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 擔當思想:儒家思想的底色

崇尚擔當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氣質和精神底色,始終貫注於中國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思想長河。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擔當思想。周公勸誡“敬德保民”、孔子主張“當仁不讓”、孟子期許“捨我其誰”、荀子倡言“人定勝天”、曾子踐行“三省吾身”、張載立德“民胞物與”、王陽明闡明“知行合一”、顧亭林提出“匹夫有責”等,君子志在擔當,憂樂天下,是儒家脈動的“道統”,薪火相傳,綿延千年。所謂擔當,就是“接受並負起責任”。

堅定政治理想

儒家“尚志”。孔子推崇“士志於道”,喟嘆“朝聞道,夕死可矣。”孟子主張“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在“惟義所在”的道德律令下,大丈夫應堅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節。為此,歷史上湧現了一批批不屈不撓,勇於抗爭,不怕犧牲,冒險犯難,捨生取義,殺身成仁的仁人志士。儒家最高的政治理想是“天下為公”,也就是說“天下為公”是儒家的“終極價值”。

砥礪為民情懷

“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儒家所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個突出的價值取向,即強烈的民本思想和家國情懷,主張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擔當為民,是儒家推崇君子行為的價值歸依和精神動力。無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還是“立德立功立言”,說到底擔當是對個人私利的超越。“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則是對這種家國情懷和民本思想的生動寫照。

勇於任事負責

儒家認為,責任是擔當最核心的內涵,一分擔當就是一分責任。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可以由盡責的多寡和範圍的大小來衡量。共產黨人的擔當是對責任的一種“守望”。古人講,“義不避難,事不逃責”。是否能夠盡心履責、勇於任事,這是檢驗黨員幹部身上是否真正體現了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重要方面。古人認為:“仕廢其事,罪也。”儒家強調“經世致用”,主張“在其位,謀其政”,顯其忠,盡其責。黨員幹部的擔當,根本體現在幹事上,有多大擔當,才能幹多大事業。馬克思主義是幹出來的,不幹,半點馬克思主義都沒有。

善於克難破險

古語云:大事難事看擔當。在大事難事面前,最能顯示擔當,最能考驗擔當。自古聖賢多磨難。孔子一生“席不暇暖”周遊列國,斥於齊,逐於宋、衛,困於陳、蔡之間,飽受磨難,還被人說成是“喪家犬”。這就是一個生動的縮影。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幹事創業的道路上從來不會一帆風順,面對困難和挫折,就是要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膽魄。惟其艱難,才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