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清朝時期犯人常常被髮配寧古塔,那麼寧古塔是什麼地方,環境氣候是怎麼樣的?

木頭老羅


順治十五年,江南一個才子——吳兆騫,本應沉浸在中舉的喜悅中,卻因為一場莫須有的科場案,舉家被髮配寧古塔。

寧古塔,這個讓多少漢人膽戰心驚之地,就這樣迎來了一個滿腔怨屈的才子。吳兆騫並非第一個被髮配寧古塔的,亦不是最後一個。之所以在這裡說他,是因為他攜家發配寧古塔期間,其子留下了一卷《寧古塔紀略》,為我們瞭解那個苦寒之地,提供了最直接的材料。


1、寧古塔位置與名稱由來

寧古在大漠之東,過黃龍府七百里與高麗之會寧府接壤,乃金阿骨打起兵之處,雖以塔名,實無塔。相傳昔有兄弟六人各佔一方,滿洲稱六為寧古,個為塔,其言寧古塔,尤言六個也。

2、最初感受

所謂寒風如刀,熱風如燒,大於舟之魚,大於屋之木,獉獉狉狉,犖犖确確,固不可以中土之境求之。殊絕之域,亦不可以古人所稱道概之。

3、城池概況

有木城兩重……去舊城六十餘里,內城週二裡許,只有東西南三門,其北因有將軍衙署,故不設門,內城中惟容將軍護從及守門兵丁,餘悉居外城,周八里,共四門,南門臨江,漢人各居東西兩門之外。

4、日常生活

被流放至此的漢人多被編入官莊做苦力。

每一莊共十人,一人為莊頭,九人為壯丁,非種田即隨打圍燒炭,每人名下責糧十二石,草三百束,豬一百斤,炭一百斤,石灰三百斤,蘆一百束,凡家中所有,悉為官物。衙門有公費皆取辦官莊。其苦如此。

5、氣候狀況

其地寒苦,自春初至三月終日夜大風,如雷鳴電激,塵埃蔽天,咫尺皆迷。七月中有白鵝飛下便不能復飛起,不數日即有濃霜。八月中即下大雪,九月中河盡凍。十月地裂盈尺,雪才到地即成堅冰,雖白日照灼不消,初至者必三尺襲裘,久居即重裘可禦寒矣。至三月終凍始解,草木尚未萌芽。

6、物產情況

江中有魚,極鮮肥而多,有形似縮項鯿,滿名發祿,滿洲人喜食之,夏間最多。……又有一種生於江邊淺水處石子下者,上半身似蟹下截似蝦,長二三寸,亦鮮美可食。……亦有鱘鰉魚,他如青魚、鯉魚、鯿魚、鯽魚其最多者也。
冬則河水盡凍,厚四五尺,夜間鑿一隙,以火照之,魚輒聚,以鐵叉叉之,必得大魚。

動物有虎、豹、豬、熊、獐、狐、鹿、貂、兔、海青、野雞等。特產有人參、烏拉草等。

《寧古塔紀略》書影

更多關於清初寧古塔之地的概況,盡在此書中,豎排繁體無句讀,讀著很有感覺。

需要此書的,可關注@熊二History,也可留言索取,歡迎一起閱讀分享。


歷史寶藏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寧古塔不是塔,而是黑龍江寧安市。寧安市距離中蘇邊境和中朝邊境都不遠,在古代就是絕對的邊緣蠻荒之地。

