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菜市場買豬舌頭不能叫豬舌頭?

KT動漫迷


這是個民俗問題。豫南地區叫做“豬賺頭”,道理有三點:



⒈自古百姓很少讀書人,不會咬文嚼字,習慣口語表達,重“音”不重“字”。豬舌(shé)頭,等同折(shé)本、賒賬一個音,很不吉利。老百姓的聰明直白就表現在,你說折老本,我非得有賺頭。於是,豬舌頭變身豬賺頭。

⒉從40多年前直到遠古,吃豬肉是有錢人的事,自古有錢人從來是少數。就是歷史上最富庶的宋朝,人們還捨不得一天吃三頓飯,包括皇帝都兩頓飯。窮人也不是完全吃不到,精打細算會過日子的,一年的洗碗水合著草、秕糠,可以養成一頭豬。於是,家家殺年豬成了過年的重頭戲,忙活一年有得肉吃了。殺豬吃肉也就有了儀式感,豬舌頭就是標誌。再窮的家庭,以殺年豬顯示自身的勞動價值,豬舌頭一定的單獨做菜,必須當家人享用,下酒。所以,豬舌頭只一種做法,滷。當家人是全家的經濟支柱和精神依託,要言語吉利,肯定不能說“豬折頭”了。
⒊傳統的飲食文化裡,不僅豬舌頭,整個豬頭都是難得的美食,自古就是供品。撤下後,所有部位各有做法,成就許多名菜。


普濟


同意覃仕勇先生的回答。補充一下:

1. 粵人忌諱多。再舉例:“幹”意頭不好,故“豬肝”改說“豬潤”,多好!

“豬手”有講究,只用前腳。後腳才叫“腳”只管走;前腳則稱“手”,抓與拿,擬人化。粵菜標準菜式“發財好事就手”,自然用材為髮菜、蠔豉、豬手。“就手”——唾手可得、手到擒來;“就腳”——容易、方便到達、落腳。

現在普通話的“買單”,實為粵語“埋單”之近音,意思都貼切。有賬單欠錢不是好事,儘快了結“埋”了;還錢把單“買”回,普通話也正確。

有心學粵語的,儘可以大膽地跟廣東人學著說;廣東人也都開始學“煲冬瓜”(普通話)了。記住:別問廣東人“食完飯沒?”那有耶穌“最後的晚餐”的忌諱。認個有錢的廣東“乾爹”,記得要說“繼(近於音“開”)爺”——“繼”好過“斷”吧?

2. 粵語的聲調至少有五個以上,與音樂的調式比較吻合,所以用粵語讀古詩近乎於“唱”詩,這是古漢語的魅力之處。“豬脷”、“豬潤”及“豬手”的“平仄”讀音,遠悅耳於“豬舌”、“豬肝”及“豬腳”的“平平”讀音。

有說有笑,開心就好!


yiezi2


賣豬舌頭的不叫豬舌頭,很有意思。全國各地都一樣,因為“舌”字無論用哪種方言讀音都與“折”、“蝕”、“賒”等比較貶義的字讀者相似,做生意人都比較忌諱,因些都把“舌”換為吉利的詞,比如兩廣人都叫“豬利”,有些地方則叫“豬賺頭”等等。

此外,中國人很多不好的東西要用口頭表述時還能是很有講究的,其實這就是中國文化。

舌頭的“舌”字與做生意“蝕本”的“蝕”字同音,不吉利,為商人忌諱,在兩廣地區,豬舌叫豬利。看過周星馳粵語版《算死草》的讀者,可以回憶一下葛民輝在澡房吻豬利片段,當時,星爺是不是豬利豬利的叫?

