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人為什麼會陷入“如果你不主動找我,就算我想跟你說話也不主動找你”的模式?

在雨中點燃寂寞


朋友你好。這裡是心理諮詢師老友手札,很高興回答朋友你的問題。


朋友你提到的“如果你不主動找我,就算我想跟你說話也不主動找你”的模式,其實也和“我就不直說,就要你猜”是異曲同工的。

並且往往會伴隨著,說著說著,突然對方來了一句“你知不知道錯了”,而自己一頭霧水的情況。

是的,在對方看來,“我想跟你說話,但你不主動找我”,就是你的錯。可問題是,即便現在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變得很方便了,我們也不可能那麼精準的得知對方的想法。

而對方也會把基於“想說但偏不找”這樣矛盾產生的負面情緒,發洩在我們身上、認定是“我們不主動”,所以對方會糾結、難受。


這樣的模式往往是基於這些因素產生的:

情感不夠獨立

情感獨立的意思,除了較少的受外界影響外,也含有自己消化自己情緒的意思。但是在這裡,我不具備消化的能力,所以,我就是不找、就是慪氣,然後等你找我了,再一股腦的發洩給你。

自控能力極差

如果對方不找呢,我可能就會陷入糾結裡,越來越難受、如果對方找我,我發洩完情緒,狀態就會好起來。但你看,這是我們自己的人生,我們不去掌控,卻任由自己被別人的行為影響,甚至決定。

控制

在談判上,我們往往會認為“主動提出訴求的一方已經輸了一半”,所以為了保證自己的掌控地位,而不主動說話。

自卑

控制的目的是什麼?是抬高自己、弱化別人。當我們需要故意抬高自己的時候,就證明了我們並不想要和對方保持一個平等的關係,以此來掩飾自己內心的自卑。

面子

如果上下位從屬關係,上位者顧忌自己的威嚴與面子,不主動說話,這個是正常的;但如果是平等的情侶、朋友、愛人關係,顧及自己的面子而不說話,就有些對自己、對對方不夠坦然了。


但無論是基於心理博弈,還是內在的缺失,長期處於這種模式裡的我們,就會因為缺乏與目標對象的直接溝通,而陷入長期的內心糾纏裡。

這會帶來十分多的內在消耗。

帶來的影響是:

1、越來越被動;

2、越來越覺得自己不被理解;

3、越來越敏感;

4、越來越容易生氣;

5、精力透支,很難專心做事情;

6、持續心煩意亂,生活狀態變差等。


我們還是要把自己的人生掌握在自己手裡的,純粹等著別人聯繫我們、自己又一直糾結,這不是合適的方向。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希望我的回答能協助朋友你看到世界真實的樣子。祝好。


老友手札


最開始的時候,彼此的感官都很好,對他的印象也很好,和他聊天不會冷場,也很會講話。最初的時候,他一到晚上就打語音電話,一聊就是一二小時起步。後來慢慢的就不找我了,可能是我對他已經沒有吸引力了,或者有更好的目標。

我那時候每天會跟他道早安晚安。我也喜歡找他聊天,但是他也就偶爾回你一句,拖到隔天才回覆你前天的消息。其實自己能感覺到他只有實在太無聊的時候才會找你,把我當做消遣。為了不讓自己陷入深淵,要及時止損,所以然後就慢慢的強迫自己不在找他聊天了,掐斷感情的萌芽。

但也學習到了很多的東西(聽過一句話,大概的意思就是你只有經歷了事件才會漲經驗,只有克服困難才會漲段位),所以學會了感情收縮自如(主要還是不敢輕易付出真心,不敢去愛一個人),性格開朗。以上是以我主動找別人聊天,但最後放棄主動的一面來講解。

另一方面,講一講我為什麼不主動找你。開始的時候我們的確聊的挺歡樂,各種梗你也都能接住,我也不會讓聊天的氛圍變冷,你只需要接住我的話就可以。但……時間長了,我的話題總會講完,不可能每天都瞎扯,每天花式誇讚,而我在跟你聊天的過程中,肯定還會碰到別的小哥哥小姐姐找我聊天,他們比你有趣,一起玩遊戲,一群人一起聊天。東扯西扯,好不歡快。

你有的時候也得反思一下自己,你發的最後一句話,我能接得住嗎,那是人能回答的問題嗎?我一女孩子……重點,女孩子,我們還並不是很熟,我們還不是男女朋友關係,請不要開黃腔,不要仗著你正在追我,就肆無忌憚,往往都因為肆無忌憚,到最後還是單身汪。

晚安,暫時寫到這裡。





衚衕裡超兇的邈


人,越活越安靜

講一個我自己的故事吧。

有天我翻開了老爸的微信,他把自己看完覺著很有趣味的視頻挨個一個個地發給了微信裡面的所有人,而且經常會主動發一些根本不會有回應的話給別人……我很詫異,老爸的現在讓我想起了那個曾經的我——

