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口碑滑鐵盧的電影《囧媽》,可能真相與分數並不匹配

口碑滑鐵盧的電影《囧媽》,可能真相與分數並不匹配

文丨卿心君悅

影片《囧媽》是徐崢導演的最新力作,觀看後會發現,絕對是一部誠意滿滿且情感細膩的佳作。

然而,不知因何原因,網上流傳出來的多是負面的評價,有的人批評說影片中的情感描寫過於平淡沒有新意,但親情本身就是內斂的,它不可能像影片《泰坦尼克號》般浪漫且動人心絃。

也有的人批評說影片中的部分情節過於離奇,但並不是每一部電影都是記錄片,電影的藝術是源於生活又在一定程度上高於生活的,適度的誇大和荒誕本就是一種藝術手法,就像影片《阿甘正傳》一樣,在一次突如其來的暴風雨中,小鎮的捕蝦船僅剩阿甘那一艘,就因此阿甘成為了捕蝦業大亨,這豈不更加離奇?

我們對一部影片的評價不應該摻雜太多的偏見,更不應該人云亦云跟風而行,就事論事而言,影片《囧媽》不僅不是“囧”系列的續貂之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超越了之前的那幾部,至少在對情感的描寫上。

口碑滑鐵盧的電影《囧媽》,可能真相與分數並不匹配

《囧媽》劇照

事實上,影片《囧媽》是一部關於親情的嚴肅且活潑的作品,嚴肅在於真實,影片中大部分情節絕非虛構,大多來源於現實生活中的細節,活潑在於喜劇風格,作為賀歲片,雖然情感內涵沉重,但影片的整體基調仍極為輕鬆,笑點不斷。

而這篇文章,針對於影片《囧媽》,拋開其中的喜劇因素,來淺析關於親情描寫背後的深思。

那些最使我們厭惡的,或許就是母親予以我們最好的愛

影片《囧媽》與以往“囧”系列電影不同,在開片時就鋪墊出了主角徐伊萬(徐崢飾)在愛情與親情中存在的問題,他與妻子張璐(袁泉飾)分居已久,一直以對離婚協議內容不認同為由推遲辦理離婚手續,為此張璐不得不違背內心的意願配合徐伊萬一起瞞著徐母。期間,張璐勸導徐伊萬對母親好一些,徐伊萬對此表示不解,他認為自己對母親很好,並沒有認為看望母親時忙工作是錯誤的事情,更不能理解張璐提出的讓他抱一抱母親的建議,他覺得四十歲的男人突然擁抱母親是一件特別可笑的事情。

口碑滑鐵盧的電影《囧媽》,可能真相與分數並不匹配

《囧媽》劇照

對於徐伊萬的想法及態度,張璐很失望,不願解釋便想離開,臨走前徐伊萬讓她把家中已經修好的檯燈帶走,他一直認為張璐很喜歡這個檯燈,但張璐的回覆卻出乎他的意料,他不能理解張璐會不喜歡這個檯燈,而張璐也因此說道:

“你看這就是我們倆之間的問題,你心裡長了一個幻想的老婆,她應該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你早就已經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的改造我呢?”

張璐說完就走了,準備去美國與JLD公司談合作,她想退出中國市場,這樣既可以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暖霸使用權夫妻二人共有的),也可以避免因利益之爭破壞夫妻間曾有的情誼,而徐伊萬卻想阻止張璐的計劃,並非是擔心利益受損,更多的是想以此來挽留這段已經破裂的婚姻。為此他與助手郭貼(郭京飛飾)也準備前往美國,去狙擊張璐的合作,然而在機場,當徐伊萬發現護照遺落在母親家中時,一次特別的旅程在沒有準備中以荒誕的形式拉開了帷幕。

徐伊萬安排郭貼先去美國,準備取回護照後乘坐當晚的航班趕往美國,然而當他回到家中時,卻發現取護照並非一件簡單的事情,他首先發現母親在家中密碼鎖的門下又加裝了一把額外的鐵鎖,當他給母親打完電話後,隨後又發現母親私自乘坐火車將要去往莫斯科(母子二人曾因此事爭吵,徐伊萬以為母親答應他一同乘坐飛機前往)。

當徐伊萬氣沖沖在火車上找到母親時,因質問母親不可理喻的行為(密碼鎖加鎖以及私自坐火車去莫斯科)而發生爭吵,火車即將開動,倉促間他從母親手中拿到鑰匙後匆忙下車,而此時徐母卻發現護照並沒有在家中,而在她的包裡,雖然前一秒剛發生完爭執,但仍舊擔心耽誤兒子的事情,透過車窗大聲呼喊徐伊萬,為此徐伊萬拼命追趕火車,讓母親拉下窗戶將護照扔出來,徐母慌亂中打不開車窗,拼命的大喊讓兒子不要跑,危險,對此徐伊萬崩潰的回應道:

