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唐朝初期,王室階層為何尊崇道教?還有深層次的原因嗎?

一縷英雄


唐宗室有異族血統,為證明自己是漢族正宗,就自認是老子李耳的後代,所以也信奉道教。


瓜爺888


我是顏小二,我來回答。

唐朝初期,唐朝的皇室尊崇道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政治鬥爭需要

一方面,李淵在唐朝建立前,利用道教製造輿論,繼而幫助自己獲得民心,李淵也得以成功贏得了對抗隋朝戰爭,成為了唐朝的開國皇帝。

另一方面,李淵在唐朝建立後,為了提高王室地位,鞏固自己的統治,便利用道教尊道家創始人老子為“聖祖”一事,以老子姓“李”為依據,表明唐朝皇室為老子後人,以此提高唐朝王室地位。

宗教的興盛,背後確實有許多原因,但是縱觀我國古代類似佛教、道教、儒教的興衰,它們興衰的原因,許多時候來自於掌權者的個人信仰,更多時候,則是因為政治鬥爭的需要。而分析唐朝開國之初的政治局面,不難看出,唐初時,唐朝王室尊崇道教更多是因為政治鬥爭的需要。

(1)建立唐朝前:利用道教製造輿論,抓住民心

隋朝末期,社會動盪,百姓的生活自然也是不安穩的,而民間也流傳著各種類似預言一樣的社會輿論,其中影響比較大的便是:“楊氏將滅,李氏將興”以及“天道將改,將有老君子孫治世”等等。

為啥拿這兩句話出來說?因為比較典型。這兩句話的意味比較明顯,隋朝君主姓“楊”,楊滅,則是說“隋滅”,“李興”,那麼就是李姓人會成為滅隋的人。而按照謠傳,這個“李姓人”屬道家創始人老子後人,畢竟老子叫“李耳”。

這些社會輿論在亂世之中難以被控制,很快就傳到了朝廷,讓隋皇朝很是憂慮與擔心。於是礙於流言,隋煬帝便開始多少猜忌“李姓”的人,隋右驍衛大將軍李渾便因為受到猜忌而被殺害。將軍都被殺了,位高權重的“李淵”自然也受到隋煬帝的猜忌。

後來在隋大業十三年的時候,李淵起兵造反。雖是亂世,但是臣子起兵造反,名不正而又言不順,沒有一個好的理由,還是難以獲得民心,使天下人信服。本來就是造反,還沒有民心,這場仗想要打贏自然是比較難的。

於是,李淵便利用了“道教”。李淵集團和道士合作,不斷讓“道士”放出類似“李淵是天選中的人來救百姓於水火”這樣的話,還稱李淵為“真君”、“真主”。比如,隋朝末年的著名道士王遠知,在李淵起兵以前,就自稱受到老子的旨意要傳給李淵受命符,對世人說“李淵當受天命”。

於是,李淵利用道教,給了自己一個“名正言順”的造反理由,這裡的“造反”,用道教一美化,便成了“替天行道”。而隋朝末年,本來就社會動盪,民怨載道,而且道教在我國曆史上,多次隱入民間,和百姓的距離比較近,在百姓中,還是比較有號召力的。

所以,亂世之中,李淵利用道教起兵,給自己建立了很好的群眾基礎,最後李淵也成功滅掉了隋朝,成為唐朝的開國君主。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在唐朝建立前,李淵尊崇道教,主要還是政治需要。目的是通過道教“美化”造反一事,順便抓住民心,獲得更多支持。

(2)唐朝建立初期:提高王室地位

李淵雖然滅掉了隋朝,成功成為天下共主,“名正言順”依舊還是一個重要問題。時局不穩定的時候,可以說自己是“老子”欽點的“救世主”,但是“老子”欽點了“救世主”,可沒“欽點”誰在戰爭結束以後“治世”呀。

而古代的等級觀念,根深蒂固,成為君主,也就是天選中的真命天子,必定在血緣上比較特殊。如何個特殊法呢?多少藉著“李姓”謠言一躍而起的李淵集團,便依舊利用道教尊崇老子為“聖祖”一事,藉著老子姓“李”,來說明唐朝王室是老子後人。

既然是“聖祖”後人,那麼成為天下共主治理國家便是“合情合理”的事,這之中還有“君權神授”的意味,也有助於唐朝皇室掌控百姓朝臣。

據說,唐朝初期還有一部分人認為唐朝皇室並非老子後人,而是少數民族,屬北魏拓跋氏後人,由此,唐朝皇室十分忌諱有人說他們是拓跋氏之後。而後來著名僧人“法琳”說唐朝皇室並非老子之後,而是拓跋氏之後,便因此被唐太宗流放益州,最後死在了途中。

