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有人說旅遊就是文化,你怎麼看待?

土右鍾海濱


你好,共同討論一下這個問題。說旅遊就是文化太片面。文化包括很多方面的內容,是地區人類生活要素的統稱。是相對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活動產品。從定義可以看出旅遊只能算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可以說文化旅遊,旅遊文化,而不能說旅遊就是文化。給旅遊增加文化內涵,賦予旅遊文化內容,可以提升旅遊品位,增加旅遊品質。把景區的文化展現在遊客面前,提升了景區品質,同時也是在促進文化的發展。常把旅遊和文化放在一塊講是有道理的,他們可以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旅遊可以促進文化發展,豐富文化內容。文化可以增加旅遊的品質,內涵,提升旅遊價值。旅遊離不開文化,而文化可以獨立於旅遊之外而存在。


莫臥兒


旅遊當然是文化,也是情懷。\r

以我們旅行社為例。有一條線路是西安-延安的。年輕人幾乎沒有,基本都是60歲以上的客人。為何?玩的是文化,玩的是情杯。\r

西安,在今天的中國並非一個一線城市。如果你只是看到她現在的樣子,你覺認為她不過如此。但是添上點文化的佐料,她立馬神氣活現。這裡曾是13朝古都74位皇帝登基。\r

如果你來到盛唐時的長安,你可能會有幸在長安的街市上見到一個狂人。李白斗酒詩面篇,長安道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長船,自雲臣是酒中仙。也可能在大明宮裡看到衣袂飄飄的楊貴妃正跳起霓裳羽衣舞,宛如天仙下凡。\r

再來說說延安。滾滾延河水,巍巍寶塔山。說到延安,首先她是長征最終勝利到達的地方。1935年10月中央紅軍經過兩萬五千里長徵,終於抵達延安。這支隊伍出發時有86000人,然後抵達延安後僅剩7000餘人。我們今天的人是無緣體驗真正的萬里長往了,但是來到延安你會明白,80多年前一群一無所有的人經歷過怎樣的煉獄和怎樣的偉大。\r

今天60歲以上的人都會唱一首紅歌——南泥灣。她是大生產運動的發源地。“花藍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這旋律一響起,就勾起無數人對青春歲月的回憶。但是今天中國60歲以上的老人又有多少人到過這個他們在歌曲中唱過幾十年的陝北好江南呢。\r

疫情過後,有機會多去走走吧,莫辜負了餘生。





旅行的水瓶


旅遊的確是文化的一種,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文化不僅僅是旅遊。

文化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wén huà,英文是culture,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是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簡單來說文化就是地區人類的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給文化下一個準確或精確的定義,的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對文化這個概念的解讀,人類也一直眾說不一。但東西方的辭書或百科中卻有一個較為共同的解釋和理解: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活動產品。


可以看到文化的概念幾乎涵蓋了除政治、經濟以外的全部人類其他活動,那麼旅遊肯定位列其中。“文化就是地區人類的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而傳統旅遊的六要素也有“吃住行遊娛購”的說法。

我覺得確切的說,旅遊更像是文化發展和傳播的載體以及交流方式。


載體


旅遊涉及的要素,毫無疑問是當地的文化載體,比如杭州的宋城——這裡就是以南宋都城臨安復建的南宋文化主題園區,這裡復刻了南宋的生活、表演、民俗等各方面,遊客來到這裡之後就會沉浸於次,更深刻的理解“南宋王朝”的意義。

再如金字塔——幾千年的風沙雕琢出埃及歷史的紋路,遊人來到金字塔下就會感嘆於當時人類的智慧和建築工藝。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而這些是一定要遊客親自到達這個景點才能深刻感受到的。


交流

張騫出使西域,打通西北走廊,於是有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通道——絲綢之路。

玄奘西行,從此藏傳佛教大盛於國內。

日本的遣唐使,帶回大唐的文化,日本再次基礎上修建了自己的都城 京都——平安新京的西半部( 右京) 稱“ 長安" , 而東半部( 左京) 則稱“ 洛陽”。

可以看到這些歷史上知名的文化傳播例子都來自於一個字“行”!

如果沒有人員流動就沒有交流,沒有交流過的話,不知道又有多少東西要失傳於世。



所以旅遊是文化,同時還是一種文化的交流和傳承的方式。


越遊人


大家好,我是立君,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關於旅遊的話,其實每人都是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覺得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旅遊是可以增加一個人的見識的,也可以在我們愉悅的時候修養身心,去陶冶我們的情操。我們可以去到不同城市,甚至去不同的國家,去體驗不同的人文風,異域風情,但是有些人就覺得,旅遊非常浪費時間和金錢,浪費青春,還不如好好的呆在家裡。

在中國大部份的人都是上班族,真正能去旅遊的人很少的,只有節假日的時候。

有的人不喜歡旅遊,其實僅僅是因為金錢上的束縛,因為我們要知道,如果你真的想完全的去放鬆自己,去進行一場沒有顧慮的旅遊的話,你一定要有一定的盡能力。所以這些人就覺得還不如呆在家裡。

從我個人的角度上來看旅遊不僅是一種文化,他還可以對一個人身心健康以及發以後的展都是有好處的,因為它可以開闊你的視野。,鍛鍊你的意志,毅力。讓你的人生更加精彩。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觀點。謝謝





