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清虚观打醮”贾母的择偶观,说明林黛玉在婚嫁市场的身价堪忧!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的回目叫“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这里的“享福人”指的是元春和贾母,“痴情女”说的是黛玉。这一回的主要内容是讲贵妃元春打发夏太监出来,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查了一下“醮”字的含义,指道士设坛祭神念经。而一般为人祈福消灾举行的“打醮”仪式,就叫“打平安醮”。

《红楼梦》里清虚观打醮这件事疑点重重,名义上是娘娘做好事,实际上却完全敷衍了事。把观里的道士都赶出去,谁来主持做法事呢?贾母对清虚观打醮的态度也写得极不合理。按说,元妃交办的事,不说奉旨行事罢,至少也不该太过于敷衍了事。贾府的人并非不知道这是一件大事。书中说,“那底下凡执事人等,闻得是贵妃作好事,贾母亲去拈香,正是初一日乃月之首日,况是端阳节间,因此凡动用的什物,一色都是齐全的,不同往日。”听见贾府在庙里打醮,冯紫英家连忙预备了猪羊香烛茶银之类的东西送礼,“接着赵侍郎也有礼来了。于是接二连三,都听见贾府打醮,女眷都在庙里,凡一应远亲近友,世家相与都来送礼。”贾母的态度却反常,她说:“又不是什么正经斋事,我们不过闲逛逛,就想不到这礼上,没的惊动了人。”这些话都说得很怪。这不算“正经斋事”,还有什么是“正经斋事”?按娘娘的意思做法事,莫非就为了“闲逛逛”?

“清虚观打醮”贾母的择偶观,说明林黛玉在婚嫁市场的身价堪忧!

清虚观打醮一事写的含蓄而内敛,正面写的贾府一件普通宗教仪式,背面却写的是贾母与王夫人在宝玉婚姻问题上的摊牌。清虚观打醮的背景是金玉姻缘的谎言突然喧嚣尘上,而刚完成省亲的元春给兄弟姊妹送礼也暗示了对金玉姻缘的支持:给宝玉和宝钗的礼物完全一样且比给其他姊妹的礼物多,而给黛玉的礼物只与其他姊妹一样。这是王夫人利用元春之手释放的一个重要信号。

清虚观打醮一回是贾母对金玉姻缘的第一次正面出手。此前王夫人一伙制造金玉姻缘的骗局,贾母并不放在心上,应该也有过一些敲山震虎的暗示,但作者并没有明写(贾母给薛宝钗过生日一段,贾母和王熙凤配合有过一些暗示,除了薛宝钗通过对“寄生草”的解释示意她听懂了之外,他人都装聋作哑)。直到元春参与进来,贾母才终于决定要发作一次,因为元春的参与导致这件事情的性质彻底改变。元春是整个贾府的政治靠山,贾府历经三世还能保持繁荣,固然与贾母的治家有方有关,也离不开元春进宫给贾家带来的第二次政治春天。

如果贾母不出手,元春的暗示就会马上变成明确表态支持,金玉姻缘就会成为不可逆转的现实,这是贾母不能允许的。

“清虚观打醮”贾母的择偶观,说明林黛玉在婚嫁市场的身价堪忧!

或许是贾母的态度影响了张道士,在这样一个场合,连张道士也不那么正经了。张道士要给贾宝玉提亲,他说,“前日在一个人家看见一位小姐,今年十五岁了,生的倒也好个模样儿。我想着哥儿也该寻亲事了。若论这个小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的过。但不知老太太怎么样,小道也不敢造次。等请了老太太的示下,才敢向人去说。”

贾母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张道士给宝玉提亲,说的女孩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样样不差,但贾母一句“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直接就拒绝了。虽说宝玉“命里不该早娶”,但毕竟宝玉这时候也十三四岁了,也快到了该定亲的年龄了,纵然不早娶,留意一些合适的女孩子,还是很有必要的。所以,贾母让张道士可以先打听着,对方“

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同时还强调了一遍“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清虚观打醮”贾母的择偶观,说明林黛玉在婚嫁市场的身价堪忧!