雖然僧人“法琳”此舉並未旨在懷疑唐朝王室的“高貴血統”,更多是為了佛教和道教的競爭,但是,他犯了唐朝皇室的忌諱,最後便“碰巧”在這方面殞了命,叫人唏噓。

由此,從唐朝皇室對於姓氏如此在乎來看,唐朝初期推崇道教也是有很大原因是出於政治需要,只是這一次,更多是借道教老子的聖名抬高皇族地位。

(3)小結

最後來個小結,從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唐朝初期尊崇老子,多出於政治需要:一方面,唐朝建立前,李淵藉助道教,讓自己的起兵“名正言順”,並且順便收服“民心”。另一方面,唐朝建立之初,唐朝皇室借用老子姓“李”說明自己是“老子後人”,以“優秀的血統”來提高皇室地位,並暗示百姓,李家掌權屬“君權神授”,以此進一步控制百姓、管理國家。



顏小二述哲文


李氏唐朝建立後,尊崇老子為“聖祖”,遮掩唐宗室原為北魏拓跋氏之後的事實,力圖抬高唐王朝的社會地位,有目的地利用老子編造政治神話。武德初年,唐高祖稱老君顯靈下降羊角山,詔令於其地建立太上老君廟,舉行盛大的崇祀活動;同時,因樓觀道士佐唐有功,賜賞豐厚,並對道教採取了一系列扶植、推崇的政策。隨著社會地位的提高,道教在全國各地也迅速地發展起來。

唐朝初期崇奉道教的另一個政治原因是利用道教來抑制佛教的發展。南北朝以來,魏武帝崇道排佛、梁武帝崇道尊佛、周武帝抑道毀佛,都成為社會政治中的大事件,都是政權鬥爭的產物。唐高祖和唐太宗雖然尊崇道教,但並不迷信道教,只是巧妙地利用道教為其政治統治服務。《舊唐書·太宗紀》曰:“南朝梁氏父子,志尚浮華,惟好釋氏,老子之教,致使國破家亡,足為鑑戒。”武德八年(625)唐高祖提出以中華本土之道教為先,儒教居中,佛教為末的三教序位,認為:道教能經邦致理,返樸還淳;教主老子,是唐宗室的先祖,李氏王朝的建立,實賴老君的功德。貞觀二十一年(647),唐太宗祭祀老子,下詔重申:“老君垂範,義在清虛;釋迦貽則,理存因果。求其教也,汲引之跡殊途;窮其宗也,弘益之風齊致。然則大道之行,肇於邃古,原出無名之始,事高有形之外,邁兩儀而運行,包萬物而亭育,故能經邦致理,返樸還淳。”同時,朝廷還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下命朝內百官研習《老子》五千文,科舉策試增加《老子》條目,設立宗正寺,掌管道士佛徒。由於政策的優惠,出家為道的人數激增,道館林立,道教在全國很快地發展起來。


歷史的波瀾壯闊


唐朝初期尊奉道教,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每個朝代初期,都會興起一股尊崇道教的熱潮,尤其是在亂世之後,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是一般帝王的正確選擇。比如,漢朝,在漢高祖一直到漢文帝、景帝甚至漢武帝早期都實行了休養生息的政策,整頓朝廷吏治、積累了大量的經濟實力,如此,才有了武帝的宏圖偉業!這樣看來,唐朝初期也是這樣,在隋末農民起義之後,各地動盪逐漸平息,最重要的是農民應該回歸土地,才能保證朝廷軍事、經濟實力,再加盤剝勢必會引起更大的動盪。

其次,唐朝王室階層甚至朝廷上的上層官僚都屬於關中軍事集團內部人員,與北魏、北周、隋朝都有非常密切的聯繫。雖然已經改了姓,但是他們仍然不是正統的繼承。為了取得合理的繼承地位,唐朝王室假稱是道家李耳的後裔,故而尊奉道教。

最後,道家在唐朝初期已經取得了崇高的地位。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已經廣為傳播,與儒教、佛教相互影響,隋朝儒學家還提出了三教合歸儒的主張。所以,道家是有人民基礎的,所以會尊奉道教。

望採納!


