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早期佛教是不主張立像的,那現在的佛教塑像都是怎麼來的?

草莓味屠夫


本文從佛教發展史的角度來談這個問題。當中的一些觀點和現在某些佛教教派的觀點有衝突。

首先介紹早期佛教當中的禮佛活動。佛陀生前反對偶像崇拜,因此一直沒有塑像。他的信徒在他死後也沒有為他塑像。當時,通過雕刻菩提樹,菩提樹葉,法輪,或者佛塔的方式來象徵佛陀。同時通過禮拜菩提樹和佛塔的方式來禮佛。

其次,僧團的逐步宗教化是導致偶像崇拜的主要原因。早期佛教僧團的宗教色彩並不濃厚,更像是一個學術組織。大約在佛陀去世之後100年,僧團發生嚴重分裂。分為了上座和大眾兩部。上座部以老年僧人為主,主張堅持傳統;大眾部以青年僧人為主,主張進行改革。大眾部主張的內容,從後人的觀點來看,是將僧團宗教化。比如上座部將佛陀視為導師,並沒有將佛陀神化,大眾部直接將佛陀神化。上座部反對偶像崇拜,大眾認可偶像崇拜。大眾部的改革,實際上啟動了佛教宗教化的歷程。

其次,佛陀造像的形成與外來文化的衝擊有密切關係。公元前後,來自中國西域的大月氏人後裔在印度北部創立了貴霜王國。這一時期,希臘的雕塑藝術和偶像崇拜傳統,波斯的光明信仰都傳入了北印度地區。大乘佛教就在這種契機下,開始形成。大乘佛教吸收了大眾部偶像崇拜的傳統,並且將塑造佛像視為一種功德。這極大地推動了佛像的雕刻。從這一時期流傳下來的佛陀造像來看,非常接近古希臘雕刻的藝術形象。具有非常明顯的借鑑特徵。這也就是佛陀造像的最初起源。所以很肯定的說,佛陀造像本質上是後人想象的結果。歷史上佛陀的真正形象是不可考證的。

最後,中國的佛教造像的直接來源就是貴霜王朝的佛教造像。貴霜王朝的興盛時期,正好就是中國東漢時期。這也正是中國歷史記載佛教早期傳入的歷史階段。而貴霜王朝的伽膩色迦王篤信佛教,積極對外傳教。因此,貴霜王朝的佛教造像傳入到了中國。中國新疆地區的佛教石窟壁畫,具有濃厚的貴霜王朝風格。敦煌地區早期石窟的佛像和壁畫,也具有濃厚的貴霜王朝風格。直到隋唐時期,中國佛教造像才徹底中國化。


用戶4325101516


早期佛教很單純,原始佛法樸素自然,佛陀也都是觀機逗教,因病予藥,而且真佛無相,哪有塑像這一說。現代不僅塑像還要塑金像,極盡奢華。以人的標準強加到佛菩薩身上,佛菩薩哪裡需要金身?


不僅如此,還有層出不窮的功德金,更是被後世佛弟子宣揚成捐的越多心越誠,功德越大,佛菩薩才會保佑,真的太離譜了。佛菩薩哪裡需要錢財供養,不過是後世弟子接機斂財。


釋迦牟尼佛嚴格規定出家眾不得持金錢,在家眾不可以供養金錢給出家人,只可以供養生活必需品。如果是供養出家眾必需品的基金,則必須由淨人保管。曾幾何時,寺院成了比走私軍火、販毒還要暴利的大生意,和尚成了最賺錢的行業。買門票要錢,燒香要錢,各種水陸法會都要大把花錢...佛祖用得到一毛錢嗎?

希望大家理性思考。自救者天救,自助者天助,真正能保佑我們的是我們自己,我們要做的也很簡單,就是把人做好,孝順父母,盡好孝道,夫妻和睦,教養子女,擔起責任,負起義務,人道成而後佛道成,人做好了,做到了極致,沒有不順的,但做人其實真的沒那麼簡單。現在很多修行人好高騖遠,總覺得修行就是要深入廟宇,遠離紅塵俗世,其實大錯特錯,真正的修行一定要深入紅塵中,以家庭為道場,在歷緣對境中修除習氣,調柔心性,償還累世業債。因為道就在生活中,道就在最低處,遠離生活是沒有道可修的,是永遠修不出來的。(更多學佛修道的真相可以查看新 浪 微 博:靈芝師姐)


快樂專用小馬甲


早期的時候,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不主張立佛像的,到後來為什麼又立佛像呢?

