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貴州省威寧縣石門鄉楊佳友:犧牲小我,打通產業“致富路”

初聞楊佳友這個名字時,是偶然一次機會,從村幹部口中聽說石門鄉河壩村要修一條產業路,遇到有一位村民不願意讓這條路從自家的土地裡過,楊佳友主動把自己的土地和該村民換了來修路。這引起了筆者的極大注意,交談中詳細瞭解了故事的來龍去脈。

贵州省威宁县石门乡杨佳友:牺牲小我,打通产业“致富路”

石門鄉地處威寧縣西北部,距縣城140公里,全鄉總面積140.59平方公里。曾是貴州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也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而河壩村卻是石門鄉土地面積最少的自然村,村民們的土地大都集中在黃家坪子這個地方,因為這一片是村裡最為集中,也是最肥沃的土地。早年,為了能把地裡種出來的苞谷、洋芋拿到鎮上去賣,楊佳友就計劃要把從山上到山下這條路給修通,但那時的農村,農民能吃飽飯就不錯了,石門鄉更是積貧積弱的代名詞,哪來的閒錢修路。路不通,山裡的莊稼就無法拿到集市上賣,為此,楊佳友聯同幾乎村民靠著幾把鋤頭鑿出了一條勉強夠摩托車過的毛路,但車子仍然上不去,種莊稼還是要靠人背馬馱。

2015年8月,石門鄉的脫貧攻堅戰打響了,鄉政府為了打通群眾產業發展“最後一公里”,在通村路、通組路、竄戶路基本完工的情況下,計劃著給每村修建產業路。

“那天,為了修通這條產業路,村裡召開了村民大會,討論修路的相關事情,會上,有村民說他家裡的田地少,人口多,地如果用來修路了,生活就很困難......當場楊佳友就說‘只要能把這條路修通,我願意用我的土地無償和他換,鄉親們,路通,一塊地抵五塊用啊’,還把自己的兒子叫一起來立下調換土地的字據”村黨支部書記劉再洪如是說。

“頓時,原本吵鬧不停的會議一下子鴉雀無聲了。不一會兒,你一言,我一語,大家又繼續商討修路這件大事。”

眾所周知,農村的產業路都是由政府出資,農民出地才能成功建成的,少了哪一個環節,修路便成了泡影。就是楊佳友的這樣一句話,河壩村黃家坪子的產業路時下遇到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村民們都被楊佳友行為感動了,修路的過程中,沒有誰在因為多用了自家的一分地而鬧矛盾,楊佳友主動換地的“壯舉”在村裡也傳開了,時下,他儼然成了村裡的“黨員明星”。

據瞭解,石門鄉以脫貧攻堅為契機,依託新時代農民講習所,通過不同形式的“講”與“習”,拉近了幹群關係,凝聚了民心民智,讓群眾思想觀念得到了解放,素質得到了提升。通過每月一次黨員會、每月三次村兩委自管委中心戶長會、每月一次群眾會、每週一次支部會、每週一次兩委會夯實了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增強了群眾脫貧攻堅的信心和決心,為群眾的幸福找到了方法和出路。

“你們等一下,我送這個學生送到村衛生室去,一會兒就回來了”。初見楊佳友時,他正牽著學校裡一位發了高燒的小朋友,急急忙忙的往村衛生室趕。

贵州省威宁县石门乡杨佳友:牺牲小我,打通产业“致富路”

“那天聽說政府要給我們修通這條路,我們都高興極了。” 楊佳友感嘆道。

目前楊佳友是石門鄉雲爐小學的一名保衛,但在孩子們心中,卻親切的喚他一生“楊爸爸”,每天清晨到學校見到的第一個人是他,傍晚離校時見到的最後一個人也是他,“今天吃早餐了嗎”、“好好聽課哦,上課不要打瞌睡”,“放學不要在路上玩,走邊上,注意車子”這是楊佳友每天見到孩子們都要招呼的幾句“牢騷話”,雖然簡單,但卻是他對孩子們深深的祝福。

今年58歲的楊佳友有著37年的黨齡。家裡有兩個子女都考上了一個穩定的工作,生活沒有太多負擔的他原本在家種幾畝良田,就可維持生計了,但他還是選擇到村子就近的學校做起了保衛,當起了雲爐小學342名孩子的守護神。

據瞭解,自石門鄉脫貧攻堅工作開始以來,楊佳友就一直髮揮黨員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積極參與村裡的建設,為村裡的發展規劃建言獻策。目前,河壩村黃家坪子的產業路已於2018年3月動工,近4公里的路預計今年7月份完工,屆時,因為山高、路鬥,交通閉塞、種地難的困境將會被打破,村民種出來的莊稼也可以順利出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