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走路時足底常痠痛不適,需警惕存在“扁平足”


走路時足底常痠痛不適,需警惕存在“扁平足”

足弓是人類腳的重要結構。有了足弓,使足富有彈性。即可吸收地面對腳的衝擊力量,又可鎖定中足關節,使腳變得堅硬,更好地推動人體活動。扁平足指的是正常足弓的缺失,或稱為足弓塌陷。值得注意的是,平足不等於平足症,也不是所有的平足都需要治療。如果平足者合併有疼痛等症狀時,就被稱為平足症,才可能需要治療。

走路時足底常痠痛不適,需警惕存在“扁平足”

正常情況下有足弓,足弓底下走行重要血管和神經。如果扁平足,人體在走路過程中,壓迫到足底血管及神經,而出現相應的疼痛、痠麻等症狀,如果要是扁平足走多路,會出現足部的痠麻脹痛,其是主要的危害。足弓對於維持人體的平衡,及緩衝彈性的震動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走路時足底常痠痛不適,需警惕存在“扁平足”

其實,平足的人很常見,而平足症並不常見。很多平足者特別是兒童平足沒有症狀,也不需要治療,只有少部分兒童平足可能會逐漸引起整個身體體態的變化,有一部分平足可能合併足部骨結構異常,如垂直距骨、跗骨聯合等。在成人平足中,50歲以上的女性較多。成人平足初發時,足在非負重狀態下足弓存在,負重後足弓即消失。此時由於關節的活動性尚存在,稱為可復性平足或柔性平足。如果出現關節病變、活動受限,畸形不能復位,就稱為僵硬性平足。

走路時足底常痠痛不適,需警惕存在“扁平足”

扁平足是一種很常見的足部畸形。這種畸形越早治療越好,15歲以下的兒童買一雙專門用於矯正扁平足的病理鞋,即可得到矯正,作用是矯正重力線的位置,是使重力線偏離足弓,減小對足弓的壓力。要求是鞋底內厚度側稍高於外側,使腳外側受力多一些,降低內縱弓的壓力。近年出現的負跟鞋,鞋底是前高後低的,在此基礎上又將重力線後移,使重力線移動到承重能力最強的足跟,可以最大程度地減輕足弓壓力。平足患者不宜穿有跟的鞋,包括中跟鞋和坡跟鞋等。

走路時足底常痠痛不適,需警惕存在“扁平足”

平底足分型

1.姿勢性平底足 即發病初期,足弓外觀無異常,僅在站立和行走過久後感足部疲乏、痠痛,足底和足背浮腫,一般經休息後可完全消失。

2.痙攣性平底足 即發病中期,由姿勢性平底足發展而致,主要表現為腓側肌群痙攣,足呈外翻、外展及背伸位,足弓下塌,疼痛加重,行走和站立均不能持久,經休息後不能完全緩解。

3.強直性平底足 即發病晚期,痙攣的腓骨肌發展為強直,足骨間韌帶亦強直,使足固定在外翻、外展及背伸位,足弓消失,行走及站立困難,由於足的正常功能消失,不能吸收震盪力,可出現腰及下肢其他關節創傷性關節炎而致疼痛。

走路時足底常痠痛不適,需警惕存在“扁平足”

1.姿勢性平底足 一般以保守治療為主,消除病因,給予理療、按摩、鍛鍊足內在肌和外在肌(如在沙灘上行走跳躍或用足趾抓握小球等)、穿矯正鞋或使用足弓墊。

2.痙攣性平底足 做足部理療、按摩,對嚴重者在麻醉下行手法矯正外翻、外展及背伸畸形,用短腿石膏固定在內翻內收位。待畸形矯正後(一般6~8周),拆除石膏,改穿矯形鞋。對經非手術治療無效者可行手術治療,如Miller手術、三關節融合術等。

3.強直性平底足 足弓完全塌陷,足骨變形,對無痛者可不用治療,對疼痛者則行三關節融合術。

走路時足底常痠痛不適,需警惕存在“扁平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