早期的時候,佛的弟子為什麼不立佛像,那個是正法時代五佰年,眾生根基比較鋒利,修行講究實際,根本就無需立佛像建寺花心血來勞民傷財行為。

佛創教以來,過了500年正法時代,那些修行者學佛眾生的根器越來越鈍了,修行障礙重重,煩惱比較多。所以又立了個佛像來面對,好像釋迦牟尼佛就在前面的樣子,一邊讀經書,一邊看佛像如佛陀在旁邊的感覺。叫做像法一千年修行。

到了現在就是未法時代學習,眾生的根器越純得利害,根本就無法面對經典與佛像來修行,所以就來拜佛唸佛號的修行。看到經書就煩惱,因為我拜讀經書的時候全部都是處女經,眾生根本就無法看進去。一部第十地修行的《金剛經》不見了。就知道了眾生想一步登天。前面第一地至第九地全部拋棄。

所以現在未法時代學習的眾生,惡業也特別厲害,面對佛陀的教導經書根本就沒有緣分,緣到了也看不進去或搖頭晃腦書呆子唸經,拜佛求佛為自己求福報這樣的修行。從這樣的修行知道死後眾生排山倒海下地獄。

南無阿彌陀佛





A百姓心聲共鳴A


前言

我們進入佛教寺院,在天王殿會看到彌勒佛笑臉迎人,兩旁的四天王守護東南西北四方,象徵風調雨順。大雄寶殿有巍巍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

每次很down 的時候,來到寺廟逛一趟,即使逗留片晌,聽著從廣播傳來的南無阿彌陀佛、大悲咒,內心從驚濤巨浪,瞬間平復成粼粼湖水。

佛像,是給眾生認識佛陀,瞻禮佛陀的重要塑像。

可是,佛像在佛陀在世的時代是並不存的

直到500年後的“像法時代”,像法也可以理解成有佛像出現的時代,那時候才出現了佛像

其間的變化,有很多細節可以探究。

佛像是什麼?

在捋清佛像的流變之前,得先弄明白什麼是佛像。

狹義的佛像是指釋迦牟尼的造像

廣義的佛像是佛教裡,佛、菩薩、羅漢、眾弟子、天神...的塑像和畫像。例如觀音菩薩像,地藏菩薩像,帝釋天、不動明王...都是佛像。

佛像對於佛教徒而言是禮拜供養的具象化,也是一種宗教藝術品

早期的佛教為什麼沒有佛像

佛陀在世時。他的弟子們認為,佛陀是他們尊貴的老師,是天人師。佛陀的人格、德行、智慧是至高無上,常人不能蠡測,所以不能以凡人的形象來展現佛陀的形相

那早期的佛教徒用什麼來象徵佛陀呢?根據八相成道的傳說,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成道、轉法輪、入滅。

代表入胎的六牙白象、出生的蓮花、成道的菩提樹、說法的法輪、涅槃的佛塔,在佛像出現之前,是佛陀的象徵符號。

最早的佛像是什麼時候?

最早的佛像記載出自《增壹阿含經》,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在佛陀出世七天後就去世了,轉生到欲界的第六天——忉利天,佛陀為了報答母親的大恩大德,就上升到忉利天為母親講經說法。

佛陀在忉利天為母親說法的時間只有幾天,但在人間卻過了不短的時間。憍賞彌國的優填王,因為好久沒見佛陀了,實在太掛念他。大臣看到國王思念佛陀,就像掛念戀人一樣,出了個好主意,在國內招攬工匠,下令用牛頭旃檀木雕琢了一尊5尺的佛像,供優填王瞻禮,並且慰藉國王對佛陀的想念

與此同時,舍衛國的波斯匿王,他經常聽佛陀講經,是忠實的追隨者。他也在思念遠在忉利天的佛陀,命令工匠使用紫金製造一尊釋迦牟尼佛像。

這是宗教傳說裡最早出現的佛像,但是從考古學、歷史學上來看,沒有明確證據可以證實佛陀在世的時候,印度有佛像製作的事情發生。

為什麼出現了佛像?

