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作為臨床醫生,遇到過哪些急需用血的緊急情況?對血荒是怎麼看的?

車德莉


在婦產科臨床一線,急需用血的情況大多數發生在產科,有時候是產前(胎盤早剝、胎盤前置等)有時候是產中(子宮收縮乏力、胎盤植入等)有時候是產後(子宮收縮不良、產道損傷等),產科出血往往來勢兇猛,危險極大,威脅著母嬰生命安全。

有時候看著產婦出血,臉色從紅潤漸漸變得蒼白,指尖也變得沒有血色,如果沒有及時輸入血液,產婦很快就會出現脈搏細數,出冷汗,進入休克狀態,甚至因失血過多而死亡。

在產婦大出血的緊急關頭,只有血才能救她,只有充滿愛心的熱血才能挽救她的生命!任何藥物只能短暫代償,救命只能用血!

有時候血來的不及時,或者遇到血荒,我們急的真想罵人,真想跳樓!

健康的人獻一點血對身體沒有傷害,血液中的紅細胞只能存活120天,獻不獻血都會凋亡。而獻一袋血往往救了一條生命,功德無量啊!

希望我的回答能讓更多的人參與義務獻血!


陳慶華大夫


每一個急性失血病患的搶救,都是一場爭分奪秒的遭遇戰,血液意味著患者的預後和生命。大眾可能對血的重要性沒有太多概念,醫生才知道血是多麼的珍貴。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有慘痛的教訓也有欣慰的回憶,我跟大家分享兩個病例,也借這個機會向廣大獻血者致敬。

自體血回輸技術

慘痛的教訓

一個28歲女患者晚上來我院救治,患者被診斷為宮外孕、失血性休克,從急診到手術前後不到一個小時。手術麻醉也非常順利,手術前後不到一個小時。患者是子宮角部妊娠,出血速度非常快,我們從患者腹腔收集了3000多毫升血液(患者80多斤,她體內的血幾乎流失殆盡)。醫生切開患者皮膚時,患者沒有一點血流出來。我們快速給患者灌注各種液體補充血容量,等到我們把患者的血液收集清洗回輸後患者生命體徵才趨於平穩。醫院血庫因為短缺患者的異體血,我們直到患者離開手術室前才拿到異體血。

雖然這個患者最後保住了性命,但是患者留下了嚴重的併發症,嚴重影響了患者日後的生活。其實回過頭來看,如果血源充足,在手術前就拿到了患者手術中需要的救命的血,患者的預後也許會不一樣(推測)。

目前很多醫院的血庫和手術室是緊挨著的,就是為了術中緊急用血時能夠最短時間的拿到救命的血。

欣慰的教訓

一箇中年男性因為生活原因割喉自殺。當患者被緊急送人手術室時我們都蒙圈了,有點不知所措。患者多根頸部靜脈被割斷,氣管也被部分割斷,患者呼吸急促困難,而且頸部的血流如注,患者已經昏迷不時抽搐。我們緊急氣管插管控制呼吸,幾個人合力按壓住頸部血管。外科醫生手上中發現患者頸部動脈並沒有割破,勁外靜脈完全離斷,勁內靜脈幾乎被割斷。我們幾個麻醉醫生幾路輸液管快速給患者灌注血液和其他液體,5個多小時的手術結束後患者被送人ICU繼續治療。幸運的是患者最後恢復的還不錯,但是頸部那道深深的疤痕時刻警醒著他。


這臺手術我們無法計算患者的出血量,但是略微估計出血量不少於7000毫升。患者不能使用自體血回輸技術,全部靠異體血輸注,輸注了近20個單位懸紅細胞,幾千毫升血漿。如果沒有大量的輸血,患者的結局只有一個——死亡。

這種大搶救需要醫生的通力合作,如果遲遲不能拿到血液給患者輸注,會大大的打擊醫生搶救的信心,一個懈怠患者的結局就天差地別。

我們麻醉科開展自體血回輸技術、自體血儲備技術、血液稀釋技術等等來控制手術中儘量少輸注異體血甚至不輸注異體血。

醫院輸血科嚴格控制輸血指針,血色素過高輸血可能面臨嚴重的懲罰。

在我們醫院如果不是緊急救命輸血,輸血科都會在醫生的申請輸血量上打折。這些辦法都是面對血荒的無奈之舉。

我不呼籲大家積極獻血,但是請給你身邊的獻血者一個讚賞的掌聲。


麻醉醫生小康


我是天津市泰達醫院的李青,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是一名醫生,既瞭解血液對一個患者的重要性,又知道適量獻血對身體無害。最關鍵的是,我也是一名無償獻血的踐行者,醫生獻血,既有說服意義,更能打破有關獻血的謠言。

