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寶雞岐山臊子面的來源是什麼?

柳育龍


岐山臊子面是最早發源於陝西省岐山一帶的美食小吃,以“薄、勁、光、煎、稀、汪、酸、辣、香”的獨特風味聞名全國。胃口不好或是饞了,吃這個特合適特滿足。岐山,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發祥地之一,周王室肇基之地。所以這道美食基本肯定就是起始於周代,而且和周代賜胙禮關係密切。


美食具體出現時間和場合,基本是傳說故事加一些文獻作證,畢竟生活中發生的事兒,沒人等在那兒記載。我整理了以下幾種:

其一,犒勞說。殷商末年,紂王無道,周武王召集各路諸侯武力討商。牧野之戰後,殷商政權瓦解,周武王命令宰殺蛟龍一條,犒勞三軍將士。但是人實在太多,這時候和很多故事一樣,聰明的廚師又上場了,把一條蛟龍的龍肉製成鮮美無比的肉臊子,和其他輔料混在一起,將它澆在煮熟的麵條上。商亡之後,武王犒軍的臊子面逐漸由宮廷流傳到先周故都周原一帶(今岐山一帶)的民間,成為普通群眾逢年過節或操辦紅白喜事時桌上的一道美食,故陝西岐山一帶歷來有吃臊子面的傳統。

其二,除害說。相傳殷商末年,周原一帶的渭水中有蛟龍興風作浪,周圍百姓深受其害,西伯文王聞訊帶將士射殺了蛟龍。據說蛟龍肉可以驅惡除邪,強身健體,於是廚師把蛟龍剁成肉臊子,放在幾十口大鍋裡烹調成蛟肉湯,熬好的蛟龍臊子湯澆在煮熟的麵條上,四方官民同享。因此,岐山臊子面在當地又被稱作“澆(蛟)湯麵”。老百姓後來用豬肉代替龍肉製作臊子面,緬懷和紀念為民除害的文王。

其三,感恩說,這個靠譜點兒。據《岐山縣誌》記載,岐山某地農家有一兒媳,精於廚藝,善制面條。小叔子尤喜嫂子的麵條,後去外地做官也十分想念,便在家經常製作嫂子的麵條且美其名曰“嫂子面”,後因其中肉臊子獨特的風味,“嫂子面”遂被人叫成了“臊子面”。


文/GSN


亞洲食學論壇


臊子面是西北一帶的名小吃,麵條有手擀麵、機器壓面之分,以手工鹼水面、切成韭葉狀為佳,臊子有豬肉臊子、羊肉臊子、素臊子之別,以豬肉臊子最為普遍。

岐山是西周的龍興之地,相傳周文王為西伯侯時,發展生產、富國強兵、禮賢下士、任人唯賢,引起殷紂王的猜忌,被囚羑里七載。後贖身歸來,周人攜肉、菜探望,文王將肉菜做成澆頭,與眾人一併澆入麵條食用,美味異常,民間競相仿效,是為臊子面之雛形。

然而遠古時代,大眾獲得肉、菜不易;秦地冬季天寒地凍,人們更喜熱食,帶葷性的飯菜尤要煎火。節約疊加加熱,催生了“涎水面”。在關中方言中,“涎(han)水”即“口水”,在此有兩層含義:其一,面非常之香,使人想起不由得流口水;其二,面少湯寬一口香,每次吃麵不喝湯,湯回鍋後加熱繼續吃,數十個人一起吃,前人吃完後人吃,不可避免地互相間吃進了別人的口水。過去在關中西府即岐山、扶風、鳳翔、武功、乾縣、眉縣一帶頗為盛行。

現在,隨著生活條件改善,人們衛生意識提高,“涎水面”已經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加之經過千錘百煉,臊子面的配料、工藝不斷改進,既有面條、冬瓜、豆腐的“白”,也有西紅柿、胡蘿蔔、油潑辣子的“紅”,還有黃花菜的“黃”、木耳的“黑”、韭菜花的“綠”,五彩紛呈,成就了麵條的“薄、筋、光”,臊子的“煎、稀、汪”,味道的“酸、辣、香”,使人食慾大開,欲罷不能。


北大屠夫陸步軒


謝瑤,臊(sào)子面是中國西北地區特色傳統麵食、著名西府小吃,以寶雞的岐山臊子面最為正宗。在陝西關中平原及甘肅隴東等地流行。臊子面的來歷,主要還是有幾個典故的,菊子姐姐簡單說一下哦!

^_^大家好,我是菊子姐姐,我在一群吃貨中的身份是美食商業攝影師,我在一群攝影師中的身份是資深吃貨,歡迎您和菊子姐姐一起發現美食,品嚐美味,共同成長,健康生活!

岐山的臊子面歷史悠久,岐山大小飯店都供應臊子面,或者乾脆就起個“岐山臊子麵館”“臊子麵館”等只賣臊子面便能生存下來。

第一種說法:

古時,周人(今陝西寶雞岐山縣人),在渭河邊和北原上繁衍生息。後渭河有一惡龍為禍,大旱三年,民不聊生。周氏族人不忍離開經過數代開拓出的家園,奮起反擊,大戰七日才將惡龍殺死,飢餓的人們為慶祝勝利,將龍殺了和麵集體食之,覺得鮮美無比。於是在以後慶祝這次勝利時,便用豬代替龍和麵集體食之。後來擴展至其他節日和祭祀。這臊子面也漸漸傳開,而其做法也漸漸流傳中得到了發展。(傳說)

第二種說法:

臊子面是在唐代"長命面"的基礎上發展變化而來的。唐代詩人劉禹錫有詩云:"餘為座上客,舉箸食湯餅。"麵條一類的食品,在唐代稱作"湯餅"。劉詩中提及的湯餅",就是"長命面"。相傳,蘇東坡在陝西為官時,特別喜食這種麵條,並寫下了對它的讚美詩句:"剩欲去為湯餅客,卻愁錯寫弄獐書。“據史實,臊子肉發源於北宋時期,《夢粱錄》上記載有專門加工出售臊子肉的店鋪。到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裡記下了"臊子肉面法",所以從唐到宋,再到明代有直接明顯得臊子肉面法,說明臊子面是隨著時間一步一步沉澱下來的美味!

菊子姐姐在食譜書上看到的臊子面,就想學著做,不過只得其形,不得其神,算是一種嘗試!菊子姐姐不愛吃醋,所以不管正不正宗哈,不加醋了^_^配料加了木耳、胡蘿蔔、三層肉、青菜等,總之味道也是不錯的呢!

美食雖好,不能貪食,身體更重要,任何事都要追求個平衡哦,有些時候看到高大上的美食,不要退卻,勇於嘗試哦,美食不止於吃,還在於享受烹飪美食的樂趣!!!希望大家喜歡菊子美食記,點個關注和贊支持一下,一起分享美美噠美食。。。


菊子美食記


臊子面是唐代時期由長壽麵改版而成。傳說那時候有一個新媳婦進門,第二天一早,為全家都了一碗麵,全家無人不讚。後來小叔子中了狀元后,請朋友來做客,都要請上嫂子來做一碗麵,故而叫“”嫂子面”因為面上得淋上臊子,就被改稱為臊子面


農鄉桃子


傳說,古時候,有個秀才要去京城趕考,早上很早起床,家裡很窮,沒什麼好吃的,他家裡有個好嫂子,就就地取材,隨便開鍋開灶,給秀才做了一碗香噴噴的麵條,裡面有家裡的臊子肉,有一撮蒜苗花,紅紅的辣椒油,濃濃的香醋味,秀才吃了以後,老師中了狀元,後來就把這面取名為臊子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