這裡是滿族人的發源地之一,自然條件極為惡劣,人口稀少,各種物資奇缺。

發配寧古塔,要過三關。

第一關,出關趕赴寧古塔。

在當年,犯人是沒有交通工具的,完全依靠雙腳行走,還要在獄卒的監視下和打罵下。

即便是北方人,從河北、山東走到黑龍江是什麼概念?更別說清代東北大部分地區沒有開發,連像樣的道路都沒有。

從關內步行到寧古塔的路上,一般老幼婦孺就有一半人送命了。

第二,到了寧古塔以後的第一個冬天

這裡冬天零下40度,物資有奇缺。

犯人連營房都沒有,要自己搭建草棚,儲備糧食和木柴,不然冬天一到就活活凍死餓死。

在滿清政府看來,犯人死不死區別不大,死了還省得麻煩。

所以大部分犯人,連第一個冬天都熬不過去,直接就死了。

第三,長期的苦役。

發配到寧古塔基本都是重罪,無論男女都必須為奴。

為奴,也就是俄國人那種苦役。

包括修路、砍樹、採石、挖礦等等,均是重體力活。而發配到這裡的很多都是中產階級甚至富人、官員,根本受不了這種重體力活,很容易生病。

這裡各種物資奇缺,也根本沒有任何醫療可言,一旦生病就死路一條。

你如果想要逃走,方圓幾百公里了無人煙,你能逃到哪裡去?還會餓死凍死在路上。


所以發配到寧古塔還不如斬首來的痛快,屬於折磨致死。


薩沙


“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路也不怕了”。可見寧古塔對於清朝的犯人來說簡直是比地獄、黃泉路還要可怕的地方。

那麼寧古塔到底有什麼“妖魔鬼怪”“牛鬼蛇神”讓犯人們如此害怕和恐懼呢?其實寧古塔所處的位置和環境才是最讓人恐懼的地方,用“寒冰地獄”來形容最為貼切。




第一,寧古塔其實不是一座塔,而是一個古地名,原來位於黑龍江省海林市,之後遷到了寧安市。由於寧古塔極為偏遠,出關需要幾千裡才能到達,一路上犯人需要長途跋涉,沒有任何交通工具,天天風餐露宿還要受盡折磨。可以說對於很多文臣和書生來說,死在半路是家常便飯。

第二,首先恭喜活著來到了寧古塔,但是這裡屬於我國東北邊境,氣候惡劣,而且氣溫極其寒冷,零下幾十的溫度是讓犯人們難以忍受的。很多被流放的都是關內的達官貴人,來到這裡後很難支撐下去。



第三,被流放到寧古塔後的生活是十分悽慘的。會被派去做苦力、開荒種糧、挖山開路等等,每天都要進行高強度的勞作。平時又缺衣少食,連個像樣的房子都沒得住。所以“骨瘦如柴”“一年到頭就是種田、燒石灰,沒有半刻空閒日子”就是寧古塔的真實寫照。

第四,經歷以上的流程後,大多數人的想法就是逃跑,但是寧古塔這裡人煙稀少,除了寧古塔附近有一些人家外,四周都是森林、沼澤和野獸。所以想跑出去,不是被凍死、餓死就是被野獸給吃掉了,所以想逃跑是幾乎不可能的。



唯一的出路就是等皇上哪天心情爆棚想起來赦免你了,但是關鍵是能活到那一天嗎?所以寧古塔對於清朝時期的犯人來說簡直是比地獄還可怕的地方。有些人聽到要被流放寧古塔,當場昏厥,寧可選擇自殺也不願前往寧古塔受罪。


小夏新視覺



怎麼樣?雖蒙皇恩浩蕩,大發慈悲,赦免不殺活命之恩,如若發配別處尚可,但聞聽發配寧古塔,莫不三魂七魄出竅,膽戰心驚,伏地不起,大有生不如死之感,真的不若引頸一刀痛快!寧古塔,既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下轄之寧安市。

清朝順治十年,設寧古塔昂邦章京,康熙元年設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

康熙十五年,寧古塔將軍遷治吉林烏拉,(今吉林省吉林市)改稱吉林將軍,寧古塔改置副都統;清朝的首任黑龍江將軍既由寧古塔副都統薩布素升任。



寧古塔,與塔沒有任何關係,是滿語“六個”的意思,據說,早期有清皇室祖先兄弟六人居住生活於此而得名,你看,偌大的地方,僅有六個人!