歷史小仕女


唐代尊道教是一種文化演變和政治需要的的結果。

漢代尊儒,然而經歷了漢末天下大亂和西晉短暫的統一之後又迎來了更大的亂世,

南北朝有不少少數民族政權,靠武力是無法做到長久統治的,

即便是成吉思汗發到歐洲也無法維持長久統治,

所以需要一種指導思想,

在科學信仰缺失的古代社會,宗教不僅成為百姓的信仰,

宗教還是政權統治的工具,作為統治的指導思想而存在,

作為異族入侵的少數民族很難利用儒學為自己做辯護,

還好此時佛教早已傳入中國,也就被少數民族政權加以利用,

佛教在南北朝時期遍地開花,寺廟幾乎成為了最早的民間金融機構,和尚成為了最早的金融從業者

再進入隋唐時期,無論是隋還是唐的統治者都具有古人血統,但都認可自己的漢人身份,

而中國還是漢人居多,擁有漢人的身份就更利於統治,

每個朝代認可的思想文化都不盡相同,這是因為時代差異,有些思想已經不適合延用下去,

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就比較適合唐代,道教也就成為了民間的主流信仰,

專制統治者永遠要找到自身統治的合法性,擁有古人血統的李唐皇室要證明自己的漢人身份,

最好的方法就是認名人為祖先,道家始祖李耳就被傍上了大腿,

作為子孫必然要尊其思想產生的宗教。

古往今來,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難,發展到現代似乎任何一個政權都要有一個政黨及其指導思想,

思想和文化存在的意義就在於為滿是問題的社會找到解決方案,

社會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產生,其思想和文化也要隨著時代進步,

每個朝代在滅亡的時候的社會矛盾通常以及激化,

新的朝代需要一種新的思想文化來指導,作為其合法統治的工具,

就如同宋代程朱理學的興起,標誌了儒學的中興,

就說明荀子那一套已經不被認可,儒學作為主流思想也應該隨時代進步,

程朱理學也就為新時代的儒學做了新的解釋,

雖然理學到後世越來越不堪,但在當時的確很管用。

道教作為一種信仰的確為李唐王朝的統治提供了保障,所以皇室尊道教。


Moriarty0224


唐朝皇帝姓李,與道家始祖同姓,按理應該首先遵從道教。實際上,唐朝在思想上是兼容幷包的,對儒家、道家、佛學三家思想兼容,為唐朝所用,唐太宗為了改造佛教的不忠不孝內容,派玄奘西域取印度原文佛經,取回真經後既起到了統一佛教派別的作用,又改造了佛教,佛教在唐朝中國化了,講忠孝了,中國化佛教再傳向世界,這是中國人對世界文化的貢獻。在大足時刻刻有專門講佛教由不忠不孝到忠孝的佛經故事。三家思想最後走向合流,成為通向理學的橋樑。





餘明老師


唐朝皇帝自稱是老子的後裔,當然要尊崇祖宗所創立的宗教!佛教經過以梁武帝為代表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各國眾多皇帝的推崇到唐初已經在中華大地上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對唐朝各階層都有廣大的影響力對李唐皇室的統治構成威脅,所以王室階層需要扶持道教,通過發展道教來平衡佛教從而削弱佛教的影響力,來鞏固自己的統治!



愛看書的猴


首先,在古代老百姓都是非常迷信的,唐朝皇室姓李,而道教的創始人是老子,姓李名耳,唐朝王室抓住這點巧合,推崇道教,給老百姓一種兩者之間有關聯的錯覺,營造一種李氏家族源遠流長、名門望族,從老子那裡流傳下,李氏天下是乘道家氣運、眾望所歸的輿論氛圍,有利於王室穩定統治;第二,唐朝之前佛教一直很興旺,是之前統治階級的統治抓手,李唐得天下之後,推崇道教,推翻前朝的宗教體系,建立李唐道教宗教體系,用道教來統治百姓,穩固自己的政權。


虎天翼淺談


1:唐高祖,李淵本為隋朝貴族,後又逼隋恭帝讓位,這帝位的得來多少有些不光彩。

2:李淵在起事之初,也不過是隋朝各地反王中的一路,從本質上講與各地造反的人沒什麼兩樣,是反賊。

3:道教創立時尊老子——李耳為祖師。老子在道教裡有崇高的威望。

4:道教東漢時創立,到唐初在百姓中已有很廣泛的群眾基礎,信者眾多,而相反,經歷過南北朝的數次滅佛,佛教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下降嚴重當時已在道教之下。

5:唐初傳統的門閥大族勢力極大,地位甚至高於唐王室。

6:所以唐初的統治者為了提高自己,證明自己帝位得來合法,就宣揚自己是道教祖師李耳的後代,大力提高道教地位,以利於自己的統治




南公懿


理由有三。其一,隋末連年戰亂,不弘揚道教思想,與民休養,不可以恢復國家元氣。其二,君權神授,道教創教祖師李耳姓李,李家可以聲稱是老子祖師後人。這樣做有利於政權的穩定。為政權的正統性做辯護。其三,徐茂公、李靖等大咖都信奉道教,這樣做有利於籠絡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