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22:什麼年齡幹什麼事

《論語》22:什麼年齡幹什麼事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耳;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思索】

孔老夫子講這段話,應該是通過回顧自己的一生,形象地告訴弟子們一個人的成長過程。現在看來,這個過程仍然是大部分人應該走過的一個生命歷程。

十五歲,正是學習的大好年齡,也是理想和志向確定的時候。三十歲,是自立的一個大致時間。這個時候如果還沒有立足,還沒有自己的事業,那就有些晚了。四十歲,對人生的很多道理也搞清楚了,人生和事業都穩定下來,不應該再受外邊的誘惑、迷惑了。五十歲,理解了人生,明白很多事情不能改變了,就像命中註定一樣。六十歲,再聽到不同的意見,清楚這裡邊有很多原因,該接受的接受,不該接受的也就不在意了,心裡不應該再有什麼不舒服了。七十歲,因為過去不斷地進行道德修養,不用特別注意,言行上一般也沒有過錯了。

人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多大年齡就做與它相適應的事情。現在的人,比古代壽命長很多,所以,相比較來說,有的年齡段可以推遲10年左右。比如,現在可能是五十不惑,六十知天命,七十耳順。

有的人,小小年紀,在某些方面就展現出天賦,被稱為神童。有的人大器晚成,五六十歲才開始成功,被當做傳奇人物。其實,我們不用羨慕神童,也不用和傳奇人物比較,只要和孔聖人比一比就很好了。通俗一點說,年輕的時候,我們要及時地立下志向,自強自立,堅持道德修養,還要不斷地思考人生;當我們老了,應該明白做人的道理。也能夠明白人生的道理了。

也就是說,青春年少,應該有志向,應該努力奮鬥;到了老年,應該清楚人生的真諦,也要接受一生的經歷,不能埋怨後悔。

我們千萬不能小時候羨慕神童,老了羨慕大器晚成,一輩子在空想羨慕和埋怨後悔中浪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