初中時抱著非智能手機,聊著沒有語音、

不帶動的小表情的qq,一聊就是一天,幾千甚至上萬條條聊天記錄都是通過手機按鍵打上去的。當時很享受被打擾的世界,即便不被打擾,也會主動向在線的人發去問候,一有回應,然後又會聊好久。

但是和老爸不同的是,他的信息基本上從來都沒有得到回應,包括我自己。

直到上了大學,後來的我在屢次主動發消息沒有回應,才逐漸明白這不是人家的問題,而是我的消息讓他們覺得受到了打擾。有著如此境況大多是我自己的自作多情,等待的消耗與情感的浪費,讓我不能夠支撐得起每一份看起來應當值得珍惜的朋友。

但我從沒想過,想著不被打擾就是優質生活的我們,卻是老一輩的噩夢。

一放假回家,爸媽便會把我的衣服一件件洗掉,臨走時也會提前幫我把行囊備好。他們願意被打擾,養育了幾個孩子,一輩子閒不住,願意接受需要進行付出的要求才會讓他們不覺得孤獨。年輕時毫無遊戲樂趣的他們,看著我們長大遠去的身影,老得更快。

他們剩下的時間或許不及我們未來的幾分之一了,所以放下手中的工作,留時間多陪陪父母,常回家看看吧!

人,越活越安靜;然後,越孤獨。





熊笨熊xbx


經歷了兩次冷戰,明白了一個道理,兩個人以同樣的熱情去經營感情,別說什麼誰多誰少的廢話,感情面前面子算個屁,你折磨他的時候你自己好過嗎?信息編輯了刪除,刪除了又編輯的時候你不清楚自己的心嗎?看到他急得打電話,發微信到處找你你有快感嗎?昨晚聊到半夜,說好了,不冷站不拉黑,好好走,有什麼話什麼事說清楚,男朋友不會什麼甜言蜜語,心裡的感情是百分百的話,表現出的可能也就百分之八十,以前總覺得是不夠愛,後來一些小細節讓我真的確定他是愛我的 什麼矜持什麼面子,都他媽見鬼去,老子就是要又a又颯的愛下去。


淺淺素玉


因為我不確定人家是不是願意和我聊,想不想理我……我總是巴巴的找人家說話,招人煩不說吧,還弄的自己一身的不是。所以,當這種情緒和思慮一多,我就不會主動人去說話。但是,當有人找我說話的時候,我基本上是很熱情的。


倪朵朵兒


人會陷入這種模式,要分情況來看:

01 如果兩人是親密關係

“你若不找我,我哪怕再想和你說話也不主動找你。”會陷入這種模式,這更多的是在關係中的計較、權衡。

一、兩人關係還不穩定,對對方也不夠了解,不想在關係中佔下風,讓對方覺得自己離不開對方,然後就被吃定了,不珍惜自己。

二、自身性格的影響,自尊心太強、敏感又比較自卑的情況下,也容易陷入這種模式。不敢全心投入一段關係,更不敢讓對方知道自己想念對方,想和他聊天。

三、自己的認知導致:認為對方要是想你,自然會主動找你;不找說明不想,既然不找你,那也沒必要舔上去,不然吃力不討好,還不如等待對方主動聯繫。

02 如果兩人是普通關係

普通關係之間,你不聯繫,我也不主動,也正常。就是對這段關係可有可無,也不想用心維護。也沒什麼很大影響,更不會主動讓關係更好。

總之:

會陷入這種模式的,一般在關係裡呈現較多。想愛又不敢愛,想要佔主動權,又希望對方來拉動關係。

可一味等待對方主動聯繫,不是說明你有了主動權,反而是被動的接受,對方來決定這段關係的進退。

太過計較的關係,兩人都累,最後容易放棄。要走出這個模式很難,但可以嘗試一點點調整:減少焦慮感、嘗試去信任、嘗試去主動、嘗試做自己、嘗試建立自信、嘗試尋找自己的愛好…


心理諮詢師海清


“如果你不主動找我,就算我想跟你說話,也不主動找你”,是一種常見心理狀態,反映了你個人的價值排序。

這種思維模式背後反應了三種心理狀態:

  • 1.拒絕承認“我需要你”。我跟你說話,就說明“我需要你”比“你需要我”多一些,既然你不在乎我,我也不能讓你知道“我在乎你”。比如戀人吵架,都不開口求和,擔心表現的太在乎,而讓自己感覺愛的太卑微。

  • 2.拒絕承認“你比我厲害”,如果我主動跟你說話,就說明,我輸了,你比我厲害,比我強。比如朋友創業成功了,你想知道對方是怎麼做的,但如果直接去問,就會顯得自己很失敗。
  • 3.拒絕接受“有條件的愛”,例如父子有矛盾,父親是企業家,兒子創業失敗,兒子完全可以得到父親的指點,但根據以往經驗,但凡求父親幫忙,父親總是會提出條件,因此兒子寧願自己摸索,也不願意去找父親。


