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日本有哪些傳統文化?

十點夜簫


日本列島上的早期文明,大多是來自中國大陸的文明所奠定的,但以後在漫長的歷程進程中,慢慢產生了非常具有列島特色的日本文化,這裡舉幾個重要的方面。

神道和神社。神道是列島上的土著宗教,與世界上大多數民族的早期宗教一樣,主要是祖先崇拜和神靈崇拜,並無特定的偶像,所祭祀的對象也是形形色色,有天皇家族皇祖神的伊勢神宮,有祭祀學問淵博的菅原道真的天滿宮,有祭祀神話中的各類神祗的八坂神社等,有祭祀豐臣秀吉的豐國神社,有祭祀德川家康的天照宮,還有可以祈願結緣的神社,招財貓的神社等等,不一而足,其建築的樣式,後來受大陸傳來的佛教和儒教的影響很大,類似於中國的寺院或道觀等,當然有些加入了諸如“唐破風”的樣式,很有日本情調。在今天的日本,神道不只是一種宗教,還融入了許多日常的生活習俗,比如新年裡掛的門松,新年參拜,女兒節男兒節等等,混成一體,成了日本人極為重要的身份認同。




歌舞伎和能。這是日本傳統的戲劇表演形式,形成於16世紀末期,成熟於18世紀,他雖然也有一些中國傳統戲劇的痕跡,但更多的是日本元素,從舞臺樣式、表演形式、故事劇情,都非常日本,一般中國人看不懂。

浮世繪。這是日本的一種版畫,形成於17世紀初期,興盛於18-19世紀上半葉,雖然繪畫手法上與中國的線描有關聯,但更多的是日本人的創造,在構圖、題材、色彩的應用上非常具有日本特色。題材主要是市井百態和各色風景,美人畫是一大門類,春宮畫也佔了很大一部分。19世紀傳入歐洲,對歐洲的繪畫尤其是印象畫派等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和食。有長期的歷史積澱,完整的形態誕生於江戶時代的18世紀前後,諸如刺身、壽司、天婦羅、烤河鰻、蕎麥麵等,無論在食材、烹飪、調味、食器、擺盤等方面,與中國菜大相徑庭。

其他還有諸如“書院造”的傳統的建築、枯山水的庭園等,還可舉出許多,限於篇幅,就此打住了。


復旦大學徐靜波


日本文化的紹介,往往不離X道的系列,那多屬傳統文化的精粹,今次想貼近現實向紮根土壤,和大家談一談日本人的在地文化(「ご當地もの」)。

下圖:日本的在地美食圖鑑

我們很難找到一個民族,如日本般如此看重及推廣在地文化,並深深以此為榮。 無論在日本的任何城市,不難遇上林林總總推廣不同地方美食的活動,至於吉祥物勃興、甲子園文化、同鄉會大行其道、地方偶像及特產的普及化等等,凡此種種均說明了在地文化的深植民心。

下圖:HELLO KITTY都有不同的在地形象

因為例子俯拾皆是,在此反而想多說一下,為何日本人會如此醉心於在地文化?不說不知,其實日本的工作形態,也在背後了助長在地文化的建構。

因為在地是一個與其他地區相對的觀念,因此一定要和其他地區作對比,才會建構出在地文化的品味來,例如經常出入於不同縣市,自然就會得出自己故鄉的味噌湯和他者有何不同,因而就出現對在地文化珍重之情來。 而在日本的工形體系中,無論是銀行、製造商又或是公營機關等,凡是行終身傭用制的,也必會採用職務調派的方式去調整勞動力。

下圖:日本人早已接受了職務調派是上班族工作的一部分

此所以日本人早已接受了職務調派是上班族工作的一部分,不少人都因工作而遊走於國內的不同縣市,自然就會真切感受到大量的地方差異來,包括食物、語言及風俗等層面。 這種工作形態,對推動在地文化極有幫助。 因為在頻繁的調遷過程中,會令當事人拓闊了眼界視野,同時也喚起心內的在地意識,透過手信帶回來的土產,可與家人及親友一起共同擁有在地意識。

這一點不可不察。


湯禎兆


當今日本文化,概括而言主要由兩大部分構成,一是自16世紀中葉以西班牙、葡萄牙文化為主的“南蠻學”為開端逐漸流入,在明治維新後急速流入的西方文化;一是明治維新以前形成的傳統文化。日本“傳統文化”主要在南北朝即14世紀形成發展。按照日本學者村井章介的說法,“在南北朝動亂期(1336——1392年)以後,逐漸形成和確立了傳承至今的日本獨特的文化。”

南北朝動亂期,文學方面最傑出的代表作是《徒然草》和《太平記》。《徒然草》共分243段,涉及當時社會各階層諸多人和事,由雜感、評論、小故事,以及一些屬於記錄或考證性的作品構成,思想內容豐富而具有啟發,語言簡練剛勁而不失深邃,描寫生動準確而流露感悟,作者吉田兼好(1283-1350年)30歲時在比叡山剃度出家,稱兼好法師,精通儒、佛、老莊之學。《太平記》具有軍記物語的特色,作者不詳,共有三部分40卷構成,以儒教的政道思想為背景,借鑑以《史記》為代表的中國史籍的敘事手法,細緻地勾畫錯綜複雜的時事變遷。代表性歌集是完成於1346年的《風雅和歌集》及1381年的(《新葉和歌集》。

