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丹寨:“三轉三育三帶”發展產業攻堅貧困

走進丹寨縣興仁鎮擺泥大坡頭,一片蔥蔥綠綠的藍莓基地,生機盎然,充滿活力……這是興仁鎮窯貨村副主任、文書王倩媚的藍莓基地,是丹寨縣開展“三育”工程將產業大戶培育成村幹部的示範戶。

近年來,丹寨縣立足實際,按照產業革命“八要素”要求,探索開展“三轉三育三帶”助力脫貧攻堅模式,著力從激發內生動力、提升致富能力等方面推進基層黨建工作水平,不斷壯大產業發展。

“三轉”轉出脫貧內生活力

如何改變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引導貧困群眾發揚自力更生精神。丹寨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扶貧先扶志、治貧先去懶”的扶貧思路,著力從改變貧困戶思想觀念入手,在全縣114個村居開展“懶轉勤、勤轉能、能轉富”的“三轉”行動,不斷激發群眾脫貧志向和內生動力。

“以前我懶,什麼事情也做不成,在駐村幹部和村領導多次動員下,我加入合作社,現在我每個月有2000元錢的固定收入,家裡吃穿不愁了”。該縣龍泉鎮排廷村貧困戶韋政周高興地說。

主動參與,主動幹事,成為解決貧困戶思想觀念的癥結所在。對積極參與發展的貧困戶,從項目、資金、政策給予支持,倒逼“懶漢”動起來,實現懶轉勤的蛻變。

“在幫扶幹部袁碧華的幫助下,我種了10畝金秋梨,年收入2萬斤,每年有15萬元的經濟收入。2017年,我家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擺泥村能轉富示範戶傅道軍說。

如今,走進丹寨村村寨寨,再也看不到懶漢圍坐抽菸、逗鳥、聊天打嗑的場景,到處呈現出人人主動參與發展,個個以勤為榮的繁忙景象。

“三育”育出脫貧致富帶頭人

為充分發揮村兩委班子成員、產業大戶等致富帶頭人的輻射帶動作用,丹寨縣創新探索了“把村‘兩委’班子成員培育成產業大戶、把產業大戶培育成村‘兩委’班子成員以及把產業大戶、能人和知識青年培育成黨員”的“三育”工程,通過培育和引導村幹部、黨員和致富能手實現率先致富,進而以發展產業的方式帶動貧困群眾,實現精準扶貧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吹響了產業革命的衝鋒號,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脫貧。

雅灰鄉甕幫村陳加永是村裡的養殖大戶,2016年列入了村“兩委”後備幹部庫。作為一個80後的產業大戶,他把自己所掌握養豬本領手把手地教給許多養豬戶,併成立丹寨縣牧豐黑毛豬養殖合作社,覆蓋貧困戶120餘戶,養豬產業惠及覆蓋全鄉農民。2017年,在他的帶動下,有350餘戶農戶全部從事規模養豬,戶均增收2.5萬元,深得群眾信任,2017年被選舉為村黨支部書記。

龍泉鎮展良村黨支部書記陳仁先看準學生營養餐每人一個雞蛋需求,實行訂單餵養,先後出資10萬元,修建一個10000羽的蛋雞場,每天可產蛋9000餘枚,收入可達5000餘元。

在陳仁先支書的帶領下,展良村理清發展思路,成立村級產業扶貧專業合作社,並由村級合作社牽頭種植了54畝提子、35畝葡萄(21個大棚)、126畝蔬菜,養殖蛋雞20000羽,產業覆蓋了全村貧困戶134戶505人。

據統計,2017年,全縣68名產業大戶培育成為村“兩委”班子成員,將村“兩委”班子培育成產業大戶92人,每村至少有1個以上產業。

“三帶”帶出產業百花齊放

丹寨縣大力推行產業扶貧“品牌帶產業、龍頭企業帶基地、專業合作社帶農戶”的“三帶”模式,推動“產業革命”快速發展。

“縣級財政先後投入277萬元到我們合作社,通過發展藍莓產業帶動村級集體經濟。採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運營模式,種植藍莓725畝,直接帶動160戶農戶加入產業扶貧合作社,通過土地入股、勞務收入、入股分紅等可實現戶年均增收2.53萬元。”丹寨縣興仁鎮擺泥村楊鑫立產業扶貧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通天說。丹寨縣及時成立產業扶貧專業合作社,縣財政按照星級評定標準,向每個合作社投入100萬元左右的啟動資金。

品牌帶產業。萬達集團、茅臺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等巨頭企業入駐丹寨,助推丹寨快速發展。

丹寨萬達小鎮的運營,帶動小鎮周邊卡拉、泉山、甲腳、石橋等27個旅遊村寨實現旅遊綜合收入9686.53萬元,直接帶動2263名貧困人口就近就地創業就業,實現人均增收2695元。持續輻射帶動旅遊村寨“升溫”,帶動3560名貧困人口增收,人均年收入1.3萬元以上。

同時,依託自身資源優勢,將蚩尤、古紙、硒鋅、蠟染、刺繡等一批“自主品牌”回爐提升。2016年石橋村兩家合作社年產值達320萬元,收入136萬元。

龍頭企業帶基地。茅臺生態農業公司藍莓精深加工基地建成投產,可年產6倍濃縮果汁1000噸、利口酒10000噸,銷售收入1.2億元,實現利稅800萬元,直接帶動貧困群眾脫貧2000人以上。

通過茅臺生態農業公司的帶動,促進藍莓產業從生產到精深加工的全產業鏈實施。2018年,丹寨將藍莓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建成藍莓基地面積10130畝,可採面積7100畝,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1.05萬戶3.62萬人。

合作社帶農戶。為解決貧困戶發展能力不強、抵禦風險能力差等問題,在114個村居組建產業扶貧專業合作社,建立利益鏈接機制,實現了扶貧項目“單打獨鬥”向“抱團發展”轉變。

目前,該縣已建立縣級扶貧開發合作總社1個、鄉鎮扶貧合作社6個、村級產業合作社161個,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397個,合作社社員覆蓋全縣貧困人口。實現合作社有資金滾動運作,村集體經濟能發展壯大,貧困戶有持續增收。(張有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