅猛發展伴隨著那個時期大多數學校教育改革嘗試的失敗。

美國1000所學校力薦紀錄片:揭秘孩子“距離成功最近”的路徑


哈佛大學Howard Gardner教授的心目中,理想的學校就應該像兒童博物館,教室裡給孩子上課的都應該是各行各業真正的專業人士,他們可以帶著孩子們一起探索真實世界,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讓孩子們從專業人士那裡學到真正實用的知識和能力而不是應對考試。

兒童博物館出現100多年後,真的出現了Howard Gardner教授所說的像兒童博物館一樣的學校High Tech High。為什麼要花100年?這100年,學校教育改革的嘗試都沒有停止,但不停的失敗讓人有挫敗感,為什麼教育者都知道該去哪裡,而變革的道路卻舉步維艱?紀錄片裡的幾個採訪讓我看懂了阻力。

▣ 來自家長的阻力

問到家長覺得什麼對孩子最重要,家長會認同各種包括解決問題、批判思維、團隊合作等能力非常重要,但對於學校所嘗試進行的改革卻保持非常中立的態度,家長認為只有孩子通過考試能夠進入大學之後,才有可能去討論這些所謂的能力,如果連大學都上不了,家長很擔心孩子的前途。

當老師說起自己是從名校畢業但卻感覺缺失了很多東西,人生沒有方向,很多能力還要重新學習的時候,家長的反應是,那也是因為老師曾經進了名校,所以才有機會做這樣的思考。

▣ 來自學生的阻力

一個充滿激情想在傳統學校課堂中實施教學改革的數學老師,他覺得光讓孩子們學會應付考試不是教育的目的,因此想讓孩子們體會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繫,感受數學的美好,結果卻出乎意料地遭到了孩子們的抵抗,在採訪這些孩子們是想讓老師教他們考試還是教他們生活技能的時候,孩子們的答覆是他們希望學習怎麼考試,可以等考上大學之後再去考慮技能方面的事。

家長和孩子都在一個系統內做思考,這個系統需要用考試來衡量以及決定人生走向,而這個標準化的考試卻跟未來的生活和工作沒有任何關聯,家長被這個系統綁架,後來孩子自己也被這個系統綁架,站出來挑戰這個運轉多年且非常龐大的系統就像一場不知輸贏的賭博,於是誰也不想賭上孩子的命運或自己的命運。

在我看教育系統的時候,總有一種感覺,曾經有一小撮有權威或有權利的人設置了一個系統、制定了一種規則,這個系統及規則完全符合那個時期的需要,於是其他所有人都開始基於這個系統規則去做行為選擇,結果過去了上百年,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來自各個領域的吶喊聲多麼震耳欲聾,卻還是沒有人敢去對這個系統做徹底的顛覆,明明知道現在的教育是在摧殘生命,但我們卻欲罷不能。

2

我思考的第二個問題是:學校教育改革成功的定義究竟是什麼?

High Tech High用了兩個數據來說明為什麼他們是極有可能成功的,一個是High Tech High學生的平均成績比地區平均水平高出10%,另一個是High Tech High學生的大學錄取率是98%。

美國1000所學校力薦紀錄片:揭秘孩子“距離成功最近”的路徑

紀錄片選擇這兩個數據一定是經過反覆思考的,我相信真正做教育的人都不會認為這是教育改革成功的標誌,考高分和進入大學不能夠說明這個人的人生會怎樣,這也是為什麼影片的命名是“極有可能成功”。

我覺得影片選擇這兩個標準是因為這是最能給人信心的,父母們擔心的是孩子考試成績不好、上不了大學,那麼High Tech High首先要告訴父母的是,雖然是在這樣一所沒有教材、沒有考試、沒有上下課鈴聲的學校裡,孩子一樣可以取得好成績,一樣可以進入大學,對於父母來說要下賭注的時候其實沒有什麼可輸的。

這也是為什麼High Tech High在過去17年裡能夠迅速複製,而沒有遭到來自父母和孩子的抵抗。

在我看來,如果教育改革者建立了一種模式,即打破了系統規則、又在系統中運行良好,這個改革本身就已經成功了。

3

我思考的第三個問題:High Tech High為什麼會成功?

▣ 調動孩子自主的學習積極性是核心

High Tech High用項目制學習完全做到了這一點,孩子們為了完成自己的項目,主動查閱資料、主動協作、主動嘗試,老師最核心的作用是課程最初的“項目設計”,以及學習過程中的引導和協助,就是給孩子一個環境和任務,讓學習自然發生。

美國1000所學校力薦紀錄片:揭秘孩子“距離成功最近”的路徑

▣ 老師的管理機制是關鍵

High Tech High的老師有一半不是職業教師,很多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受教育改革的感召來到這裡任教,學校為此成立了教師學院,給這些半路出家的老師提供教師培訓獲取教師資格證。任何人都可以申請加入High Tech High的教師隊伍,申請者需要參加為期一週的培訓,培訓結束考核合格的人可以與學校簽訂一年的教師合同,教師每年接受考核決定是否能夠續簽。

High Tech High的老師很辛苦,他們要做很多一般老師都不會做的工作,但他們對教育充滿激情,因為只要當上了High Tech High的老師,那間教室將成為自己的舞臺,沒有考試分數的要求也沒有課程標準的限制,老師要做的,是必須想方設法調動每一個孩子的自主學習熱情完成學習項目。

