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網聞博報:圈內人評說“崔永元現象”

《網聞博報:圈內人評說“崔永元現象”》

首先聲明,筆者以圈內人身份評說崔永元,只是社會百行百業的行內行外大圈子“人以群分”。本人雖然長期從事文化傳媒業工作,但與崔永元並沒有過同事關係交集和業務往來,更沒有任何個人私交和恩怨。因此,筆者姑妄以同行圈內人身份來評說崔永元,也就不存在拿業務隱情和個人隱私“爆料”博眼球的任何可能,而只是為了對“崔永元現象”進行深入觀察和剖析。

從文化傳媒業宏觀角度來看,要論中國當下最火的文化傳媒人,恐怕誰也火不過崔永元。如果讓社會公眾評選改革開放40年最有影響力的文化名人,恐怕也同樣繞不過崔永元。當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好名聲和壞名聲都會名揚天下。我們要對崔永元個人聲譽進行“正能量”與“負能量”的道德判斷,就不能脫離特定的社會現實環境和人們對文化傳媒人的熱切期望。

顯而易見,在身處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競爭焦躁之時,人們就必然會急切期待扶正祛邪固本養元的文化產品和精神食糧,而不是“文化麻醉師”的“心靈雞湯”和“精神鴉片”,更不是充滿肉慾享樂刺激誘惑的“顏色文化大餐”。在人們越來越對貧富分化和經濟不平衡發展造成的現實不公感到憤懣之時,就必然會急切期待“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思想啟迪和精神疏導。在人們越來越對權錢交易的社會腐敗醜惡和道德滑坡無底線感到失望之時,就必然會急切期待文化傳媒人能夠體現公共輿論話語權抑惡揚善的“鐵肩擔道義”。在人們越來越對自私自利的“互害模式”感到惶恐不安之時,更期待文化傳媒人能夠擔當“道德衛士”和“人性良知守望者”。如果要問,文化傳媒人的社會職責和時代使命究竟是什麼?應該說,恰恰就在於社會大眾對文化傳媒人的這些特定期待。

換而言之,身為文化傳媒人,誰能夠及時給社會大眾提供扶正祛邪固本養元的文化產品和精神食糧,誰能夠給社會大眾及時提供“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思想啟迪和精神疏導,誰能夠及時體現公共輿論話語權抑惡揚善的“鐵肩擔道義”,誰能夠勇於擔當“道德衛士”和“人性良知守望者”,誰就是在給國家和人類世界增加“正能量”。反之,誰如果製造“文化毒食品”的產能過剩,誰如果在加劇貧富分化和經濟不平衡發展造成的現實不公,誰如果在為權錢交易的社會腐敗醜惡和道德滑坡無底線進行“鳴鑼開道”,誰如果在繼續對自私自利的“互害模式”進行科技創新系統升級和理論創新,誰就是在給國家和人類世界增加“負能量”。那麼,當今中國的文化傳媒人特別是文化名人,究竟誰在給國家和人類世界增加“正能量”?誰又在給國家和人類世界增加“負能量”呢?還是一句話,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眾所周知,崔永元曾經是中國中央電視臺的記者和優秀主持人,也是海內外知名的文化傳媒人。在央視工作期間,他給觀眾留下了愛憎分明抑惡揚善“實話實說”的標誌性形象,同時還通過對“老電影”的資料蒐集積極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和紅色文化基因,充分體現了中國高端主流媒體文化傳媒人的責任擔當。崔永元也曾經通過行使全國政協委員的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職能,持續關注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問題,並針對轉基因種子商業化推廣和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公開質詢農業部。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崔永元已經回母校中國傳媒大學擔任教授,繼續從事文化傳媒教學和研究工作。不過,從擔任媒體記者到從事文化傳媒教學和研究,崔永元也還是沒有脫離這個文化傳媒業大圈子。

直至今日,“崔永元手撕娛樂圈”的“網絡輿情”還在繼續發酵。顯然,崔永元單刀赴會對娛樂圈“陰陽合同”的“揭黑打假”,應該是合乎掃黑除惡反腐敗鬥爭的大潮流,也是他在中國傳媒大學本職工作以外“見義勇為”的社會文化公益之舉。這起“網絡輿情”事件的發展走勢和最終結局,目前還很難判斷。但是,這也都無關宏旨。因為本文開宗明義就是深入觀察和剖析“崔永元現象”,而不僅僅是探討這起“網絡輿情”事件誰是誰非的輸贏結果。

最後,再回到文化傳媒業宏觀角度來看,本文今天的思考題就是:除了錢,我們還能從“崔永元現象”中發現什麼?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人們對於各種社會現象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就是因為“只緣身在此山中”的“錢”字。就拿崔永元來講,如果在央視工作期間沒有穩定的工資收入,他自身養家餬口的基本生活保障就成問題,哪裡還顧得上“追打轉基因”。到了中國傳媒大學,如果沒有一定的工資收入,他也就顧不上“手撕娛樂圈”了。不過,身外文化傳媒人,崔永元如果只是為了“沒有最富只有更富”的攀比賺錢,那麼僅僅一筆“封口費”就能夠“一夜暴富”了,又何必冒著生命危險堅持“追打轉基因”和“手撕娛樂圈”呢?

反過來看,人世間的各種黑惡腐敗,難道不正是源於追求個人私利最大化的拜金主義嗎?人們都痛恨自私自利的“互害模式”和貧富分化的社會不公,但誰又跳出追求“沒有最富只有更富”慾壑難填的“錢眼”呢?常人們常說,“錢不是萬能的,而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事實上,金錢貨幣只是佔有爭奪和計量物質財富的工具手段,其本身並不是財富。此所謂“錢不是萬能的”,就是因為用錢買不來生命健康和家庭幸福,更買不來精神世界的豐富多彩和無限快樂。至於“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也僅僅只是私有制社會歷史階段的封閉僵化思維,更是競爭攀比“沒有最富只有更富”的“精神陷阱”。

因此,只有跳出自私自利和競爭攀比“沒有最富只有更富”的“錢眼”,我們才能夠看到“崔永元現象”的另一面景觀。只有跳出“只緣身在此山中”的“錢眼”,也才能夠看到宇宙人生的“廬山真面目”。躬身自問,一生忙忙碌碌疲於奔命,誰曾看到過“錢眼”以外的旅途風景?是時候放慢腳步,也該認真思考一下“錢眼”以外的問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