有清一朝,東北被滿清視為祖基龍興之地,滿人入主中原,大量進入北京及全國各地,但嚴禁移民進入東北,因而致原本就人口不多的東北人口驟降,尤其偏遠的寧古塔一帶,雖然不再是六個人,但也是人煙稀少,更是荒涼不堪,狼蟲虎豹出沒其間,嚴重威脅人們生命安全。



寧古塔,
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加之長達半年冬季,常達零下30度極端寒冷的暴風雪肆虐的惡劣氣候,夏季出奇大的蚊蟲叮咬,基礎生活設施極端簡陋,衣食住行皆與關內生活無法比擬,令人很難適應,有生不如死的感覺。

加之路途艱險,有的差役不願長途跋涉,竟然殺害人犯,以病死為由回去交差;既使差役良心尚存,沿途野獸襲擾吞食亦所難免。

甚有傳言,寧古塔大站道,竟然有饑民爭相殺戮人犯食之果腹的情況發生。

如此種種惡況,發配人犯甚至多有未達寧古塔,而死於蒼茫遙遠的危險旅途。

因而發配人犯一聽“發配寧古塔”,與宋代人犯聞聽“發配沙門島”一樣,九死一生,生還機會緲茫,令人不寒而慄,大有生不如死之感,不若引頸一刀痛快!
僅供參考。


z山海


近年來各種清宮劇層出不窮,但是幾乎每部電視劇裡都會有個相同的片段,“來人啊,摘掉他頂戴花翎,流放寧古塔~”。那麼問題就來了,“寧古塔”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塔”?


寧古塔,並不是它字面上那樣認為的意思是一座什麼樣的塔。寧古塔其實是一處古地名,大約在今天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一帶,再具體點範圍大概在圖們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靠近靠日本海的一塊區域,舊時屬於吉林的管轄之下。那麼寧古塔是什麼意思呢?滿語中數字“六”發音為“寧古”,而“個”字的漢語發音為“塔”,所以寧古塔的意思其實是“六個”。好像逼格瞬間降低了。曾被髮配到寧古塔的吳兆騫的兒子吳桭臣寫過一本《寧古塔紀略》,他在書中說:“相傳曾經有六位兄弟,各自佔一方,因為滿族人稱六為寧古,個為塔,所以呢這塊地方就叫寧古塔,其實就是我們漢語裡六個的意思。”


為什麼流放地選擇寧古塔呢?寧古塔是吉林的東部邊陲的軍事重鎮,東控沿海,西據山林,南靠朝鮮,北防沙俄,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價值。

順治元年,遼瀋地區的滿人紛紛“從龍入關”,導致這一地區人口數量急速減少。勞動力稀缺,大量的土地荒廢。寧古塔清王朝控制東北邊疆的重鎮,被視為“龍興之地”,在清朝統治者眼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加強此地的統治顯得非常重要。


清朝初年,清政府採取較為開放的關外開發政策,積極招攬關內的各族人民來到遼瀋地區墾荒耕種。順治六年的時候,又動員來到關內的原關外人員返回故鄉。但是關內是溫柔富貴鄉,關外極苦,很少有人願意回。於是清政府決定修改大清律例,將大量犯罪人員流放到關外以充當苦差,增加人口,也是一種無奈之舉。


清代的刑律規定“限日行五十里,若三千里限二月,二千五百里限五十日。”如果發配時無故在途中長時間的停留是要受到處罰的。在流放的旅途中,不僅每天要靠雙腳長途跋涉,而且是吃了上頓沒下頓,更重要的是就一個上頓還吃不飽,因此很多犯人死在流放途中。好不容易熬到流放地了,終於不用每天趕路,但是既然是犯人,也只能繼續以其他方式服勞役,日夜辛苦。


由於寧古塔地處我國極北方的邊陲地區,氣候寒冷異常。還是那位被髮配的吳兆騫在寫給他母親的家書中說過:“寧古塔這地方的的冷是其他地方沒法比的,從初春到四月的中旬,那是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到七月該夏天暖和了也是陰雨接連,到了八月中旬又開始

下大雪了,九月初河面上都上了厚厚的一層冰。一望千里都是茫茫白雪啊。”


但是同時,流放人員中有很多受到文字獄牽連的文人,他們滿腹才華,無處施展,只得自成一家,著述論事,留下了很多詩詞和文學作品,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寧古塔流人文化。


一盤拉條子


看清宮電視劇,常聽到“發往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這句話,是說清廷把犯人流放到東北的寧古塔,寧古塔是個什麼地方?