通过清虚观打醮这一回,很多红迷朋友得出了结论:贾母对宝玉的妻子的人选要求是“模样性格要好”,其他的“根基家当根本不在考虑范围内

”。贾母真的不在乎姻亲家的根基富贵吗?答案是根本不可能!看看贾敏的夫婿林如海就知道了。倘若不是林如海祖上四世为侯,根基富贵绝对是上等的(林如海高中探花、官运亨通那是贾敏嫁过去之后的事)。贾母真的不在乎对方的根基富贵,会把最心爱的女儿嫁到千里之外吗(贾敏很可能出嫁之后就没有回过娘家)?贾母爱女儿是真心的,但身在这种人家,子女的婚姻不为政治所用,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是会在可能的范围内,做到情与利兼顾罢了。

又扯远了,我们继续回到贾母为宝玉择妻的话题上。既然贾府这样的人家,子女婚配的时候不可能不考虑对方的根基富贵,为什么贾母在最宠爱的孙子宝玉的娶妻问题上,一再强调不管对方的富贵根基,只看模样性格呢?那是因为贾母的这个条件实针对特定的人选的。我们知道在贾母的心中,宝玉的妻子的人选只有黛玉一个,这个标准就是为黛玉“量身定做”的。

根基富贵,黛玉一样也无!很多喜爱黛玉的红迷朋友肯定不服气,那么下面逍遥子就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清虚观打醮”贾母的择偶观,说明林黛玉在婚嫁市场的身价堪忧!

先来说说根基的问题。文中对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这样介绍的:这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林黛玉的出身不可谓不高贵,根基不可谓不深厚。然而,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黛玉的母亲在她五岁的时候就去世了。黛玉没有了母亲,这在婚嫁问题上绝对是一大劣势!在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的时候,有一段文字是这样的: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这当中黛玉“无亲母教养”,乃是林如海最大的“顾盼之忧”。那个年代,没有母亲教养的女孩子,说亲都是没人要的。正是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林如海菜忍痛把女儿黛玉被送到了千里之外的外祖母家寄养。

没有了母亲,有身为老封君的外祖母亲自抚养,这个问题算是解决了。然后,在黛玉十二三岁的时候,父亲也去世了。人走茶凉!纵然林如海活着的时候在官场如何顺风顺水,春风得意,父亲死后,黛玉就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女。

上无父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在那个联姻首先需要考虑政治资本的年代,黛玉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清虚观打醮”贾母的择偶观,说明林黛玉在婚嫁市场的身价堪忧!

再说富贵的问题。前面说过了,林家曾袭过列侯,业经五世。林如海又高中探花,先升至兰台寺大夫,又钦点出为巡盐御史,特别是这个“巡盐御史”,可谓肥缺中的肥缺,要说这样的人家不够富贵,那绝对不可能。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这一段文字说的清楚,林如海无子,只有黛玉一个女儿。林如海活着的时候纵然有再多的家产,黛玉能够继承的却少之又少。在那个讲究宗族的时代,林如海无子,要么黛玉留在家里,招婿入赘,要么从宗族里过继一个男孩,以祧宗祠。既然贾府要把黛玉接走,那么为林如海过继一个“儿子”是必然的选择,有了“儿子”,财产自然是归“儿子”继承,女孩子能得到的不过是不多的嫁妆而已。何况林家不是小门小户,虽然剩下的只是堂族,即便是贾府也无法强行干涉人家宗族的事情。宗族里其他人岂能允许黛玉带走多少财产呢?所以,即便林家有钱,林如海死后,黛玉能够带走的也少得可怜。

综上所述,虽然林黛玉出身高贵,但自从父母去世之后,她就只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女,根基富贵皆已成往事。黛玉所拥有的,也只剩下容貌和性格了。当然,还有才华,但那个时代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孩子的才华无法拿出来当筹码。所以,贾母一心想要成就黛玉与宝玉的姻缘,只能说不管对方的富贵根基,只看模样性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