這種思維模式的潛臺詞意思是“與跟你的關係相比,我更在乎別的”

  • 不能讓你知道“我需要你”,因為我更在乎自尊;

  • 不能讓你知道“你比我厲害”,因為我更在乎面子;

  • 不能接受“有條件的愛”,因為與跟你的關係相比,我更在乎“證明自己的價值”。


雖然你更在乎別的,雖然你不主動找對方說話,但你真的也很在乎對方。只不過,這種在乎的排序比較靠後罷了。

  • 雖然不能告訴你“我需要你”,但我的確愛你,我怕你“沒有像我喜歡你這樣,喜歡我”,我怕你“知道我很愛你,你會有恃無恐的消費我的感情”;


  • 雖然我不想承認“你比我厲害”,但跟別人說起你,還是滿滿的自豪和佩服;

  • 雖然我不願意接受“有條件的愛”,但你仍然是我學習的榜樣,是我的偶像。


兩個人處於僵持狀態時,總是要有一個人先邁出第一步,要麼繼續保持距離,要麼勇敢邁出一步培養更親密的關係。不妨主動打破僵持狀態,或許你會發現,對方跟你一樣,只是怕你知道他很在乎你。


心姐談心


“你不主動找我,即使我想和你說話也不主動找你”這個問題很常見,也是很多情侶分手的主要誘因之一。

“你不主動找我,我也不找你,看你到底在不在乎我”這種心裡活動是很多女生都會有的,甚至男生有的也不在少數。

這是一種不成熟的,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希望能夠通過對方的主動來確認自己的“重要性”。但如果雙方都有這樣的心理,感情的路就走不長了。愛是需要妥協、需要包容,因為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性格。情侶或者夫妻在一起多多少少都會產生一定的摩擦碰撞,當摩擦發生的時候就需要相互理解包容妥協。如果只有一方願意去理解對方,去為了愛妥協,時間一長就會感覺很累。最後結局自然不言而喻。所以愛並不是三天兩頭的考驗,當你真的懂得愛一個人的時候就不會一直去考驗他,要求他!而是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共同進步。

感情方面並不是主動就輸了就跟沒面子,感情方面沒有輸贏,只有共贏!只有相互瞭解並參與相互的心理活動,共同進步才能攜手共創美好的生活!






隔壁家的熊叔


題主說的模式,我也有過。

如果對方不主動找我,就算我想和對方說話,我也不會主動去找對方,這樣的模式,在我看來,是我們的內心在作怪。

1.人都是自戀的,太主動會顯得自己不重要。

自戀是人的本性,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好,自己很重要。

如果對方不主動聯繫自己,那說明自己在對方內心就是不重要的,既然對方覺得自己不重要,那麼就沒有必要去聯繫,因為那樣會顯得自己不重要。

這就像我們常說的“上趕子不是買賣”。有時,太主動會跌份兒。

2.主動聯繫對方,會覺得自己沒面子。

前面說了,太主動會跌份兒,其實就是怕沒面子。

我現在就有這樣的問題,手機微信裡有幾個以前比較好的同事,因為我生病,已經長時間不聯繫了。從我內心來說,想和她們聯繫,但她們不主動聯繫,我也不會和她們聯繫,可能對方也是這麼想的,導致現在誰也不聯繫誰。

這種想法有一方面是因為愛面子。我覺得主動聯繫她們,就是沒面子。

3.不主動聯繫對方,更重要的原因是關係不夠親密。

在我看來,無論是和朋友,還是親戚,如果對方不主動聯繫自己,自己就算想聯繫也不會主動去聯繫,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彼此之間的關係不夠親密。

也就是說,這樣的關係很脆弱,沒有到誰也離不開誰的地步。就像我的以前同事們,她們在我心裡,我在她們心裡都不是特別重要,所以不會主動去聯繫對方。

如果是自己愛的女朋友或男朋友,根本不會考慮面子問題,肯定會主動聯繫。

總之,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關係模式,一方面是原因內心的自戀和麵子在作怪,擔心太主動跌份兒,另一方面是因為彼此之間的關係不夠親密,親密程度還沒到可以放下面子的程度。

如果對方是自己特別在意的人,不要猶豫,主動聯繫吧!


學乃身之寶


人為什麼會陷入“如果你不主動找我,就算我想跟你說話,也不主動找你”的模式?

自己明明覺得很孤獨,卻不願意主動跟人交往;

自己明明想聯繫對方,打開了那個聊天窗口,又關上了;

為什麼呢?