其實寧古塔是一個地名,連塔影兒都沒有,它位於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一帶。《寧古塔記略》載:相傳兄弟六人,佔據此地,滿語稱“六”為“寧古”,稱“個”為“塔”,故名“寧古塔”。可能它與後來的滿清皇室扯得上遠親關係,是滿人老祖宗。如此說來,這兒可是滿人發源地呢!

清廷規定:挾仇誣告者流放寧古塔。發配寧古塔大多都是宮廷內部,勾心鬥角的失敗者,文人不小心沾上了文字獄,科場案等,有全家流放的,有禍及九族的,流放的老百姓少之又少。

順治年間,寧古塔開始成為流放地,清朝人最怕去的地方就是寧古塔。

《研廷見聞雜記》說,寧古塔幾乎不是人間的世界,它是人間地獄,流放者去了,往往在半道上被虎狼惡獸吃掉,甚至餓昏了被當地人分而食之,能夠活下來的不多。

寧古塔是個不毛之地,蠻荒之地,常年冰封,人跡罕至,罪犯在那裡墾荒種地,修橋築路,還要忍飢挨餓,為本地滿人做牛做馬,改變著滿清故鄉的落後面貌。

其實,發配去幹什麼先定好了,有的賞給出力兵士為奴,也有男的換馬,女的為娼,最好的就是在官家做苦力,一年到頭不是種田就是圍獵,燒石灰,燒炭,沒有半點空閒。

隨著“文字獄”的興起,寧古塔便成了獲罪官員和文人的噩夢。

據《柳邊紀略》載,第一個流放到寧古塔的漢人是著名文人、吏部給事中陳嘉猷,他與妻子攜1女3子及3僕人來到這裡,當時此地尚無漢人。

後來可就多了,如福建總兵鄭芝龍(鄭成功的父親)、著名詩人吳兆騫、佛學家函可、文人張縉彥和浙江揚越、楊賓父子,以及大文豪金聖嘆的家屬、思想家呂留良的家屬、安徽方拱乾、方孝標家屬等,大都是因文字獄被流放到此地的。

其中清朝詩人吳兆騫被髮配寧古塔23年,他奇蹟般活了下來,還在冰天雪地中寫了好多詩,他的詩作慷慨悲涼,獨奏邊音,有“邊塞詩人”之譽。後經朋友顧貞觀,通過納蘭性德及其父親明珠關係,花錢贖還,歸來三年後逝世。

最後一個有記載被最發往寧古塔的人是愛新覺羅·載瀾,道光皇帝的孫子,光緒皇帝的堂兄。八國聯軍要求嚴懲首禍之一的載瀾,慈禧太后迫於洋人的壓力將他發配烏魯木齊,新疆巡撫對他百般呵護。辛亥革命爆發後,載瀾跑回寧古塔躲避戰禍,袁世凱不允許載瀾離開寧古塔了,死時61歲。

清朝滅亡後,流放人大多在寧古塔安家落戶。

[圖片、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掉相關部分]


天寧閣


一,地理位置及由來。現在大致範圍是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濎鎮古城村。由此你也可以看出他的氣候環境和地理位置了。寧古是滿語意思,即六個意思。因此,寧古塔本意就是六個塔。也有人成塔在滿語與臺子相似,因此是六個高臺子意思。

二,寧古塔的氣候環境。寧古塔作為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有嚴寒,長年積雪。結凍期大致在180-200左右。最低溫度一般在零下三十多℃。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加之清代中前葉,東北交通不便。可以說寧古塔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風雪天中度過。因此,搭配到這個地方的人一般都很難逃走。當然,還有駐軍看守。並且,犯人在來寧古塔的路上也是不斷艱辛。很大部分老弱病殘都可能會死在路上。即便到了寧古塔,嚴寒也會加劇老弱病殘死亡。就算死亡了,基本上也很難報告到京城。據說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就是流放至此而死。因此,搭配寧古塔基本上就是宣佈緩期死刑。