豬舌頭在我們老家又叫做賺頭,農村都有殺年豬的習俗。所以富不丟書,窮不丟豬是有一定的寓意的。年豬的部位,豬頭叫做元寶寓意招財進寶所以都會把豬頭放在中堂做祭祀的貢品。豬舌頭叫做賺頭希望一點都可以有錢賺生活富足。豬耳朵叫做順風希望一年到頭都可以順風順水,風調雨順。等等。

我是湖北的,我們那裡豬舌頭叫豬轉頭,我不知道轉是不是這個轉。但意思也應該是要賺的意思,而不是折本,就像蛇叫長蟲一樣。我發現很多地方蛇的方言都叫長蟲,可見全國人民都不希望折本的。

豬舌頭在你們那裡怎麼叫呢?


龜友天下


大家都知道豬渾身都是寶,因而豬肉也是不可多的美食,豬舌頭也是一道美味菜餚,尤其去菜市場或者是滷味攤去買豬舌頭一般都是說買豬舌頭人家賣家就給你拿,而題主所說的去菜市場買豬舌頭卻不能叫買豬舌頭,具體的原因我想有一下這些情況。

在我國大多數地方,都是可以直呼你想買的東西,這些名詞並不是什麼可忌諱的詞語,你想買豬舌頭就買豬舌頭,如今已經是開放的時代,人們想吃什麼儘管提出來就是了,在我們內陸大多數省份都是可以這樣稱呼豬的部位,根據答主的瞭解,題主可能是生活在廣東省或者是南方一些省份的人,當地就有不能去菜市場買豬舌頭直呼“豬舌頭”的習俗。

南方地區受到風俗習慣的影響。總覺得說豬舌頭就是一種貶義詞,不是說不能這樣說,而是因為受到封建傳統文化的影響,以前沒有怎麼叫豬舌頭,而是用一種委婉的稱謂,這樣不會讓人產生不適感,久而久之就覺得“豬舌頭”這個詞語顯得很直白不好聽。還有的地方受到封建傳統思想的影響就比如廣東地區的人們,通常把豬舌頭稱為豬利,因為豬舌頭不好聽不吉利,舌等同於“舍”,就是要捨得,怕財富流出去,於是就改為豬利,利就是利己的意思,可以見得和當地的習俗文化有關。

在江蘇地區,豬舌頭又叫招財,浙江沿海地區有把豬舌頭叫做賺頭,也是做飯做菜時流傳的名字,漸漸就被人們所運用到生活中去,所以一般去南方的菜市場可能就比較注意這一點,也可能比較忌諱,與其說買豬舌頭還不如說買“招財”“賺頭”一方面還可以讓老闆開開心心的,祝福老闆發財,另一方面老闆聽見這更高興,說不定還給你多點。也是基於這種思想,在南方地區去菜市場買豬舌頭還是叫俗語比較好。

總而言之,題主並不需要太在意,一方有一方的風俗習慣,去不同地區的菜市場買菜也需要提前熟知當地的文化,避免因為習俗不同惹出來的笑話,而豬舌頭的說法也只是不同地方有所忌諱,在大多數地方都是可以直接直呼其名稱。以上就是對於題主關於這個問題的全部回答,很高興為你解答。

龍哥聊農事


豬舌頭是老百姓很喜歡的一道菜。豬舌頭除了膽固醇偏高的人不適合食用以外,幾乎可以適合所有人群。它肉質堅實有嚼頭,無骨無筋,熟後無纖維質感。三五親朋小坐,或自己獨酌,都是一道可口的美味。

至於為什麼不叫豬舌頭,這最大也最多的原因和說法,還是跟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有關係。中國人歷來都是有個圖吉利討口彩的習俗,在各個地區都有不同的風俗和習慣,但是圖吉利的傳統和風俗,卻是都一樣的。

在很多日常的生活習俗中,人們都會受到這種傳統思想的影響。有時候就連普通的數字,都會有很多人講究,不用我說,朋友們也會想起很多這樣的例子。生意開張開業,孩子取名……等等,可以說圖個吉利,圖個好的寓意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生活中比比皆是。

而豬舌頭,也是這個意思。因為舌發音和折(賒)是一樣,在有些方言中就是完全發一個音了。光大勞動人民為了避免折的忌諱,就智慧的用賺頭來取而替之了。對子買和賣的人,都有好的寓意,於是久而久之,人們就用賺頭來代替舌頭了,也有不少地方叫口條。




生活一線面對面


為什麼菜市場買豬舌頭不能叫豬舌頭?