自大學畢業後,我就開始間斷無償獻血,累計獻血量4000ml以上。最有意義的兩次獻血,一次是我兒子上小學的時候,給他慶祝生日獻血;另一次是幾年前給我所治療的病人獻了400ml血。

那是我們收治的一個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61歲,嚴重的腎性貧血,血色素僅僅52g/L(正常120-160g/L),病情較重,根據診療指南應該輸血治療。當時血源緊張,只能互助獻血——家人獻血,患者才能輸血,而且家人獻多少,才能給患者輸多少。他唯一的兒子獻了400ml,但這個量對患者來講杯水車薪;老伴年歲大了,身體也不好,無法獻血;老伴求遍了所有的親屬,都以各種理由拒絕。其子無奈,拿著現金在獻血車邊的大街上足足等了一天也沒有一個人伸出援手。

上午查房我瞭解到這個情況後,下午就為他獻了400ml血,後來經過輸注鐵劑等治療,病情明顯好轉。

毫不誇張的說,像他這樣幸運的患者並不多。

無論有關部門如何解釋,血源緊張是個不爭的事實。我們國家一直倡導無償獻血,但前些年賣血成風,許多地方還形成了固定的地下產業鏈,並導致了某些地區傳染病的流行。試想,如果無償獻血能夠滿足臨床用血需求的話,怎麼還會形成地下賣血產業鏈?

據有關方面粗略統計,無償獻血者以醫生、教師和學生居多,當然,警察和軍人也經常被動員去無償獻血。

我們的傳統認識對“血”的誤區太多,似乎獻一次血就傷了“元氣”,所以“惜血如命”。臨床上為了檢查,多抽幾管血就被患者大罵的案例比比皆是。這種誤區是自願無償獻血者稀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一次我獻完血後去打羽毛球,球友們覺得不可思議,當然,這些球員不是醫務人員,他們認為獻了血就爬不起來了,怎麼還能打球?他們甚至跟我講他們單位的獻血故事:他們是國企,上面攤派了獻血名額,沒有人主動報名,領導無奈,就採用最原始最公平的辦法——抓鬮,符合條件者必須參加抓鬮。有個別抓中者擔心獻血損害健康,於是私下出錢求經濟困難者代替獻血,出價最高者竟然達到5000元!

紅細胞的平均壽命為四個月,壽命期滿後,衰老的紅細胞就會被自動破壞掉。這如同俄羅斯的軍火,不在戰場上用掉,到期也會被銷燬。所以,定期獻血對身體無礙是有理論依據的。

從我掌握的醫學知識以及多次獻血的個人體會看,規律的獻血對人體沒有害處。但是,我理解未必所有人都理解,我認為無害並不是別人也認為無害,而且我個人的影響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有關部門在取消互助獻血的同時,加大宣傳力度,破除血液的迷信,消除獻血的誤區,像國家衛計委宣傳司領導那樣身體力行去獻血,並號召公眾人物無償獻血,促使全社會形成一個自發的無償獻血機制才是解決問題之道!




李青大夫


大概是2005年吧,那時自己剛剛出來獨立值班,忘了第幾個夜班了,那晚來了一個車禍導致髖關節中心型脫位的中年病人,就是股骨頭穿破髖臼,跑進了盆腔裡了。


病人剛進病房就血壓比較低,而且逐漸下降,我被嚇壞了,我知道這種脫位,骨盆裡的血管網很可能被穿破撕裂,趕緊給他備血輸血,幾條管子輸液,監護等,給打上了牽引,希望他能度過這個難關,因為醫院條件不足,沒有辦法做血管栓塞。這種情況也不敢轉院,請了上級主任來,也沒有好辦法,只能守在病房裡,邊開醫囑邊安慰病人家屬,因為血壓持續下降,輸了10000ml還沒控制住,醫院的血用完了,一邊還要跟領導彙報,請領導出馬跟其他周圍的兄弟醫院借血來救急!


雖然能想得到的辦法都想了,病人還是昏迷了,心率160多,還在加快,眼睜睜的看著病人的肚子一點點的鼓起來,無可奈何,最後病人家屬失去了信心,要求停止搶救,自己出院了……

另一次好像是2007年,我的病人,也是我鄰村的一位大嬸做腰椎手術,我也上臺參加,手術中出血比我摸輸血還快,失血過多,最後病人血壓太低,昏迷了,下臺後,病人進了重症監護室裡,這個時候最需要的是血,但因為醫院裡的血嚴重不足,我們也是到處邱爺爺告奶奶,讓血站多給點血救命,但血站也很為難,要求家屬輔助獻血,病人的一對兒女都願意獻血,但他們不知道去哪裡獻血,我們醫院那時也還沒有設血站。


我帶著他們姐弟兩個去血站獻血,沒想到他們一個體重太低不能獻血,一個因為一週前剛剛生病,感染性的,不適合獻血。沒辦法,我讓學校的人給我查一下我的上一次獻血是什麼時候。一查,剛好過了半年,這是我第一次充當病人家屬去獻血,第二次是我爺爺做手術我獻了血!