佛像的出現與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工藝技術有密切關聯。

公元前4世紀末,來自古希臘馬其頓的亞歷山大一世,揮劍向東方遠征,征服了希臘、古埃及、波斯,最終止步在印度西北的旁遮普地區,建立一個前所未有、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亞歷山大帝國以及繼承他政治遺產的帝國,史學家稱之為“希臘化”時代。

古希臘人獨特藝術,對人體線條,面部輪廓的勾勒有深刻的洞察和把握,再加上古希臘對精湛的雕塑技巧。古希臘藝術傳入印度,就對當地的藝術家,工匠,甚至佛教徒帶來了理論觀念的更迭,視覺效果上的衝擊,對之後四五百年的佛教藝術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古希臘的雕塑藝術與印度佛教思想碰撞交融就誕生了宗教藝術的精粹——犍陀羅藝術

健陀羅位於現今的巴基斯坦與阿富汗,意思是充溢著香氣的地方,處於中亞的交通要道。

健陀羅藝術起源於公元1世紀,到2-3世紀在貴霜的迦膩色加王最為輝煌鼎盛,5世紀衰敗結束。

健陀羅藝術作品,以雕刻為主,其中浮雕為大多數,浮雕是少數。雕刻使用的材料大部分是岩石,少部分是金屬。

雕刻的內容主要是佛陀的本生故事,即釋迦牟尼在三大阿僧祇劫裡,從菩薩修六度,最終成佛的宗教故事。

從人物雕塑的細節而言,健陀羅佛像特點很容易辨認,人物的頭髮是波浪形狀,臉部圓潤寬正,五官的輪廓包括鼻樑、眼睛、嘴巴,下巴、耳朵...都有希臘人的特徵

佛經裡佛陀的衣著是偏袒右肩,但健陀羅佛像是穿著類似羅馬人“託加袍”的通肩大衣。

佛像的面帶微笑,雙目微閉,慈祥寬和,非常生動,富有藝術感地體現了佛教的寂靜、忍辱、慈悲喜捨的精神。

另一方面從佛教教團的角度看,佛陀在進入涅槃後,人間徹底進入無佛的時代。

但是佛陀的偉大,佛陀的音容,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二相好,形貌的莊嚴偉岸是任何人都無法比擬,使佛教徒心生懷念追思

佛教徒轉而刻畫那些感人肺腑,動人心魄的佛陀本生故事。

佛陀的具象化,神格化,又使佛教徒有了直觀形象的依託對象,造像運動就勢不可擋地展開。

在一世紀興起的大乘佛教認為,通過在佛像面前瞻禮,觀想佛像的莊嚴形象,能有效入靜禪思。要修行成佛,須經過漫長的時間,積累許多功德,而其中的方法之一就是,雕塑佛像,繪畫佛像,供奉佛像,瞻禮佛像...佛像就是佛陀涅槃後,在人間的存在符號。

大乘佛教有一部經叫《大乘造像功德經》,裡面非常詳盡地講述了製造佛像的各種不可思議功德。可以說佛像,同時也是滿足佛教徒修行的需求而出現了。不少經典,例如《地藏經》也有介紹,造像的功德不可以思議。

在中國有明確的文獻記載佛像,已經是東漢末年了。據史書記載,丹陽人笮融濫用職權,在彭城建造了一座規模宏大的佛教寺院,使用銅作為主要材料,用黃金塗抹外身,穿上錦衣,安置了中國最早的佛像。

結語

現在,我們在佛教寺廟可以看到僧人們每天晨鐘暮鼓,在佛像前敲木魚,焚香祝禱,誦經唸佛。

塑造佛像為了弘揚佛法,使信眾認識佛陀,發揮了積極的意義。

信眾要的不是玄之又玄,深不可見的超人格神明,而是慈眉善目,莊嚴軒昂的佛陀。

創造佛像的工匠很多都懷著對佛菩薩,虔誠與敬畏的宗教修行,進行精雕細琢。

佛像是他們信仰的見證,信眾也在瞻仰禮拜的過程中,得到了心靈的安寧,萌生向善成佛的大願。


雲汀說文史


早期的佛教是不主張立像的。在釋迦世尊住世的時候,因為佛去忉利天為母說法三個月,人間的弟子們思念佛陀,所以,為其塑了像來供養。

在公元一世紀以後,在印度出現了最早的佛的造像。這對以後佛教的通俗宣傳和廣泛傳播起到了極大的影響。據史書記載是康僧會到建業(赤烏十年,即247年)以後,開始建立茅屋進行傳教。並對佛像進行造像。

