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4 「經驗總結」檢驗科常見不合格血液標本小結

「經驗總結」檢驗科常見不合格血液標本小結

檢驗過程質量保證包括檢驗前、檢驗中和檢驗後的質量保證,其中,檢驗前過程大部分在實驗室以外由醫生、護士等完成,實驗室工作人員難以控制。我們彙總了實驗室常見的幾種不合格血液標本和大家分享。

一、標本送檢不及時

我們暫且稱這些沒有及時送檢,超出最佳檢測時間的標本為陳舊性標本。

這類標本在生化指標的檢驗中很容易辨別出來,在室溫的條件下,血細胞會以每小時血細胞會以每小時7-10mg/dL的速度消耗葡萄糖,使血糖濃度下降;標本長時間放置後,細胞中的K+轉移到胞外,造成K+濃度升高。

在血常規檢驗中,張時民老師曾報道一例血細胞分析儀檢驗陳舊性血常規標本,結果顯示MCV陡然升高、MCHC陡然下降;鏡下示絕大多數中性粒細胞形態不整,呈藍細胞,部分白細胞空泡樣變性,淋巴細胞形態完整。

二、輸液側採血

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是護士工作的疏忽,圖一時的方便,不僅給患者造成了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損失,而且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麻煩。輸液側採集的血常規標本,血液稀釋,各項指標偏低;生化標本根據所輸液體的不同干擾電解質和血糖檢測結果。

三、抗凝管使用錯誤

最常見的就是生化標本和血常規標本採血管的混淆,相信不少檢驗工作者都會遇到過。EDTA-K2抗凝血檢測血清電解質,K+結果陡然升高,Ca2+結果陡然下降。

四、標本溶血

紅細胞破裂,血紅蛋白逸出簡稱溶血。可由多種理化因素和毒素引起。在體外,如低滲溶液、機械性強力振盪、突然低溫冷凍(-20℃~-25℃)或突然化凍、過酸或過鹼,以及酒精、乙醚、皂鹼、膽鹼鹽等均可引起溶血。在臨床上,標本溶血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採血不順,二是搖勻時用力過大。

標本溶血表現在血常規結果上,紅細胞計數和紅細胞壓積降低,RDW增加,血紅蛋白結果基本不受影響,WBC結果基本不變,但是中性粒細胞會出現破碎,成為裸核,儀器誤認為是淋巴細胞,從而導致中性粒細胞計數偏低,淋巴細胞計數偏高。

溶血標本表現在生化指標上,K+結果升高,多數酶類指標結果偏高,TBiL、DBiL、Crea偏高,ALP下降等。

五、標本外觀脂血

外觀脂血的標本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脂血,一類是乳糜血。

脂血一般是因為抽血前一天高脂飲食或高脂血症的患者。血常規檢驗結果示白細胞分類散點圖上出現異常曲線;血塗片上有脂滴空洞;白細胞分類的結果以鏡檢分類為準。

乳糜血一般是出現在乳糜液輸注後。血常規檢驗結果示血紅蛋白結果偏高,從而使MCH和MCHC偏高;血塗片上未見脂滴空洞;採用血漿置換的方法可修正血紅蛋白的異常。

這類標本出現在生化,我們常常會讓病房醫生囑患者素食三天後複檢;如果是輸注脂肪乳,可於輸注後6-8小時後複檢。

我在生化室工作時遇到一個肝癌患者,28歲,男性,入院第一天查生化,脂血,回執囑素食三天後複檢,三天以後仍是脂血,特意聯繫管床醫生,醫生說病人已經好幾天不進食了。因當時剛才加工作,並沒有深入探究導致該患者脂血的原因,現在想想後悔莫及。

標本的質量決定了檢驗結果的準確性。作為檢驗人員不僅要重視實驗前標本質量的檢查,還要多和臨床醫生、護士溝通,儘量避免不合格標本的出現。

「经验总结」检验科常见不合格血液标本小结
「经验总结」检验科常见不合格血液标本小结「经验总结」检验科常见不合格血液标本小结
「经验总结」检验科常见不合格血液标本小结「经验总结」检验科常见不合格血液标本小结

檢驗醫學•中華檢驗醫學網

全國最具影響力的檢驗醫學新媒體平臺

因為專業所以權威丨投稿:[email protected]

「经验总结」检验科常见不合格血液标本小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