兒童骨科醫生邱俏峰


你好,我是重症醫生康駿朋,在臨床工作中經常遇到急需用血的情況。

有一次夜班,急診送來一個消化道大出血,失血性休克患者,血紅蛋白只有32g/L,正常成年男性正常值一般是120-165g/L,相當於別人的四分之一。家屬說,在外面嘔吐了大量的血,一開始是暗紅色的,後來還有很多鮮紅色的血。

接診患者時,見患者意識模糊,面色蒼白,口唇也是蒼白色,手指甲也沒有一絲血色。同時心率快,呼吸快,血壓低。

新來的患者,血型未知,血庫是否有足量備血也是未知,患者是否仍在活動性出血,也是未知。作為臨床值班醫師,此時怎麼辦?

(1)補充晶體液

對於嚴重失血性休克患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補液,補充血容量。在血液輸到患者體內前,先要通過其他可以獲取的液體,積極補充血容量,保證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

此時補液,一般首選晶體,比如生理鹽水,還有乳酸鈉林格氏液;

(2)補充膠體液

如果有人血白蛋白,也可以及時補充人血白蛋白,增加血漿膠體滲透壓,避免血管內的液體滲透到血管外,到組織間隙。

(3)止血+輸血

以上這些措施,只能在極端情況下,暫時穩定患者的生命體徵不繼續惡化。要挽救大量失血的患者,根本手段,還是止血+及時大量快速輸血。所以,第一時間急查血型,並電話請求輸血科給於開闢綠色通道。

在血漿、紅細胞、冷沉澱等成分血到來後,及時輸到患者體內。甚至加壓輸注。從冷庫出來的血,需要先復溫才能輸入到患者體內。所以,經常有新聞如下圖所示,醫生護士在緊急時刻用自己的體溫幫助血漿復溫。

在補液的同時,作為ICU醫生,第一時間還要弄清楚,患者出血是否還在繼續。而這個血紅蛋白32g/L的水平,消化科醫生是不敢輕易嘗試用腸鏡來止血的。只能使用止血藥,內科保守的方法止血。

在一邊止血,一邊輸血中,尋找病因,並及時開始病因治療。

幸運的是,經過補液,止血,輸血,使用血管活性藥的方法,最終患者的血紅蛋白緩慢升高,生命體徵始終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在補充足夠的血液後,心率緩慢降至正常,血壓逐步恢復到正常水平。

當時看到血紅蛋白的數值,覺得患者凶多吉少。好在,當時血庫得知患者情況後,及時的給與了支援,給與了充足的血液。

關於血荒,我們所在的城市,一般寒暑假會偶有發生。

一些特別需要用血的人,還是可以通過親友互助獻血的方法,獲得一部分血液資源。

目前,在醫院內,基本不會發生因為缺血,沒有輸血導致的死亡。

這得益於獻血制度的進步和社會對於血荒的關注。這次6.14世界獻血者日,@今日頭條就發起了#滿血行動派#活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

實話說,鮮血對於健康成年人有不良反應嗎?

獻血最常見的副作用如下:

(1)進針部位出現瘀斑或疼痛;

(2)隨後感到疲倦;

一些人在鮮血後,可能出現眩暈或昏倒。一般首次獻血者、年齡偏小者、體重偏輕者更容易發生。獻血前喝點水可以幫助預防眩暈。

獻血後,身體會產生新的血液來補充,這需要一點時間。一般情況下,兩次鮮血間隔最少是8周。只有極少數人在鮮血後需要補充鐵劑來幫助“補血”。

關於獻血,還有顧慮嗎?可以留言或私信@重症醫生康駿朋,我來幫你釋疑。


康駿朋醫生


作為臨床醫生,遇到緊急用藥的情況,確實不少。外科主要是外傷大出血或手術用血;而內科主要見於上消化道出血或者其他血液性疾病需要成分輸血,一般咯血很少要輸血。

雖然有些病人咯血量非常多,可以用臉盆裝,但實際出血了大多數在500毫升以下,對人體循環系統不會造成明顯的損害,也就是不會出現休克的症狀,所以絕大部分情況下是不需要輸血。

但是在呼吸科,很多病人,特別是合併多器官功能障礙的病人,往往容易出現應急性潰瘍,從而併發消化道大出血,病人血容量急劇下降,出現大量的黑便,四肢厥冷等休克的症狀,這時候需要緊急輸血。

記得曾經有一個呼吸衰竭合併消化道出血的病人,病人血色素急劇下降,血壓急劇下降,情況十分危急,需要立即輸血A型血,但由於是半夜1點,申請用血時間又較長,恰恰血站又說A型血暫時沒有,要到第2天早晨才能調配。真是急死人,只好一邊積極的使用晶體和膠體擴容,同時上報告醫院總值班,經過醫院上級部門的交涉,血站答應在兩小時內調配到,最後在天亮之前終於把血輸上,病人的情況才得以控制好轉。

所以,有些用血荒,臨床醫生很無奈,也很氣憤。義務獻血開展這麼多年,還有用血荒的情況,說明有些程序和工作,並沒有做到位。一些人對義務獻血抱有很深的成見,但是,當臨床要用到血時,卻又巴不得趕緊用上。所以,有些地區就規定了用血需要家屬進行互助獻血,實在是迫於無奈啊。

如果,人人都不願意獻血,用血荒就是必然的現象。你認為呢?