印度貴霜王朝時期(約公元一世紀中——三世紀末),是佛教極為盛行的時期,除部派佛教外,大乘佛教也正在迅速發展之中。因受希臘、羅馬文化藝術的影響,在印度西北的犍陀羅(在今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縣)和朱木那河中游的秣免羅形成著名的佛教藝術。在這之前,印度雖佛教藝術,但卻迴避塑造佛陀的形象。貴霜時期,不少印度佛僧到中國傳教,他們往往同時也攜帶佛經和佛像。

在中國東漢三國時期,漢桓帝在宮中祠黃老、浮屠,“設華蓋之坐,用郊天樂”。《歷代三寶記》卷四說:“大起浮圖祠,以銅為人,黃金塗身,衣以錦彩”,這是造像立寺首次見於正史記載。


禪思悟語


佛在《金剛經》中明確說過,“若以色見我,以音生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陀說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破處人們對“相”的執著,處處說法就是讓人心中明白,所有事物都只是四大因緣,暫時集合,在一起,根本沒有這個東子的真實存在。

但是人類的大腦,在殘酷的自然進化選擇中,對圖像的認識,要遠遠早於對文字的理解,圖像能更加迅速,更加直觀的表達信息,讓人們一眼就能看明白你要表達什麼意思。人們對於效率的追求要高於準確,比如說什麼是圓,對圓的定義是“到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的集合”,這樣說雖然準確,但顯然沒有直接華一個圓,來的迅速和讓人明白你要表達什麼意思。哪怕是畫的這個圓並不圓,只要意思表達到位了,人們也能容忍這個圓的不精確性。

人們總是需要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來給自己苦難的生活一個寄託,莊嚴肅穆的佛像成了最好的選擇。佛經上說,佛有三十二相和八十中好,佛像都不是隨便塑的,都是按照佛經上說的樣子,所以佛大多數時候都是莊嚴的,讓人看了心中升起對佛的敬意。

雖然正確的路徑應當是讀佛經,但畢竟佛經是複雜的抽血思維,要達到觀想念佛,就是要在腦中想象佛的三十二種相和八十種好。但抽象思維畢竟是太反人類,所以需要不斷的刻苦修煉,形象思維最符合人的本質,為了更好的弘揚佛法,才有了後來的各種壁畫和雕塑。

眼中有佛,常頌佛號,日日精進,禮佛不輟。渡河之舟,行路之車,彼岸之具,切莫執著。


昭烈名臣


關於這個問題我看到其他師兄已經回答了許多,這裡想給大家發幾組立像佛像,以供大家鑑賞!

更多立像欣賞歡迎大家 藏村APP 欣賞


藏村


這要從佛教建立說 起。佛教創立者是2000多年前印度大陸的迦毗羅王國的王子喬答摩?悉達多 。因為他是釋迦族人,人們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 釋迦牟尼圓寂之後的最初幾百年間,佛教尚未傳遍亞洲各國,但是當時在印 度已經出現了各種不同的佛教教派,後來整合為三大主要派別,即:小乘佛 教、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

佛教的教義應該是不崇拜偶像的,佛教主張“四大皆空”,“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認為宇宙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暫時聚合而成的,沒有一個實在 不變的本體。佛像也不例外,不論是雕像、塑像、鑄造像,不過是石土木漆 或金屬的因緣暫時聚會而成,是一種因緣的假合體,當然本體是空的。佛教 主張“破相”,就是要打破人類因不明真理而認為“因緣所生的事物”是永 遠不變的觀念。既然佛像是由“因緣所生”,那麼也應在“破相”之列。那 為什麼歷代還有那麼多的佛像產生和流傳呢?