不過,上述作品因曲高和寡,難以為一般民眾所接受。走出貴族社會樊籬而向民間擴展的,是藝能。在古代,藝能的傳載者是賤民。進入中世紀後,藝人組織起“座”。“猿樂”也在各地繁榮並形成了新的“座”。

製作庭院的繁榮,使被稱為“立石僧”的作庭僧輩出。枯山水和以池為中心的迴游式庭園,開始被廣泛修建,成為讓人一望便知是“日本貨”的日本傳統文化代表之一。

南北朝時代,所謂“茶禪一味”也隨著禪宗文化的繁榮而普及。被精心裝點於禪宗道場的插花藝術,亦被用於飲茶場所,使茶和花互相為媒,構建出一種新的生活文化。

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對新文化的保護使能樂得以發展。相對於具有歌舞劇特徵的“能”,以日常語言表演的“狂言”,也在室町時代趨於繁榮。“狂言”是一種就近取材、描述庶民生活的文藝體裁,因此很受普通民眾歡迎。

總之,在南北朝時代,許多傳承至今的日本傳統文化開始形成發展。如果你對何謂“能樂”,何謂“狂言”等感到一頭霧水,“莫名其妙”,那更說明它們是標準的日本“傳統文化”。有些被視為“日本文化”的東西,如其他答題者提到的插鯉魚旗等,不僅以前中國也有,日本是從中國傳入的,並不足以稱為日本“傳統文化”。真正的民族傳統文化,必須“獨具一格”。

圖:日本能樂

圖:日本狂言


馮瑋


這幾年去日本旅遊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一線城市,撇開民族信仰的問題,對於日本的文化,很多是值得我們去欣賞。

日本的動漫、美食、祭祀禮儀、美景、購物等關鍵詞經常被周邊人所提及。

在日本有著名的 "三道",即日本民間的茶道、花道、書道。瞭解比較多的是日本的櫻花、和服、俳句與武士、清酒等。


婭婭零不是妖妖靈


日本傳統文化保留比較好的應該是穿和服吧,日本人不光是盛大節日婚慶穿和服,就是平常的日子在家,逛街也會穿和服,和服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很是平常,這個傳統服飾習慣保留的還是比較好的。
還有就是賞櫻花,到櫻花開放的時節,日本人都會帶著家人一起去遊玩,自帶食物坐在櫻花樹下吃東西看美景,這個傳統也保留至今,他們走的時候都會把垃圾一起帶走,絕對不會汙染環境,這一點是非常值得稱讚的。




木棉二十八度


說到日本的傳統文化,茶文化不可不提。日本人重禮儀,茶道可以很好的表現出日本的這種禮儀。茶道因其美感,最開始深受日本上層社會所喜愛。現在,茶道被用作訓練集中精神,或者用於培養禮儀舉止,為一般民眾所廣泛地接受。央視紀錄片《茶》的標題就是日本茶道:唯美的信仰。

日本的飲食文化也是博大精深,如果說中國的飲食是火,那日本飲食就是水、日本的烹飪不像中國大火爆炒,他們的飲食是水性的。日本是島國,河川多,水質好,魚肉和蔬菜都有很多水分。所以日本料理看著簡單,就是因為要保持水分的飽滿和新鮮,這才是食物的本味。所以,日本料理是充分利用食材的料理,食材和水質決定了料理的水準。食材的保鮮程度很短,就在切割事物的一瞬間,為了抓住這一瞬間的原味,料理名家只能面對食客,保證在最短時間內讓食物進入食客的口中。因此日本很多高級餐廳如米其林,只著眼於把自己七八個座位的小店做好,從未想過開連鎖店和加盟店。這也是飲食文化中的匠人精神。

還有不得不提的相撲文化,我們印象中的相撲就是兩個體型龐大,橫肉滿臉穿著褲衩的大漢之間的搏鬥比賽。相撲比賽在日本盛行與日本人的體型有關,日本人的體型比較矮小,相撲運動員是從芸芸矮小的人中選出,也象徵著日本人大與小的情感交織。而相撲運動沒有級別之分,又與日本人以小博大,不願屈服的性格有關。


daff雜七雜八


自古代中國傳入,後在日本盛傳的錦鯉文化。錦鯉被日本人尊為國魚,古代日本只有宮廷、寺院和達官貴人水池中,護城河中才能見到。錦鯉被視為 高貴 吉祥 祝願、祈福、平安等美好的寓意的代表。


萬鯉長成


還蠻多。茶道、香道、花道、書道、歌道,雅樂、歌舞伎與文樂(人偶淨琉璃)神樂系統、田樂系統、風流系統、祝福系統(民間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