“你扔下來,我就不跑了呀。”

但是徐母只是一再的重複,別跑,危險。在過程中火車離開了站臺,徐伊萬情急之下,跳上火車抓住門把手(情節需要,切勿模仿),幸好乘務員及時打開車門,才讓徐伊萬避免受傷,拿到護照後徐伊萬又想再次跳下去,被母親與乘務員制止,徐母在氣憤中回到了車廂。

口碑滑鐵盧的電影《囧媽》,可能真相與分數並不匹配

《囧媽》劇照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一幕“矯揉造作”,感覺有些荒謬,但拋開對情節的偏見,這一幕在現實生活中卻是十分常見的一種母子互動。原本很簡單的事情,經過母親的參與後,很可能會變得複雜,就像影片中徐母與其擔憂兒子的安危,反而不如儘快將護照扔出去,那樣才是避免兒子受到傷害最有效、最理性的方式,但是往往這個時候,母親總會“弄巧成拙”,過程中我們會憤怒,事後我們會抱怨,可是我們卻忽略了情感有時是不受理性制約的,尤其是事關生命中極為重要的人。

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人的理性程度來評價這個人是否成熟,卻不能因此評價這個人的感情是否真摯,因為能衡量情感真摯因素的,往往都是那些在不經意間、不受理性控制下的第一反應。不是徐母不知道該如何去做,可能在事後,也可能換一個當事人,她會做的更好,只是當把人和事換成自己的兒子時,關心則亂,因為在她看來,那一刻沒有任何事情會比兒子的安危更重要。

曾幾何時,我們長大了,母親卻變老了,我們跟隨著社會一同進步,而社會在很多方面卻對母親們並不“友好”,這讓我們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驕傲與自豪”,在這種情感的驅使下,我們會覺得自己強於母親,甚至還會覺得母親“沒有用”,我們會因為母親的“弱勢”或不理智,尤其是在無法達到我們想要的狀態時,給予母親的不是理解,而是責怪。

這一幕曾經母親也可能經歷過,只是那時我們還小,而母親的態度與我們相反。我們忘記了曾經對母親不分場合,不分地點的依賴,我們忘記了那時對母親的愛的不理智表達(因母親回來晚而哭,因母親忽略我們而鬧),那時候我們的行為讓母親感受到的是溫暖與依戀,而如今我們對母親的行為卻產生了滿滿的嫌棄與厭惡,而正是這些讓我們感受到嫌棄與厭惡的事情,其中很可能包含著母親對我們強烈、純粹、無私的愛,這些事情絕大多數有多不理智,有多離譜,可能對我們就有多麼的熱愛。

徐伊萬回到了車廂,徐母以為因此兒子會陪同她去莫斯科參加演出,可是徐伊萬還是準備在下一站集寧下車,徐母雖然有些失落,但到站後依舊催促兒子放心離開,徐伊萬在站臺上走到一半,最終選擇了推遲美國之行,陪母親一同前往莫斯科,原因:

  • 莫斯科一行是母親畢生的願望(母親說如果不去莫斯科會死不瞑目)
  • 擔心母親圓演藝夢之旅會存在問題(活動可能並非官方正式邀請)
  • 發現塞進兜中的奶糖以及母親趴在車窗偷偷瞄望(尤其是奶糖,在車上徐伊萬曾拒絕過一次,但母親還是擔心他會低血糖)

幾經猶豫的徐伊萬最終決定返回了車廂。

母愛是神聖的,但並不一定是完美的

返回車廂後,徐母得知兒子將陪她去莫斯科很開心,因擔心兒子沒吃早餐,便不停的往他嘴中塞食物,這讓正通過手機語音向郭貼下達任務的徐伊萬十分不滿,他對母親的抗議被母親一句“你不也給別人發60秒方陣”駁回(在此之前他曾告訴母親別發60秒方陣,他沒有時間聽),對此徐伊萬解釋說自己是在工作,而徐母則以“長時間使用手機容易老年痴呆”為由在搶奪手機時無意間把手機扔在了泡麵湯中。在此有兩個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是在徐母的眼中,兒子的身體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二是在徐伊萬的心中,母親的語音並沒有重要的事,總是願意“短話長說”。

而結合這部分劇情其實也可以看出:徐母的關注事無鉅細,有時還會不分輕重,而徐伊萬則偏於理智,有時理智到不考慮情感,在很多事情上,兩個人的側重點與關注重心是存有一定差異的。這不禁想起了在影片中,徐伊萬還未決定陪母親去莫斯科之前,母子間的一次對話,徐伊萬不理解母親為什麼不坐飛機,非要坐火車去莫斯科,火車又貴時間還長,而徐母的回覆是:

“飛機坐幾個小時,每小時多少錢。這趟火車要開一百二十六個小時,平均每小時二十九塊三毛六。”

對於多數人來說,尤其是年輕人,會比較認同徐伊萬的看法,坐飛機前往莫斯科方便快捷,然而這是針對這件事整體而言的,在徐母看來卻不同,她並不認為坐飛機是最佳方案,即便按兒子的想法來衡量,時間與金錢的性價比也不是最高的,不要認為徐母的想法一定是錯誤的,可能把去莫斯科的旅程當成莫斯科之行的一個步驟的話,徐母的想法是錯誤的,但若把旅程也當成莫斯科之行的一部分的話,徐母的想法未必是錯誤的,我們很多時候總是過於在意結果而忽略過程,認為過程只是結果的一個附屬品,所以我們很多時候總會尋求對結果的最佳方案,然而對於很多事情是不應該忽略過程的,因為過程與結果是不可分離的。

口碑滑鐵盧的電影《囧媽》,可能真相與分數並不匹配

《囧媽》劇照

我們考慮了太多其他因素,所考慮到的最佳方案就未必是那一件情的最佳方案,就像很多老人寧願花費幾十元車費也要去遠處購買打折的蔬菜一樣,考慮了整體的花銷,老人們買菜的行為是不能理解的,但若單純考慮買菜這件事情,或許老人們的行為才是真正的最佳,當然,例子中的行為不夠理智,也不提倡,可若是將這種理念套用到情感之上,會發現其中存在的不良因素才是情感的閃光點,情感的關愛中很多時候是不存在捷徑的,也沒有必要和不必要的,只分在意與不在意,擔心與不擔心,不會考慮最終會得到多少的回饋,又能產生多少的實用價值,所以母親會一遍遍不耐其煩的告誡,或許吃一塹長一智才是最佳的教育手段,但是這違背了她們愛的初衷。

當然,母親的一些做法可能欠佳,畢竟情急之下做出一些看似“不理智”的事情也是值得理解的,畢竟母愛是神聖的,但神聖並不意味著完美,在很多時候正是因為不完美的存在,才讓這份母愛顯得更為神聖。而我們卻總樂於用自己看似“理智與正確”的價值觀批評、責怪她們,部分母子間的爭執就源於此,而實際上我們對母親的愛在這一刻才最該體現應有的價值,這種價值並非在於分清對錯,而是在不違背原則與道德的情況下,對母親的理解、陪伴。

口碑滑鐵盧的電影《囧媽》,可能真相與分數並不匹配

《囧媽》劇照

在影片中,徐伊萬母子二人在後續旅程裡出現的一些爭吵也與此相關,因為徐伊萬與後續上車的俄羅斯女孩娜塔莎喝酒被徐母不停告誡喝酒的危害,忽略了徐伊萬一直強調的自己並沒有喝多;二人喝多後來到車尾,徐母聽到兒子說在仍戒指時,擔憂會破壞兒子的婚姻,忽略了兒子一直強調自己戒指沒有扔的事實;而當徐伊萬說出“要與娜塔莎生孩子”的氣話時,又讓徐母信以為真,徐伊萬惱羞成怒的離開,在車廂走廊內與隨後跟來的徐母一同看到娜塔莎與男友複合的場面,徐伊萬對此若有所思(從中得到的感觸很可能是看出了他與張璐複合的可能),而徐母則以為徐伊萬受到打擊而對他嘲弄(想要讓他斷了對娜塔莎的念頭)。

那一晚徐伊萬沒有回到母親的車廂,在車尾告知郭貼下一步計劃後(將暖霸使用權免費提供給JLD公司以破壞張璐的合作),卻被乘務員無意間鎖在了車外,徐伊萬在車外度過了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直到第二天火車到站,才得以回到車廂。

徐母發現兒子凍傷的臉後,追問發生了什麼事情後,多次想讓他吃些東西,被徐伊萬沒好氣的拒絕了:

“如果你每次問我喝不喝的時候,我回答你不喝,然後你心裡又認定我一定要喝的話,你又何必問我喝不喝呢?”