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來回答:一方面“佛像”雖是由金屬木石等材料 (因),由人工(緣)製作而成的,毀之既無,沒有不變的主體。但佛像可以使 人興起見賢思齊之心,令人生起仰慕效法之思。故而佛教並不否定佛像的存 在。另一方面,佛教為了普渡眾生,向俗眾說法,佛家不得不借用塑像、繪 畫等大眾喜歡的藝術形式,進行弘法事業。

漢傳佛像

佛教造像藝術在中國美術史上冠絕千古、標程百代的不朽地位自是毋庸 置疑,脫離了佛教造像的中國藝術史,特別是雕塑史無疑將黯然失色。其中 ,漢傳佛教造像與藏傳佛教造像並稱中國造像藝術的兩大支柱,主要包括石 窟造像、寺院造像和單體供養造像三大門類,上至東漢末年下迄元明清三代 ,長達兩千年的悠久造像史,為後世遺留下恆河沙數般的雕塑、繪畫作品, 涉及以銅、石、瓷、木為主幾乎無所不包的造像材質。其中以金銅佛造像最 具藝術特色和收藏價值。 公曆紀元前後,佛教開始由印度傳人中國,經長期傳播發展,而形成具 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由於傳人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 會歷史背景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地佛教(漢語系)、藏傳佛教 (藏語系)和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漢朝十六國金銅佛像從佛教造 像角度來說,無論從史籍記載還是考古遺物發現,早期的佛造像多見於石雕 石刻,隨著佛教的興盛,金銅佛像開始出現。金銅佛像大多形體較小而精緻 ,便於攜帶,供奉於佛寺和信眾家中佛龕,或納藏於佛塔地宮之中。 《三國志》記載有“笮融大起浮屠祠,內有一尊金銅佛像”,這是中國 正史中首次明確的金銅佛像記載。迄今發現最早紀年銘的佛像是現藏美國舊 金山亞洲美術館的後趙石虎建武四年(338)雕造的一尊鎏金銅坐佛像,它結 跏趺坐,雙手作疊壓禪定式,長長的杏仁眼,方圓臉形以及規整的垂中平行 衣飾,高肉髻,在形式上直承漢末四川陶佛像,形體與衣紋的左右對稱,也 是西來佛像中國化的具體實例,被認為是中國式佛像的早期形態。

北魏金銅佛像

北魏早期,匈奴赫連族攻入當時的佛學中心長安,滅佛殺僧。著名高僧 鳩摩羅什的高徒白腳禪師遷到平城(即山西大同)受到魏武帝的禮遇。北魏滅 北涼後,把涼州具有高超技藝的工匠虜掠到平城,同時也俘獲大批僧人,平 城成了北方的政治文化及佛教中心,金銅佛像從此被大量製造。今存北魏太 平真君二年(441)趙通造金銅佛像,太平真君四年金銅佛立像,就是太武帝 廢佛前的代表製品,形式古樸。出土於河北石家莊的鎏金銅造像,分傘、佛 像、座三部分,是十六國以後保持最完整的一座。河北省博物館收藏的另一 件金銅坐佛像,造型渾圓,而造於太平真君十一年的金銅坐像,古樸之氣息 漸失而趨向寫實,兩手不再拱而置於胸腹間,改為右手施無畏印,左手置於 膝上。衣紋下垂作橢圓形線,衣裾下緣下垂到座的上部,這是新的發展。 魏孝文帝統治時期,一度遭受政治打擊和道教衝擊的佛教得到迅速恢復 ,曾遇滅頂之災的佛教徒也吸取了教訓,提出皇帝就是如來的觀點,憑藉皇 權弘揚佛教。興光元年(454)平城五級大寺鑄金銅釋迦立像五軀,以太祖以 下五帝相貌為依據,高各一丈六尺,共用銅12.5噸。公元4的年,獻文帝在 天宮寺造釋迦立像,高43尺,用銅50噸,黃金0.3噸,金銅佛像廣泛製造的 風氣盛極一時,而且形制和規模不斷擴大,在太和年間形成了金銅佛像製造 的全盛時期,如現存太和二年(478)銘金銅佛造像,劉從妻造彌勒坐像,河 間樂成人張賣造彌勒坐像,李成造像,王上造像等不下10多件,山東博興縣 出土的更為繁多。這時期的金銅佛像,以唇厚、鼻隆、目長、頤豐、挺拔而 有丈夫氣為主要形象特點。