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並沒有單純的指代“戀愛關係”,而是更為廣泛的情感,基於此:

我個人認為最大的心理原因還是因為“自卑”。

我們的這種:“如果你不主動找我,就算我想你跟說話,也不主動找你”,實際上就是對自己的這種“情感需求不被滿足,從而產生的失落”的一種恐懼,而選擇的逃避行為。

我們害怕自己面對有可能的、不確定的“不夠熱情”、“忽視”,這讓我們感到非常的渺小,從而讓自己感到自己的卑微。

為了不讓這種不良情緒纏身,我們選擇自己擁有掌控權、主動權,於是我們拒絕去聯繫對方,即使自己“思念成河”。


自卑

個體心理學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裡詳盡地講述了人的“自卑”

當問題出現,個體無法進行恰當地調節加以應對,並堅信自己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時,所出現的情緒就是自卑情結。

在阿德勒看來,我們的很多情緒,比如憤怒、焦慮、悲傷等等,都是自卑情結的一種表現。

其實面對“自卑”,我們需要正確的理解:

  • 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的擁有自卑心理
  • 自卑可以讓我們做事更加謹慎
  • 自卑不是病,而真正的問題在於期望和現實矛盾的是否被合理調節


自卑會在個體無法恰當地調整或完善自己的行為來獲取優越感的時候,悄然而至。

同時自卑也經常會隱藏在某種優越感的背後,比如通過某些非常誇張的行為來展現,比如:炫耀、自大、吹牛、逞能....


不主動聯繫背後的自卑

我們現在回到這個問題本身。

  • “對方不主動聯繫”

從這個前提來看,就是我們期望對方主動聯繫自己,這樣就可以顯示我們“被重視”,我們從內心深處渴望別人對我們的重視,這會讓我們擁有一種“優越感”。

  • 即使自己很想跟對方說話

想跟對方說說話的時候,可能是自己感到孤獨,或者十分想念對方的時候,這種事情,從心理上來說,是相對脆弱的。

當我們把自己的脆弱展示給對方的時候,對方一定是非常值得我們信任;

同時我們又害怕把這種脆弱展示給對方,害怕對方會藉此“增加自己的籌碼”,讓自己失去優越感。

  • 也不主動聯繫對方

不主動聯繫對方,這就又回到“優越感”的問題上,鑑於我們期待優越感,同時又害怕失去優越感,於是,我們寧願選擇忍著不說,也要讓自己沉浸在自己所建立的“優越感”之中。

其實說到底,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情,這就是自卑造成的。

因為對對方有所期待,所以害怕自己受到辜負(某種程度也是傷害),這種“趨利避害”的心理,直接導致了“對方不主動聯繫,即使想跟對方說話,也不主動聯繫”的情況發生。


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

每個人都有需要傾訴的時候,都有想找人說會話的孤獨的時候;

同時能夠被他人信任,成為他人訴說的對象,也是一種非常高的認可。

在遇到自己非常想說點什麼的時候,建議:

  • 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情感

“忽然很想跟你說會話,不知道你現在忙不忙。”

“今天聽到一個音樂,想起了那會咱們曾經追的那個電視劇,趕緊給你發個信息,惦念你了,最近還好嗎?”

“現在感覺很孤獨,沒什麼事的話,聊一會如何?”

其實大部分人,當我們能真誠地開誠佈公的表達自己的情感的時候,對方都是能夠認真對待的,對方並不會因為我們的表達和需求而心生厭煩,因為至少我們給了對方一個“滿足他們優越感”的機會。


  • 不去猜測、臆想對方

如果對方沒有及時回覆,不需要自己憑主觀想法去猜測、臆想。

對方有可能是手機沒在身邊,或者正在做其他的事情。


  • 降低自己的期待值

不願意去主動聯繫對方的最大原因是害怕對方沒有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而選擇的逃避。

換句話說:我不給你不回覆我的機會,我不給你看輕我的機會。

但如果我們只是把自己的這種“想念對方、想跟對方說會話”的需求當作一種自己的情感表達,並不做太多的期待,也許我們就會少了一些負擔。



有些人就是不值得你去聯繫

如果我們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同時表達了自己的需求,對方卻置若罔聞,完全忽視,(在他忙碌完,或者有時間的時候就像沒有收到這個信息一樣)那麼這個人就不值得我們去投入感情。

對於這種人,我們對他們而言,什麼都不是,我們的情感需求“所託非人”,那麼經過一次、兩次這樣的事情之後,我個人認為就沒有必要再去聯繫了。

對於不在乎你的人,何必去“跪舔”呢,這種情況就確實屬於“踐踏自己的自尊”而“自討其辱”了。


自卑感與優越感——光與影的伴生,人們都渴望被他們眾星捧月(追求優越感),但我們所追求的優越感的同時,必有自卑的影子(拒絕主動聯繫別人),而自卑何嘗不是另一種不同流合汙的優越感體會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