而當徐母提及前一天晚上給張璐打電話後,徐伊萬的情緒完全爆發,對母親嚷道:

“我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我不是你養的寵物狗。我受夠了和你呆在這個包廂裡,我受夠了你的教導……”

隨後徐伊萬又說道父親之所喝酒就是因為徐母管的太多,讓他覺得太壓抑,太不自由:

“他根本不是喝酒喝死的,他被你氣死的。”

這句話說完,徐母生氣的打了徐伊萬一個嘴巴,將他趕了出去,一個人在車廂裡痛哭。

時間在變,不變的是母親的愛,改變的是我們對母愛的表達

第二天火車到站後(途經的站點),徐母沒有攜帶行李獨自下了車,此時的徐伊萬心中有了一些愧疚,透過車窗發現母親越走越遠,沒有再次上車的跡象,徐伊萬慌忙收拾行李,在火車即將開動前下車去追趕母親,那一刻他的心情很急迫,他不敢想象在異國他鄉的這一次分別會出現什麼問題,無意間他發現了坐上汽車的母親,母親對他的呼喊置之不理,無奈下他只好乘坐另一輛汽車一路尾隨,在終點下車時眼前只有標註著“熊出沒”的山林,天上下著雪,無法確認方向,途中徐伊萬幾經絕望,年已四十的他在山林中歇斯底里的喊著:“媽媽”。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在擁有時忽略心中對一個人、一件事的在意程度,而惟有當擁有的即將失去時,才能感受到那個人、那件事的重要性。

幸好徐伊萬還是找到了母親,他來到母親孤身一人坐的樹樁上,低頭說了一句對不起,徐母對此沒有回饋,隨後輕聲的講起了他童年時期的事情,講到了她與他父親相遇相愛的過程,講到了她為什麼制止他父親喝酒,講到了她為隱瞞他父親酗酒家暴一事所撒下的謊言,也講到了那時還年幼的徐伊萬在母親的謊言下對她說的那一句:

“媽媽,等我長大了,我來保護你。”

也就是因為這一句話,讓徐母決定:這一輩子,為兒子而活。

徐母也對徐伊萬說了一聲對不起:

“我知道了,雖然你是我兒子,但你也有你自己的人生,我管你管多了。”

母親的話說完,徐伊萬心生愧疚的蹲在母親的身前,也正是母親的這段話,喚醒了他心中早已遺忘的誓言。時間在變,我們由被照顧的孩子變成了可以獨自面對生活的成年人;時間在變,我們慢慢的長大而母親卻慢慢的變老,我們由曾經被照顧的一方轉變為可以照顧對方的一方;時間在變,很多事情都不一樣了,但是在母親心中卻並非如此,我們還是她們用生命孕育出的一部分,我們還是她眼中兒時的樣子,她牢記著我們那時的天真與懵懂,也牢記著那時我們對她的依賴,還牢記著我們無意間對愛的表達以及對她守護的誓言。

口碑滑鐵盧的電影《囧媽》,可能真相與分數並不匹配

《囧媽》劇照

時間在變,我們變了,她們卻沒有變,因為她們記得我們曾經的樣子,所以不願意讓我們傷心、難過,依舊陪在我們的身邊;時間在變,她們沒有變,而我們變了,我們忘記曾經的渴望、期待與誓言,所以我們用自己日益鋒利的稜角頻繁的劃傷她們,以此保持距離。

多少父母因我們的存在才有了活下去的希望與勇氣,而我們卻又因為活下去不停的抗拒著他們,可能我們心中也有著那份愛,只是未到失去時很難再次感受到,而到失去時也再無意義。

徐伊萬愛他的母親嗎?

其實是愛的。如果不愛,他不會因母親坐火車前往莫斯科而那樣氣憤,他希望母親不用長途跋涉經歷六天六夜前往莫斯科;如果不愛,他不會因為心中的擔憂放棄去美國的計劃選擇陪母親;如果不愛,他不會在後續遇到熊攻擊的那一刻,誓死也想擋在母親的身前;如果不愛,他不會明知道很難再次趕上最後一趟開往莫斯科的火車,仍舊揹著母親在冰河上奔跑……

口碑滑鐵盧的電影《囧媽》,可能真相與分數並不匹配

《囧媽》劇照

只不過很多時候徐伊萬不願費心思、費精力,和聲細語用愛去表達,反而選擇用傷害來掩飾內心的愛。

在影片中,開頭時張璐對徐伊萬說的一段話,後來徐伊萬又對母親說過:

“在你的心裡面住著一個幻想出來的兒子,他應該吃幾塊紅燒肉,臉上的肉是橫著長還是豎著長,什麼時候要孩子……你全部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的改造我呢?”

而實際上,徐伊萬又何嘗不是一直按心中幻想的樣子來要求母親的,就像片尾徐伊萬給張璐發的那條信息一樣:

“一直以來我們總是在爭吵,可我們的出發點都是對彼此的愛,只不過這份愛是希望對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我們總是樂於對別人講道理,卻忽略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問題,至少看完這部影片後,我對自己與母親相處的方式也進行了一定的反思,作為新年賀歲影片,我想這部電影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歡樂,還有關於親情的一份告誡。

口碑滑鐵盧的電影《囧媽》,可能真相與分數並不匹配

卿心君悅,頭條原創作者,高級心理健康指導師,TA說影評人、書評人。用文字溫暖你,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