南朝金銅佛像

在南方,東晉已開帝王奢競之風,這種時代風尚成為名士奇匠競心展力 的外在驅動力,出現了以戴逵、戴頤父子為代表的著名佛像匠人。戴逵曾積 三年苦思製成丈六無量佛,“巧凝造化”,成為供大量仿製的中國佛教造像 傑作,這種追求民族化的審美旨趣的創作,開創了中國式佛像的製作範式。 所造行像,運用脫胎漆器工藝,發明了既壯崇又輕靈的夾苧佛像,適應了當 時抬佛巡行習俗的需要,被世人稱為一絕。其子戴頤從小隨父參與塑像,相 互切磋技藝,以精思神巧為時人稱許。 劉宋以降,靡費之風大熾,建寺造像所用的銅無以計數,甚至危及國力 ,宋孝武帝劉駿一次就為瓦官寺鑄金銅佛像32軀。梁武帝出家的同泰寺十方 佛為金銀像。而光宅寺造丈八無量壽佛金銅大像,、用銅20噸,陳宣帝所鑄 銅像多達2萬,修治舊像130萬軀。這些足以想見當時金銅佛像鑄造的形制和 規模。在風格上,南朝金銅佛像崇尚寬大博敞的天衣裳裾襯托出飄逸俊秀的 體勢,是南朝時尚的秀骨清像人物儀範在佛教造像上的具體表現。二戴的藝 術技法也被廣泛流傳。整個南朝的造像均顯示出形體輪廓具有整體感並極富 裝飾性的特色,與當時競尚奢靡之風相一致。 無論在南朝還是北朝,金銅造像規模形制都十分宏大,藝術技巧也日臻 完善,從而使金銅造像完全中國化並達到其全盛期。


佛經連載


早期佛教的確是不主張立像的,這是因為佛教主張“四大皆空”——既然宇宙間一切萬事萬物都不過是因緣際會的過眼雲煙,那麼即使鑄造一個佛像也逃不脫這一宿命:無論佛像是用什麼材料鑄造的,也總無法逃脫腐爛的命運。因此早期佛教主張銘記佛法的精神,而不要求人們禮拜具體的像。然而世間芸芸眾生不可能人人皆能修行到像佛陀一般超脫世俗萬物的境界,由於早期佛教不主張立像,因此在俗世間的傳播就缺乏載體,早期佛教徒在需要刻畫佛本身的形象時往往以腳印、寶座、菩提樹、佛塔等象徵物進行表現。我們今天看到的佛像是古印度佛教信仰和古希臘雕塑藝術結合的產物。

公元前334年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在征服波斯帝國後進一步揮師東征進入中亞和印度河流域,來自歐洲的希臘移民在這一時期大量湧入到位於古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地區。犍陀羅地區的居民普遍信奉佛教,希臘移民到來後也逐漸接受了佛教信仰,不過這些希臘移民和古印度本土居民的思維存在很大的不同:他們認為應該在人間為佛祖樹立一個具體的像以供世人參拜。他們基於這種理念將古希臘的雕塑藝術和古印度的佛教信仰結合起來創造出了佛在人世間的具體形象——波浪式頭髮帶有頂髻、橢圓的面部、修長的眉毛、高挺的鼻子、淺薄的嘴唇、身披衣褶流暢的希臘式大褂,這種形象其實是參照古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阿波羅創造出來的。

