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為什麼有些教師總是認為自己工資太少,要多少才能滿足?

網友一:

那些老中師畢業生,辛辛苦苦幾十年,由於學歷低,職稱指標少,職稱上不去,收入是不高。當年那些老中師畢業生,可謂是當年初中畢業生中的精英,中師畢業後來到農村中小學任課,為農村教育事業奉獻了大部分年華。當年的中專生,如果學歷不提升的話,在現在大學擴招的情況下,學歷很低了。在評職稱時,就沒有優勢,往往很難評上較高職稱。而現在教師工資中,職稱影響工資很大,所以這部分教師工資相對他們的教齡是很低了。所以他們感覺自己的工資太少了。

儘管近年來,農村學校教師有一個鄉村補助,但內地整個經濟發展不好,農村教師的收入並不高。比較那些在沿海打工的初中畢業生,還不如他們的收入高。你說他們能不感覺自己的工資低嗎?

為什麼有些教師總是認為自己工資太少,要多少才能滿足?

網友二:

教師們覺得自己的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所以感覺工資低。在一線教學與學生管理的老師,個個都有一個辛酸史,在體力加腦力勞動的雙重作用下,勞心勞力。相對於其他同樣大學畢業的企業技術與管理人員來說,工資低。相對於政府機關公務人員,辛苦得多,收入也沒他們高,所以老師會感覺到自己的工資低。

尤其是年輕教師感覺自己工資低。現在教師的工資由薪級工資和崗位工資為主,而薪級工資跟工齡有關,工齡越長,工資越高。崗位工資跟職稱有關,年輕教師職稱低,工資也低。最終結果是年輕教師的工資確實不高。

網友三:

老師的工作性質,和其他工作都不一樣。腦力勞動的艱辛,管理學生的壓力,各種考核的壓力,不當老師,根本無法感同身受。老師們常常自嘲:上輩子殺豬,這輩子教書。正因為付出和工資收入不成正比,才讓很多人心生抱怨,也讓一部分人選擇離開。

有很多人羨慕老師的假期,羨慕老師帶薪休假,說老師一年也上不了幾天班,卻沒有誰真的願意來當老師。現在,每到開學初,全國各地學校都鬧人荒,教師的流失現象越來越嚴重,鄉村學校教師青黃不接,後繼無人的窘況,一段時間內更是無法解決……老師確實越來越難當了,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當老師了。那些看不上老師的人,如果真敢來當老師,也未必就能幹好,未必能幹的下去。

為什麼有些教師總是認為自己工資太少,要多少才能滿足?

網友四:

教師容易嗎?幹著人類最累的活,頂著社會巨大的輿論壓力,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身敗名裂,在當今和諧社會,教師早已成為高危職業,他們爭取合理的工資報酬不為過啊,除了一二線城市的教師工資待遇高外,你看看現在大部分的教師,有幾個是過上小康幸福生活了。

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人的價值觀隨著社會的進步而在悄悄的發生著變化,教師這個職業不能僅僅停留在無私奉獻的獻身精神,教師要為人師表,不但要做精神表率而且也要做豐富的物質社會的表率啊。現如今很難想象一個寒酸的老師在生活都自我難保的情況下能教出優秀的學生,這與和諧社會大相徑庭,背道而馳了。

網友五:

有些老師認為自己的工資低,是因為買棟房子花銷太多,大部分人做了房奴,還有老小需要贍養和撫養,生活壓力大,所以認為自己工資少。

有些老師總是認為自己的工資低,因為她們喜歡和社會上其他高工資的人比較,而且越比較越苦惱,其實這些人的工資也不低。

教師工資確實少的,我們祝願她們的工資高起來,有美好的願景;教師工資不少卻抱怨少的,我們願她們放平心態。

為什麼有些教師總是認為自己工資太少,要多少才能滿足?

網友六:

社會要大力倡導尊師重道,樹立老師的光輝形象,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不能流於口號,要化為現實。欲要提高教師社會地位,除了塑造教師的良好形象,不斷提高教師工資待遇是不可或缺的。據媒體報道,農村地區教師工資待遇普遍性偏低,基本只能維持家庭生活開支,大部分的教師買不起商品房,更不用說買得起小車了。

據我老家做老師的同學透露,他參加工作十二年了,除掉個人社保公積金等,現在每月實際能拿到手的就三千出頭,上有老下有小,鄉里鄉親的紅白喜事份子錢樣樣不能少,一個月下來所剩無幾,只能勉強過日子,看著在其它行業上班的同學,他是望塵莫及,只能恨自己當初選錯了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