我覺得吧也不是不能叫豬舌頭,去菜市場你說要買豬舌頭,不可能就不賣給你吧。很多地方也都是叫豬舌頭的,只不過是不同地區的人習慣用別的稱呼而已,我知道的有些地方就叫做“口條兒”、“招財”、“賺頭”等等。至於這個原因習慣用別稱的原因嘛,我們下面慢慢說。

首先可能是出於避免聯想,或者說避諱的說法吧。比如豬舌(she)頭的這個“舌”跟“折(折)本”同音,有點賠本、不太吉利的意思,所以有的地方就反其道而行之,乾脆就叫“豬賺頭”。比如有些地方上漁船上就有用“劃”字代替“翻”字的規矩,就是因為在船上說“翻”不吉利,就連“帆”很多地方也是用“蓬”代替,很多行業都有一些老理、老規矩。

其次就是很多東西有個特色的稱呼的話,好像也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如果能引人駐足一下,說不定也就有了成交的機會,反正我覺得“豬賺頭”應該是比“豬舌頭”聽著讓人容易產生好奇吧。商品的命名、招牌、吆喝等等都是有些老百姓智慧在裡面的,既能討口彩、又能讓不太熟的買家起個好奇心,何樂不為呢。

所以豬舌頭在菜市場裡不是不能叫豬舌頭的,只不過是有些地方的避諱或者習慣不同罷了,歡迎大家評論分享一下你們家鄉有哪些食材有著比較特殊的稱呼吧。

對於美食、健康飲食和美食趣聞軼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和贊支持一下,以後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關內容!


啞巴美食家


其實類似的傳統文化很有意思,因為獨特的發音從而產生很多獨特的文化,如果一個外國人到中國來,生活時間短肯定摸不著頭腦。前些年新聞說有一種菜叫“髮菜”,快被吃絕了,其實本身也沒什麼獨特的營養價值,就是名字諧音“發財”,於是大家蜂擁而至,你說被起了個吉利名字導致快被吃絕了,找誰說理去……


看風景的蝸牛君


舌頭的“舌”字與做生意“蝕本”的“蝕”字同音,不吉利,為商人忌諱,在兩廣地區,豬舌叫豬利。看過周星馳粵語版《算死草》的讀者,可以回憶一下葛民輝在澡房吻豬利片段,當時,星爺是不是豬利豬利的叫?


覃仕勇說史


這一個大部分,還是跟當地的吐字發音,風俗有很大關係!

1. 像我們這邊蘇北地區一般叫口條,這樣的發音更上口更容易交流!讓人不會有不舒服的感覺。這一個遺傳下來的,很有可能是,和以前走街串巷叫賣有關係,因為以前叫賣很多事,編成小曲兒。那樣含起來朗朗上口,也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力,我記得我十幾歲的時候,那會兒我們這邊還有走街串巷的叫賣麥芽糖!

2.還有一個可能,諧音不吉利,因為做買賣的都圖一個節慶好彩頭,舌頭的舌讀出來發音不怎麼吉慶,所以在剛開始的時候做生意的人就把這一個發音轉換過來。代代相傳至今!

不管他怎麼發音?改變不了它的美味。我非常喜歡吃特別是滷的!


獸醫小孟


任何行業都有忌諱,做生意的當然應以賺字為先圖吉利,而豬舌頭的舌頭有虧本的含義,所以作為菜市場的老闆就將舌頭改口叫賺頭,這種叫法自古延續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