三,寧古塔的開發與鞏固。寧古塔作為清代流放犯人聚的地方。其中很多流人是因為文字獄和連坐等罪名來到東北。也把南方的文化經濟帶到東北。由此也卡來了東北與內地之間的關聯。這可能是清王朝想不到的。當下東北清代文學一個重要分支就是流人詩歌和文學。經濟方面,農耕經驗的帶來,無異加快東北開發。尤其是青壯年犯人被當做勞動力,加快流放地周圍開發。



四,傑出官吏的有效統治。對於寧古塔,清王朝起初設立都統管理,後來有寧古塔將軍管理。其中吳大徴和胡適的父親胡鐵花對於寧古塔的開發做出卓越貢獻。



寧古塔作為清朝北部邊陲的重要城鎮,留下了重要的文獻資料。大家熟知的寧古塔紀略,寧古塔志,都為當下東北邊疆治理與研究留下重要參考資料。


學海滄瀾


看到這個題目,想起最近追劇,《延禧攻略》裡那個嫉妒心很重又心狠的玲瓏,嫁禍於天真可愛的吉祥,致使吉祥被杖弊而死。

魏瓔珞為了給吉祥報仇,最終使害人害已的玲瓏受到的懲罰就是,發配到寧古塔為奴,永世不得回京。

在獄中玲瓏聽到這個宣判,一臉的恐慌。這個寧古塔難道比做牢還可怕嗎?

清廷規定:挾仇誣告者流放寧古塔,玲瓏就犯了誣告罪。

發配寧古塔大多都是宮廷內部,黨羽紛爭的失敗者。後來一些文字獄罪犯,科場案犯,也會被流放到寧古塔接受改造反省。這裡流放的老百姓少之又少。

看來在清朝,流放到寧古塔的人都是達官貴人啊!

那寧古塔清代究竟是個怎麼樣的地方呢?

其實,寧古塔是一個地名,與塔沒有任何關係,是滿語“六個人”的意思,據說,早期有兄弟六人居住生活於此而得名。而這就是滿族人的祖先,寧石塔也就是滿族人的發源地了。

在清代是統治東北邊疆的重鎮,是清代寧古塔將軍的治所和駐地。同時也是清廷流放犯人的噩夢之地。

寧古塔在今天的黑龍江省牡丹江一帶,大概是圖們江以北,烏蘇里江東西兩岸地區,地靠日本海。

在清朝,寧古塔屬邊遠地區,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一年之中有半年就是冬季,氣溫常達零下30度,極端寒冷,還經常會遭遇到暴風雪肆虐,氣候惡劣。

人煙稀少,極度荒涼。真的是蠻荒之地,經常有豺狼野獸出沒。

即使是很短的夏季也不好過,出奇大的蚊蟲叮咬,基礎生活設施極端簡陋,衣食住行皆與關內生活無法比擬,難以適應,有生不如死的感覺。

再加上那時候交通不便,犯人也很難逃跑走,即便是逃出來了,也會死於非命,所以,寧古塔很適合犯人流放。

古代統治者將重罪之人免於死刑,改為流放,以彰顯皇家恩德。

同時利用犯人戍邊可以大量節約人力成本,對皇家是一舉兩得的美事,而對於判處流放的犯人來說,寧古塔不亞於鬼門關。

發配到寧古塔的人基本都是靠雙腳走著去的,一路的艱辛更不用說,還要帶上重重的鐐銬,對於那些宮延內錦衣玉食生活慣了的人,能活著到寧古塔已經是奇蹟了。

但到寧古塔之後,真正的噩夢才開始,他們會被髮配給當地滿人或駐軍當做奴隸。

開荒種田,修路築橋,總之什麼髒活累活都是他們幹,還常常吃不飽飯,被奴隸主鞭打,真真過著生不如死的最低賤的生活。

很多人受不了這樣的折磨,就會自盡一了百了。

因而發配人犯一聽“發配寧古塔”,就知道那是九死一生,會不寒而慄!