立君徒步環遊


旅遊當然是一種文化。

搞旅遊開發的地方如果不突出當地的特色來,又有誰還會回頭再來一遊淡而乏味的地方呢?就拿遊客來說,絕對不會隨便去一個在心理上毫無收穫的地方旅遊吧。也就是說,有旅遊價值的地方一定包含著一種特別的文化。

就說說黔東南吧,除了山青水秀外,在舌尖上的美食還能品味出苗族侗族獨具一格的飲食風味來。例如,苗侗酸湯魚、發豆腐、辣子雞、血漿鴨、煙臘肉、熱油茶、粑甜酒等,又如苗侗“過山鳥”情歌、搞笑陽戲、傳統大戲、上刀梯、下油鍋等,這些都是黔東南苗侗一直傳承下來的老黃曆了。別小瞧這本老黃曆,它記載著黔東南苗族侗族幾千年來豐富的民族文化神密色彩。如今這些文化色彩被派上用場了,成為了黔東南旅遊業的大紅標語。

不多說了,這些文化是哆嗦不完的。依我看,旅遊不但是一種文化,而且還是一種特別有趣的文化。


取經路上影音


有人說旅遊就是文化,你怎麼看待?

大家好!我是雨竹,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自人類有了記載以來,旅遊就和人類文化一起譜寫著歷史,從史書記載的玄奘西行,張騫出使西域,文成公主遠嫁、馬可波羅遊記、鄭和七下西洋、徐霞客周遊列國等等,每一番出行都書寫著社會文化的發展歷程和輝煌進步。茶馬古道、絲綢之路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醞釀了東方不敗的恢弘壯麗。這一切歷程對人類的文明進步、社會的文化發展起著啟航性的引領作用。

旅遊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駕馭自然的一種生動反映。文化是旅遊發展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發展的依託。旅遊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作為旅遊的靈魂,始終蘊含在旅遊活動中。

對於生活在這個不斷髮展進步時代的我們來說,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也有詩和遠方。讀書與旅行,靈魂和身體,總有一個應該在路上。











愛旅遊的雨竹


💁🏻‍♂️大家好,我是直隸行者劉,我非常願意就這個問題給出我的看法:

🌱並不能簡單的概括,旅遊就是文化,因為旅遊的分類挺多的,比如:紅色旅遊,古蹟旅遊,文化旅遊,風景旅遊,民俗旅遊,遊樂場所旅遊等等。

🌱也就是說,我們通過旅遊,可以獲得幸福感或說滿足感,也會有所不同——

比如,我們去了婺源油菜花田,就會驚豔於滿眼的金黃;

我們去了狼牙山,就會受教於革命先輩的英勇無畏;

我們去了清西陵,就會感受到封建帝王的威嚴;

我們去了野生動物園,就會認知更多的和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的生物;

我們去了平遙古城,就會觸摸到歷史的記憶;

……

🌈所以,我想說的是,旅遊不僅僅侷限於就是文化,旅遊是包羅萬象,豐富多彩的!每個人,都能從不同的旅途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直隸行者劉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行萬里路不如高人指路

高人指路不如閱人無數

在旅行中無論是飛機火車自駕哪怕住青旅,都能讓遇到不同的人,尤其是自由行,要先做旅遊攻略,制定旅行路線,看遊記在汽車之家,瞭解地理歷史,本身就是在增長知識,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感受一覽眾山小,走過的路多了,懂得的知識就多,豐富了你的人生!看待問題的角度也不同了,對待生活的態度就會積極樂觀!努力工作,為下一次的旅行做準備!

在看了中央臺紀錄片,寧德三都澳風景區,拍的海上人家,我們沿海行自駕遊就到了那裡,還看見了傳說中的合歡花!




伊娜給你講故事


大家好,我是Travel攝小漁,很高興回答題主以上問題

文化是什麼?文化是旅遊中的“靈魂”

對於旅遊來說,含義很多。目前,大家習慣接受的含義,就是這樣的。"旅"是旅行,外出,即為了實現某一目的而在空間上從甲地到乙地的行進過程;"遊"是外出遊覽、觀光、娛樂,即為達到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二者合起來即旅遊。所以,旅行偏重於行,旅遊不但有"行",且有觀光、娛樂含義。

那麼更浪漫的說法,就是“詩和遠方”。

文化旅遊作為一個新的文化經濟形態,它的要義在於讓文化成為活的靈魂。今天,人們在衣食豐足之後,對文化表現出了旺盛的需求,文化旅遊則是人們青睞的一種文化消費方式。看不到這個大勢固然會錯失發展良機,但對文化旅遊進行“生吞活剝”,不明就裡地“轉型升級”,也同樣會得不償失。

作為一個有五千年文明的國度,中國很多地域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


Travel攝


很認可。你去到不同的地方旅遊,你都能領略到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歷史人文,在心情愉悅的基礎上,更能開闊眼界,豐富知識。旅遊,有利於文化的傳播,比如元朝的馬可波羅,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和商人,17歲跟隨父親和叔叔,途經中東,歷時四年多到達蒙古帝國。他在中國遊歷17年,訪問過當時中國的許多古城,到過西南部的雲南和東南地區。在獄中敘述了大量有關中國的故事,其獄友魯斯蒂謙寫下著名的《馬可·波羅遊記》記述了他在東方最富有的國家——中國的見聞,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嚮往,對以後新航路的開闢產生了巨大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