公元前160年左右生活在今天中國西北部的大月氏部族被烏孫與匈奴的聯軍大敗——大月氏王的頭顱被割下做成酒器。大月氏人被迫一路西遷來到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河中地區,此時這裡是希臘移民建立的大夏王國的地盤。大夏擁有發達的手工業和商業貿易,灌溉農業也極其發達,修建了很多希臘化的城鎮。大月氏佔領此地後延續了大夏的農業和工商業政策,逐漸由一個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過渡為一個以農耕和商貿為生的定居民族。大月氏人佔領大夏後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設置休密、雙靡、貴霜、肸頓、都密五部歙侯分別管轄原屬大夏的土地。公元1世紀中葉貴霜部翕侯丘就卻統一五部,建立貴霜帝國。丘就卻又南下攻擊喀布爾河流域和今喀什米爾地區並奪取了安息(帕提亞)帝國的高附地區(今阿富汗的喀布爾)。丘就卻以八十多歲的高齡與世長辭,給他的兒子閻膏珍留下了一個蒸蒸日上的帝國。閻膏珍繼承了其父丘就卻的開疆拓土大業:征服了印度東北部和旁遮普,在中亞將勢力範圍擴展至花剌子模,吞併錫斯坦。此時的貴霜帝國版圖東起巴特那,西達赫拉特,南至納巴達河,北盡鹹海。都城遷至白沙瓦。到了迦膩色伽國王時代貴霜的領土已東到蔥嶺,與漢朝的西域都護府接壤;西接伊朗高原;南抵恆河河谷;北與康居接壤,與漢、羅馬、安息並稱當時的四大帝國。

貴霜帝國繼承了大夏王國發達的綠洲灌溉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貿易,沿著絲綢之路一個個商業城市拔地而起。貴霜商人的足跡向東經過孟加拉灣、馬六甲等地一直到達中國境內,向西經過阿拉伯海、波斯灣、紅海最遠一直到達羅馬帝國。貴霜為了更好地發展對外貿易進行了貨幣改革,成為了當時全世界唯一的金本位制貨幣體系的國家,貴霜貨幣不僅在其國內流通,甚至一度成為絲綢之路貿易通用的國際貨幣。在廣泛參與國際貿易的同時貴霜帝國也同樣熱衷於弘揚佛法:國王迦膩色迦信奉大乘教派,從此大乘佛教成為向東傳播到中原的主要教派。迦膩色迦時代曾在迦溼彌羅(又譯為罽賓或溼婆,即克什米爾)舉行過佛典的第四次結集:脅尊者召集500高僧,世友為上首。經這次結集,使經、律、論三藏各成10萬頌,共960萬言。當東印度佛教已不是那麼興旺的時候,西北印度的富樓沙卻成了佛教的中心。貴霜帝國繼承了希臘化的大夏王國的美術藝術,同時貴霜帝國將犍陀羅地區的佛像藝術向更廣闊的地區傳播推廣開來:高附地區的佛教徒開始在興都庫什山的山崖上修建石窟並在石窟中雕刻佛像。2001年被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炸燬的巴米揚大佛也是這一時期犍陀羅佛教藝術的典型代表作。

張騫開通絲綢之路後佛教徒也像奔走在這條道路上的戰士和商旅一樣為自己的信念而四處奔走,目前史學界公認的說法是大約在公元前後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原。不過由於當事正處於西漢、新莽、東漢三朝更替時期,人民流離失所朝不保夕,佛教未能在中原得到什麼發展。直到漢明帝時期曾夢見一高大的金人,頭頂上放射白光,降臨在宮殿的中央。漢明帝正要開口問,那金人又呼的一聲騰起凌空,一直向西方飛去。夢醒後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朝會時他向群臣詳述夢中所見,大多數人都不知其由。後來他有個博學的大臣說那可能是西域的佛陀,明帝聽說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陀,於是派使者赴天竺求得其書及沙門。天竺僧人到達東漢都城洛陽後在此修建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洛陽白馬寺,至此開始了這個宗教向中國傳播的歷史。此後佛教又通過中國傳播到朝鮮半島和日本,逐漸成為東亞各國普遍信仰的宗教之一。在佛教東傳的過程中和田、庫車、米蘭、吐魯番、敦煌、天水、洛陽、大同等地的石窟和佛教遺蹟中均能看到犍陀羅佛教藝術的影響。