如今的寧古塔已是一片風景秀麗的好地方,名勝古蹟,休閒旅遊的勝地了。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寧古塔是清代統治東北北部地區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重鎮,其地位僅次於盛京。其輻射範圍大致包含寧安、海林、牡丹江、穆稜、綏芬河、東寧乃至依蘭、佳木斯等諸多地區。寧古塔有新舊兩城,舊城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今為黑龍江省海林市長汀鎮舊古塔村。康熙五年(1666年)遷建新城於今黑龍江省寧安縣城地。

現在人們對於寧古塔的認知,大多數都是寧古塔是清朝犯人主要的流放之地。這始於順治年間,被流放人員中有官吏、文人、藝匠、戰俘,有漢人,也有滿族和其他民族的平民百姓。流放寧古塔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反清失敗者,因科場案、文字獄受到牽連的,還有因作奸犯科、貪汙受賄、瀆職舞弊、作戰不力等而被遣成。由於在清代仍實行“一人犯法、株連九族”的連坐律,因此流放人員數量眾多。據統計大概有一百五十餘萬。

關於寧古塔的環境,康熙年間被流放於此的文人吳兆騫稱此地“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連接,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雖白日熠灼竟不化,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可見當地環境惡劣,生存艱苦。


老照片


東北寧古塔,與塔無關卻是清代著名的流放地。這裡曾是大金帝國的都城,大清朝的龍興之地,在滿語中,“六”為“寧古”,“個”為“塔”,所以寧古塔的意思是"六個",相傳努爾哈赤曾祖父福滿的六個兒子曾居住在此地。

寧古塔有新舊二城,新城在今黑龍江省寧安市(即寧安縣城),舊城在今海林市西南、海浪河南岸的舊街鄉古城村。

從順治年間開始,寧古塔變成了流放地。為什麼要選擇寧古塔呢?原因有二,一是這裡是滿清的老家,主子住進了皇城,這裡自然人跡罕至了,發配一些不聽話的人過來,建設家鄉,不至於太荒蕪,畢竟是興起之地,根本所在。二是,這裡遠離京城,長年冰封,寒冷異常,環境惡劣,適合勞動改造。

這裡到底有多可怕,看看親自體驗過的人是怎麼說的。

流放的文人墨客中,最出名的莫過於江南奇才吳兆騫,他的一生有二十年是在著名流放地寧古塔渡過的。他本是江蘇人,小時便有才氣,與彭師度、陳維崧號稱“江左三鳳凰”。順治十四年那年,他參加江南鄉試,中舉。但因曝出考場有舞弊者,順治帝大怒,重考。恃才放曠的吳兆騫交了白卷,可能是覺得重考是一種侮辱。結果考官們被處死,不及格的舉子被流放,吳兆騫也是其中之一。

他在給其母的信中說: “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一年四季,冰雪不斷,酷寒可想而知,這對於溫婉清潤的江南男兒,是地獄般的折磨。

同因科場案而被流放的考官方拱幹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也就是說,寧古塔比死更可怕。

不僅氣候惡劣,而且還多財狼虎豹,據《研堂見聞雜記》寫道,很多流放者在中途被虎狼惡獸吃掉,甚至出現被飢餓難耐的當地人給分而食之,能活下來的不多。

寧古塔是北方的重鎮,設有副都統鎮守,年年進貢。流放者們要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正是流民的湧入才帶去了中原的農業文明,在流民之前,這裡是以漁獵為主的原始生活方式。流民們教會他們種植稷、麥、粟、菸葉,採集人參和蜂蜜,使農業耕作得到發展。

寧古塔成為清廷大案罪犯的懲罰監獄,也是官員們最恐怖的噩夢,任何人都有可能在一夜之間墜入這漆黑的深淵,很少有人再走出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