呼吸科筆墨醫生


在婦產科,緊急需要用血的情況真的不算少見,比如產後大出血。見過的人們可能都知道,那種血真的是跟文學作品裡面形容的,好像泉水一樣泊泊流淌,萬一血液供應不上,那就是人命關天的大事!

我曾經遇到過一個從鄉下轉來的病人,自己在家藥流大出血,去了鄉村醫生那裡,竟然不清宮也不用縮宮素,就輸了點液,打開陰道孕囊堵塞在宮頸口,一個比蘋果還大的血塊啪嗒掉了出來,整個人都休克了,盡力給她清宮輸血補液,總算是轉危為安。

最緊急的情況莫過於產床上,曾經有一次剖宮產,孩子太大接近十斤,取孩子的時候,刀口延伸一根粗大的血管破了,咕嘟咕嘟直往外湧,一瞬間整個肚子裡面都是血,病人血壓一個勁兒的往下掉,當時幸虧術前提前備了血,不然病人可能就完了!

我是特殊血型,平時也有獻血,在我自己生孩子的時候,因為擔心分娩意外,也提前聯繫了血站進行備血,幸運的是最後沒有用上,血被送往臨近的城市給更需要的人了。

有時候,血液就是命,這話真的一點也不誇張。所有獻血的人都值得我們尊敬,他們雖然獻的是血,救的卻是別人的生命!


婦產科女司機颯姐


作為一名普外科醫生,我們經常會收治一些急診的患者,例如車禍傷,自殺,意外等等的患者,腹腔內的實質性臟器破裂或者血管損傷,可引起短時間內大出血,例如肝臟破裂,脾臟破裂,腸繫膜血管損傷等等。

對於這些危重的患者,如果送醫不及時,可能來到醫院的時候,就已經是失血性休克了,需要立即進行手術治療止血。

我當住院總醫師的時候,負責全院普外科的急診會診及急診手術,見過很多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其中有一名患者,給我留下來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是一位車禍傷的患者,送來醫院的時候,已經沒有意識了,立即從急診送到手術室,術中發現十二指腸斷裂,胰腺斷裂,腹腔內大量出血,大概有三四千毫升,立即給與輸血,補液,止血等對症處理。醫院當天有非常多的常規手術,輸血科庫存的血液已經不足了,只能求助血站,醫生大半夜去血站取血。所幸,搶救非常及時,患者被成功救回來了。

其實,臨床上遭遇血荒的情況是非常常見的,臨床用血的缺口還是比較大的,對於擇期手術的患者,我們一般都要先與醫院的血庫進行聯繫,確保醫院有足夠的血液庫存,才能進行手術,如果某個血型的血液比較緊張,患者要做手術,沒有血液怎麼辦,可以鼓勵患者的家屬去獻血,或者利用患者的自體血。

我想要告訴各位,獻血對身體是沒有明顯危害的,我們的紅細胞壽命只有120天,每60天,我們的紅細胞就會死掉一半,只要是正常的人,我們的造血系統會不斷產生新的紅細胞。所以,半年獻一次血是非常安全的,不會對身體造成危害。你的一次小小的舉動,能夠挽救別人的生命,希望大家都能夠踴躍的參加無償獻血,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普外科曾醫生


以前在消化科輪轉的時候,有一個肝癌的病人,突發消化道出血,嘔吐🤮出來的都是鮮血,止血、輸血、輸液,血壓很快就掉下來了,最終還是搶救失敗。

我們科之前有個截癱的病人,貧血很嚴重,然後就輸了紅細胞。(內科一般血紅蛋白小於60就可以輸血了)

血荒怎麼看?

我感覺無償獻血的人也挺多的,我一血庫的同事說,他們每次出去採血都挺忙的。繼續鼓勵就好。

當然也有一部分人不願意獻血,因為他們覺得獻血是無償的,可是使用血液時卻巨貴。還有些獻血後並沒有享受到福利,比如需要輸血時仍然沒有血用,需要找家屬繼續獻血,以至於打擊了一部分人群的積極性。除了宣傳獻血的知識,可能政策上也需要一定的支持。個人看法,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