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冬皇”曾在此謝幕 88歲的中國大戲院今日盛裝回歸

2018-06-22 11:35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陸遙

“冬皇”曾在此谢幕 88岁的中国大戏院今日盛装回归

一座88歲的老劇場,能裝載多少故事?

在上海人民廣場附近,有一條窄小老舊的牛莊路。很難想象,這裡佇立著中國僅有的兩座帶著“中國”名稱的歷史性老劇場之一——中國大戲院。厲慧良、馬連良、梅蘭芳、孟小冬、李玉茹、周信芳等眾多京劇名家名角,都曾在這裡登臺獻藝。

歷盡風雨鉛華,幾度易主,中國大戲院在歷代戲劇人的手中,演繹出不同的精彩。從更名為“中國大戲院”的豪情,到一票難求的舞臺;從八十年代的戲劇復甦,再到九十年代的多元文化衝擊。中國大戲院本身,就是城市不可磨滅的文化印記。

6月22日,中國大戲院經過6年的整修之後,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小說改編的話劇《雪,覆蓋下的真相》,重新迴歸大眾的視野。

前世:“上海四大京劇舞臺”之一,“冬皇”曾在這裡謝幕

位於上海牛莊路 704號的中國大戲院,緊鄰人民廣場和南京路步行街,始建於1930年。88年來,幾次易手,先後更名為三星大舞臺、更新舞臺、中國大戲院、中國劇場,讓中國大戲院的命運更加坎坷而厚重。

1929年,經營大世界遊樂場的商人黃楚九,在牛莊路附近租下一塊地,建成中國大戲院的前身“三星大舞臺”。當時的牛莊路,有著僅次於外灘的繁華。如果說外灘是外國金融家最密集的地方,那麼牛莊路對應的就是中國銀行家的駐紮地,可以算是名副其實的富人區。落成後的三星舞臺,成為“上海四大京劇舞臺”之一。

在劇院林立的黃浦區,大戲院一開業就有著不俗的影響力,硬件設施在當時也能算得上首屈一指:三層上千座的觀眾席,建築聲學效果達到當時國際領先水平等。眾多京劇名家都將此處作為上海的必演地。

“冬皇”曾在此谢幕 88岁的中国大戏院今日盛装回归

從誕生之日起,這裡就是一個眾星雲集的地方,梅蘭芳和梅葆玖父子首次登臺,厲家班成名,孟小冬謝幕演出等重要演出,都將舞臺定在這裡。

影響最大的一次演出,是1947年杜月笙六十大壽的水災義演,這場演出彙集了各路名家,梅蘭芳、馬連良、譚富英、孟小冬等名角聚集,盛況空前。

“冬皇”曾在此谢幕 88岁的中国大戏院今日盛装回归

在這場十天連演中,“冬皇”孟小冬的兩場演出令人備受關注,高達50塊銀圓的票價被黃牛硬生生抬高了十倍。據當年親臨現場的老人回憶,當時中國大戲院的門口,“人山人海,萬頭攢動。”

連演的那兩晚,在能容納一千多人的劇場裡,退隱有年的“冬皇”孟小冬風采不減,吐字清晰,腔簡韻後,噴口有力。就連舞臺邊上都擠滿了人。

演出結束,觀眾久久不肯離去,只為能見上孟小冬一面。沒過多久,換下戲服穿上旗袍的孟小冬素顏出現在觀眾面前,在觀眾的掌聲中謝了幕。

“冬皇”曾在此谢幕 88岁的中国大戏院今日盛装回归

這是公眾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看到素顏的孟小冬,從那之後,孟小冬從此謝別了京劇舞臺,離開大陸,徹底消失在公眾面前。一曲《搜孤救孤》成為戲壇絕唱。

上世紀70年代,大戲院只剩八個樣板戲重複上演。80年代初期,忍耐已久的觀眾重新奔向劇場。大戲院老員工徐先生回憶,在那個地鐵還未普及的年代:“當時在楊浦,談戀愛就是男孩子騎自行車搭著女孩子來看戲。”一個多小時漫長車程,是那個年代特有的浪漫。

在那之後,大戲院還經歷過兩次改造。九十年代後期,大戲院幾乎完全喪失原有功能,甚至連新加的電影放映功能也沒能堅持下去。開始沒落的大戲院面對生存壓力,嘗試多種經營。為了統一風格,大廳整體大改,頂層也被分隔為一間間格子鋪,用來出租給五金商人。甚至連帶有住宿功能的演出後臺,也被改造成招待所。

