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扶貧這一仗,馬雲輸給了劉強東

扶貧這一仗,馬雲輸給了劉強東

拿扶貧打嘴仗,逞一時之快,這回合的交手,馬雲輸了。據網易科技12月2日報道,馬雲於12月1日宣佈阿里巴巴脫貧基金啟動,將在五年內拿出100億投入該基金。馬雲在啟動會後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特別希望我也搞一個村、搞一個鄉,我可以把它弄的很漂亮,但沒有用,阿里巴巴要做的是全國的擔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馬雲指的正是剛剛宣佈完要幫助河北省阜平縣平石頭村脫貧的劉強東。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和京東正在進行一場史上最猛烈的公關戰,從目前結果來看,是兩敗俱傷。馬雲在此時發出這種言論,耐人尋味。

但回到扶貧的本質,理性看待各自的扶貧口號,相比馬雲,劉強東顯得更加務實。我們不妨從兩個角度來稍作分析。

1.扶貧效果的好壞不在於投入的錢的多少,而在於花錢的方式。

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威廉·伊斯特里在他的《白人的負擔》一書裡提到,過去50年,西方對非洲的援助達到2.3兆美元,卻未能給每個兒童12美分,讓死於瘧疾的全部人數減半。而在2005年7月16號這一天,英美兩國卻能夠設法把900萬冊《哈利·波特》送到讀者手裡。書店從來沒有出現缺貨的現象,即使出現了缺貨現象,也能夠迅速補充。一件為了娛樂的事情,西方世界做得這麼有效率。而為了救助非洲的兒童這麼嚴肅的事情,效率卻這麼低。為什麼?

因為西方對非洲的援助是直接的金錢援助,這種方式只能轉移財富,而不能創造財富。在財富轉移的過程中,由於缺乏反饋機制,難以判斷怎樣的援助形式是有效率的。而且還會造成“養懶漢效應”,使他們不願去嘗試,不願去努力。

那什麼是創造財富?商業行為就是一種創造財富。筆者不清楚阿里巴巴100億脫貧基金的具體計劃,但從劉強東的發言裡能夠看出,他的計劃便是通過創造財富的方式幫助脫貧。

他表示,將“招收2萬名來自貧困家庭的員工,五年內讓全村家庭平均收入提高十倍,並且不是用捐贈方式,而是產業方式。”同時,他還承諾要給平石頭村建一所最好的小學,要請高水平的教師,保證每月工資不低於一萬。工資由他親自發放。

2.扶貧絕不是靠一人之力、一家企業之力就能做到的。

馬雲稱“搞一個村、搞一個鄉,可以把它弄的很漂亮,但沒有用。阿里巴巴要做的是全國的擔當”,出發點固然很好,但如果每家企業都能儘自己一份力,微薄之力的匯聚也能成大勢。反過來看,僅憑阿里巴巴一家之力能讓中國所有人脫貧嗎?當然不能。不僅不能,馬雲的這種表態可能還會打擊到那些想為扶貧事業盡一份力的企業,儘管他們現在也許還太小。

總結一下,扶貧本身是值得讚揚的行為,但借扶貧打嘴仗,逞一時之快,筆者對此不以為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