美國1000所學校力薦紀錄片:揭秘孩子“距離成功最近”的路徑

▣ 讓教育迴歸生命的理念是支撐

Ken Robinson說教育就像園藝,是一個有機的過程。而現在的教育更像是工廠,我們企圖讓所有的孩子經過加工之後都成為標準化的產品,這符合工業化大生產的需要,但卻是違背生命本質的。讓教育迴歸生命就讓孩子有機會體驗生命中的各種波瀾,最終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綻放。

紀錄片中,一個女孩在一年之內從害羞不敢說話到成為戲劇導演,一個男孩為了完成任務通宵達旦最終還是失敗,失敗後反思反省再次出發而後獲得成功,這些故事中看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成長,而這個成長是由內而外的,沒有人強迫、沒有人鞭策。

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最重要的作用是用恰當的問題引導孩子去自我反思,過程中給予肯定、給予支持。當父母們親眼見證孩子的成長時,那些眼神和眼淚中,看得到是教育用生命喚醒了生命。

美國1000所學校力薦紀錄片:揭秘孩子“距離成功最近”的路徑

▣ 用真實的項目來展示學習成果

High Tech High沒有考試所以就沒有考試成績可以向家長報告,每年一度的展覽就是孩子們的學習成果,展覽內容就是孩子們進行的項目,可能是一本書、一個話劇、一架飛機或是一個機械裝置,雖然是老師設定的項目,但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有著極大的自主權。這個展覽會對全社區的人們開放,因此孩子們都希望自己的項目能夠以最完美的形式展現。

學習的意義變得很真實,不是一個標準化測試來評判孩子的學習,而是觀展人會如何評價孩子的作品,真實世界的工作成果其實也是相同的評價標準,你的工作是否能得到其他人的認可。

▣ 保證教育公平

決定成功的要素有很多,所有的要素拼在一起才有可能成功。當我看High Tech High的成功時,最讓我震撼的是她是在保證教育公平基礎上的教育模式的成功。

High Tech High是公辦特許學校,學校的學生是免費入學的,政府會給學校補貼,因為學校名額有限而報名人數很多,因此學校的錄取方式是在考慮郵政編碼、男女性別比例的基礎上隨機抽取學生,以保證教育機會的公平。

這種錄取方式的結果是學生的家庭經濟背景差異很大、學生曾經的學習成績差異非常大,有的孩子高中入學時可能都不認識幾個單詞。即使是面對這樣的學生群體,High Tech High依然做到了教育模式的成功,這不得不讓人敬佩。

如果只按分數和錄取率這兩個標準衡量,很多私立學校的教育也可謂非常成功,但仔細研究學生的家庭背景和入學成績就可以發現,這種成功是建立在選擇特定人群的基礎上的,很難全部歸功於學校。

4

我思考的最後一個問題是:既然知道現在的教育是在摧殘生命,我們是不是有勇氣不去當幫兇?

對美國教育的批判之聲不絕於耳,對中國教育的痛斥更是振聾發聵,既然知道現在的教育是在摧殘生命,為什麼每個人都要成為幫兇?前面分析教育改革阻力的時候其實已經看到了,即使教育改革近在眼前,父母和孩子卻會因為被系統綁架而抗拒,即使明明知道現在的教育是在摧殘生命,也還是欲罷不能。面對這樣一個龐大的系統,除了萬般無奈的屈服,我們還可以做什麼?

紀錄片裡有個引人深思的數據,美國中產階級家庭收入增長一直以來是與美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同步,從九十年代末開始,美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持續增長,而中產階級家庭收入卻呈下降趨勢。

美國1000所學校力薦紀錄片:揭秘孩子“距離成功最近”的路徑


值得關注的是,1997年是計算機“深藍”打敗國際象棋大師的那一年,人工智能能做的事已經不止是工廠中的機械手,而是讓很多職業消失,因此,很多過去標準化教育出來的人喪生了就業能力,也無法創造價值。

這給了今天的家長一個命題——孩子在未來世界生存究竟要靠什麼?我們談全球競爭力,談區別於人工智能的各種思維能力的培養,談發現孩子自己的優勢和意願去幫助他綻放生命,這一切都需要父母有勇氣和信心去踐行。

大學面對這個世界的變化,也不得不做出改變。現在,美國有一半以上的大學已經宣佈,學生申請入學不需要提交成績單,或成績單是可選項,孩子在學校所做的各種項目已經成為了大學衡量學生學習能力的標準以及錄取的標準。

同樣的命題放在中國同樣成立,我們的教育在這種全球化發展的加速度下,用不了多長時間也必須做出改變,它提醒著我們——標準化的成功人生已經不再可能。

美國1000所學校力薦紀錄片:揭秘孩子“距離成功最近”的路徑

作為父母,我們可能無力改變學校教育,有時候我們甚至無力去選擇學校,但是我們需要清楚地意識到,孩子一年在學校的絕對時間其實不超過三分之一,孩子更多的時間是在家裡,在外界環境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孩子是否能夠在未來世界生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是如何利用家庭教育時間的。

如果非要把人生當作一場賭局,父母就是替孩子下注的人,在人工智能即將充斥世界每一個角落的時代,這個注怎麼下勝算更大需要每個父母去掂量。

文章來源:父母訓(ParentingWorksho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