今生:歷時六年重新迴歸,喚醒光陰的故事

歷史的滾滾車轍之下,中國大戲院幾經浮沉,在幾代戲劇人的手中發光發熱。

2012年10月,黃浦區召開了中國大戲院修繕改造項目專題會,明確該項目為“環人民廣場演藝活力區”建設的重點項目之一。

為了打造符合國際標準的、國內一流的、以綜合戲劇演出為主的專業劇場,上海大光明文化集團特邀英國專業劇場設計公司RHWL聯手中方設計團隊聯合設計,歷經六年的匠心打磨,修舊如初,再度盛裝啟程。

推開改造後的中國大戲院,主體建築面積達到5320平方米,擁有梯次觀眾席三層,座位數878座,已達到中等專業劇場規模。

“冬皇”曾在此谢幕 88岁的中国大戏院今日盛装回归

走入其中,彷彿一下子回到了過去的光陰。改造參照了1930年代初建時的設計,恢復三層觀眾廳的格局;保留外立面及主體結構,按歷史原樣恢復了外立面尖塔。正門大廳的大理石地坪上鑲嵌著半幅太陽花三星圖案,與建築雙塔正立面圖案上下呼應,暗示著“中國大戲院”前身作為“三星大舞臺”的歷史文脈;各樓層休息廳的天花造型也延續了歷史遺存的天花風格,營造著歐式古典的空間感。

最為美倫美奐的,當屬劇場觀眾廳穹頂。中心錯落有致的兩層共32瓣花瓣組成了一朵盛開的蓮花,在燈光的烘托下,高浮雕蓮花紋光影透疊,層次分明而又工整細膩,無處不彰顯中國大戲院的魅力。

“每次來這裡開會都心驚膽戰的。”一位見證大戲院改造過程的員工回憶。

由於老城區地基容易下陷,施工也會影響到附近居民生活。施工方在附近設立幾十個監測點,每隔幾個小時就要輪流檢測一次。

“冬皇”曾在此谢幕 88岁的中国大戏院今日盛装回归

為了最大程度的還原建築歷史原貌,查找檔案館資料、請老職工口述歷史、甚至走訪附近民居……每一個設計細節,都經過了反覆檢測和認證。

未來:國際劇目精品力作,打造藝術盛宴

在一座88歲的劇院裡,在這一代戲劇人的手裡,觀眾將看到些什麼?

中國大戲院的答案是:名劇名團名導薈萃,精品力作精彩紛呈。

目前,中國大戲院開幕演出季已經邀請了來自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及中國等國家的十五部精彩劇目,共計50餘場,演出季時間從6月一直持續到9月底。

許多過去只能在戲劇節上一窺容貌的國際精品佳作,都將走入這個舞臺。

中國大戲院特別聘請中國國家話劇院著名導演田沁鑫為藝術總監。據田導介紹,演出季劇目包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小說改編的話劇《雪,覆蓋下的真相》、意大利意象派導演羅密歐·卡斯特魯奇作品《不可自理的生活》,美國普利策戲劇獎獲獎作品《恬不知·恥》、日本靜岡縣舞臺藝術中心(SPAC)根據卡夫卡經典小說改編的《變形記》、紐約時報劇評人優選劇目《西方社會》,以及德國戲劇“夢之隊”—柏林邵賓納劇院製作、托馬斯·奧斯特瑪雅導演的《海達•高布樂》,其中多部劇目是亞洲首演或中國首秀。

“冬皇”曾在此谢幕 88岁的中国大戏院今日盛装回归

未來,中國大戲院將成為:中國文化的傳承地,精彩劇目的匯聚地,原創劇目的孵化地,青年導演的實踐地。演後談、演前導賞、藝術課堂、表演工作坊等衍生活動,也將依次登場,以饗觀眾。

傳承,也是這一代戲劇人致敬前輩獻上的一份厚禮。除了國際化的一流劇目,國內知名院團上海京劇團史依弘交響樂京劇《霸王別姬》、王珮瑜的《搜孤救孤》;田沁鑫導演的《狂飆》;王亞彬導演的舞劇《青衣》,都是用心打造的精品力作。

接受採訪時,王珮瑜說,“孟小冬先生在這裡上演了《搜孤救孤》,南北名角彙集觀摩,萬人空巷。除了那次演出南京路戒嚴和孟小冬先生在演完半小時後著旗袍登臺謝幕的場景不能復刻,演出本身的精妙我們都希望復刻出來。而中國大戲院也一定是一個有靈性的場子,因為祖師爺們都看著呢。”

中國大戲院,大幕已經拉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