佛教在東傳過程中出現了本土化的跡象:南北朝時期華夏佛教信徒紛紛根據中國人的外貌形象鑄像,因此我們今天看到的中國佛像很多已和犍陀羅地區的佛像出現明顯的不同。與此同時佛有三身的說法也在中國開始廣為流傳——所謂三身即是應身佛“釋迦牟尼”、法身佛“毗盧折那”、報身佛“盧舍那”:應身佛是佛教徒根據傳說中釋迦牟尼的形象所塑造;法身佛“毗盧折那”既保存了釋迦牟尼的部分特徵,又根據當世人面相的優點進行美化;報身佛“盧舍那”宣揚的是佛的智慧和宇宙本身平等不二,世間人人皆可成佛。坐落在洛陽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就是女皇武則天根據人人皆可成佛的理念以自己的面容所鑄,這也是世間唯一以女子之身作為原型建造的佛像。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以前不瞭解佛教,我曾經有過這樣的看法:少林寺為什麼能有這麼大的名氣?可以延續千年的香火?不是因為佛法精深也不是因為武藝高強,而是因為識時務。在我接觸佛教以後,我也認為佛教之所以興盛,被中國人接受,主要原因還是:識時務。佛教不是死教條,我就是對的,你必須完全服從我,你的跟我的不一樣,你就是錯的,不是這樣的。

拿我們最熟悉的心經、金剛經來講,心經的全名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金剛經的全名是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這裡面般若的意思咱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智慧。學佛以開智慧為基礎。而不死教條,處事靈活就是智慧的表現。所以,要是認為信佛是為了把人修煉成木頭人、信佛的木訥呆板,那是你自己想不開。

古代有一個皇帝告訴一位比較有名氣的和尚,你念7天菩薩保佑,然後我殺了你,看看你的菩薩能不能來救你。到了第七天,皇帝來了,說:你念完沒有,我可要殺你了。和尚說這7天我壓根就沒念菩薩。皇帝問:你沒念菩薩,那這7天你叨叨咕咕的唸的是啥?和尚說:我這7天唸的都是皇上。皇上問:你念皇上有什麼用?和尚道:因為皇上就是菩薩。瞬間,跟鹿鼎記裡的描述完全一致:龍顏大悅。

這就叫般若、這就叫智慧,這也叫識時務。有的教派堅持認為自己就是真理,你必須服從我,你不服從我,我就消滅你。但在佛教是不存在的,佛教不管你是什麼妖魔鬼怪,都先順著你說,然後再一點點的把你帶上我的道。

現在燒香拜佛的人很多,但大家往往都忽略了佛教實際上是有兩套體系的,也就是:二諦。二諦就是真諦和俗諦。

真諦,也叫第一義諦,講的是佛家的真理,宇宙人生的真相,講的是出世間的道理。而站在真諦的角度,就是金剛經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站在真諦的角度,是不可以立佛像的。人為立起來的東西都是假相。

而俗諦講的是世間的道理。俗諦就是佛家對世俗社會的妥協和一種迂迴手段。就像對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古代,連字都不認識,你跟他講宇宙是人心造出來的,那不是找不痛快嘛?如果佛家只堅持真諦,早就滅亡了。俗諦就是識時務。想在世間傳播佛法,那就得先跟大家講燒香拜佛菩薩保佑。我本人也是身體有病,難受的實在沒招了,才接觸的佛法。

俗諦是為了佛法在世間傳播,讓老百姓接受,讓大家有個心靈和情感的寄託,站在這個立場上,佛像就可以立。

但大家一定要正確理解二諦的關係,並不是說真諦就比俗諦高,二諦之間是平等的。諦就是真理的意思,俗諦,是世間的真理。俗諦也是真理,只不過在講技巧,順著眾生的因緣和根器來講,並不是虛假。就像燒香拜佛,是俗諦,但靈不靈?最起碼我親身體會是靈,而且是無可爭議、無可辯駁的靈。能讓我這種固執、疑心重的人信,那必須得靈。

修行人也是需要通達二諦的。

釋迦摩尼佛在世的時候不要說立佛像,連寫字記筆記都是不允許的。學生們只能靠心去感悟。立了文字就會出分歧,就不是真理。但佛陀去世後,佛法還得傳啊。佛陀當年的弟子是福報高、智慧足,佛在那一講,他們一感悟,就成羅漢了。咱們這些屬於資質不行的,還留在娑婆世界,還得繼續練。怎麼練?那就得先立個佛像,當老師還在。就得看經書,繼續學,繼續尋找真理。

佛教內部也經常有爭議,這個有還是沒有?這個可以不可以?實際上站在二諦的角度,這些爭議很容易解決。站在真諦的角度沒有,站在俗諦的角度就是有。現在有,以後沒有。站在真諦的角度不可以,站在俗諦的角度就可以,就像立佛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