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康熙為了增加八旗部隊的火力、戰鬥力,嚴令漢軍綠營不許有重火炮

引言

雖然清朝統治者底定中原後,宣稱為治下所有臣民的皇帝,但是其對不同民族的民眾卻有不同的對待方式,給予了一些少數民族許多特權,對佔絕大多數的漢人卻一直持防備的心態,而這種防備心態也體現在軍隊編制和武器裝備上。

康熙為了增加八旗部隊的火力、戰鬥力,嚴令漢軍綠營不許有重火炮

清朝統治者對綠營軍的戰鬥力“閹割”

清朝的前身是中國東北地區的後金政權,最初靠的是自努爾哈赤時期就建立的八旗制度打天下,而正是靠著優於明軍的軍事實力,後金多次擊敗明軍,一步步的擴大地盤和實力,並最終衝入關內,在明末的群雄逐鹿中拔得頭籌。

ps:雖然很難相信,但是在明末時,清軍的火力比明軍還要猛烈。

康熙為了增加八旗部隊的火力、戰鬥力,嚴令漢軍綠營不許有重火炮

在進行征服明朝全境的南下作戰中,清軍將收編的明軍和地方武裝組建為綠營,並靠著這些明朝降軍在多次戰鬥中獲得了極大的戰果,但是等到江山初定後,清廷就開始時不時的“閹割”這些綠營。

ps:綠營和八旗部隊一樣,都是清朝國家常備兵之一,大概出現於順治初年,其前身是清朝在統一全國過程中將收編的明軍,及其它漢兵參照明軍舊制以營為基本單位進行新組建的一支軍隊,而因為這支軍隊以綠旗為標誌,所以就被稱為綠營綠營兵。與八旗部隊不同的是,綠營兵的兵額並不固定,其時有增減,在戰事激烈的時候國家會擴招,當國家安定時候,國家又會進行裁兵,但其數量一直比八旗兵多許多倍。

康熙為了增加八旗部隊的火力、戰鬥力,嚴令漢軍綠營不許有重火炮

地圖

雖然綠營是旗人主將、漢人為兵,旁邊還有駐防八旗看守、協助,但是統治者還是對綠營不放心,其中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清廷對綠營“戰力”的打壓,這種打壓伴隨著八旗軍腐化、清廷對綠營的日漸倚重而變得非常明顯。

康熙為了增加八旗部隊的火力、戰鬥力,嚴令漢軍綠營不許有重火炮

綠營兵曾在平定三藩和準噶爾的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但是這些戰事一結束,康熙皇帝為了避免綠營尾大不掉,就開始打壓綠營的戰鬥力。為此,康熙皇帝下令全國各地的綠營軍開始縮減兵額,由此裁汰了許多兵員,雖然這種裁汰造成了一些被裁汰的兵丁反抗,甚至是反叛,但是康熙皇帝還是強制推行了這一政策,將大量戰士“削職為民”,極大地降低了綠營兵的戰鬥力。

康熙為了增加八旗部隊的火力、戰鬥力,嚴令漢軍綠營不許有重火炮

清廷對綠營戰力的閹割還體現在武器上

一直以來,八旗軍和綠營都有自己的專用武器規格、樣式,而綠營基本沿用明代的舊式武器,不許裝備“重火炮”。

康熙為了增加八旗部隊的火力、戰鬥力,嚴令漢軍綠營不許有重火炮

子母炮的一種

當綠營缺少重火力無法滿足作戰任務時,其主將逼不得已的寫奏摺向康熙皇帝請求裝備“重火炮”,甚至願意自己想辦法解決資金問題:

“臣標下向無子母炮,今願捐造二十二位,分給各營操練,應如所請。”

但康熙皇帝卻“無情地”直接拒絕,連一絲通融機會都沒有的說道:

“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斷乎不可,前師懿德、馬見伯曾請造子母炮,朕俱不許,此事不準行。”

而與綠營“寒酸”的重火力相比,八旗軍早在為入關前就仿製裝備了紅夷大炮、子母炮(佛郎機炮)、大將軍等各類輕重火炮,並且各旗都編有火器營,其火力甚猛,由此可見清朝統治者對漢人的防備。

康熙為了增加八旗部隊的火力、戰鬥力,嚴令漢軍綠營不許有重火炮

在清朝統治者的種種打壓下,綠營兵從清中期開始,就不斷的戰鬥力下降,其營務廢弛,日趨腐敗,徹底喪失了大部分戰鬥力,但這對國家、對統治者來說這是好事嗎?

鴉片戰爭開戰時,清廷統治者就“驚喜”地發現,經過自己上百年的打壓,綠營兵連與英軍一戰的能力都沒有!而當綠營兵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時,更是一觸即潰,連最起碼的作戰任務都承受不起。不得而已,清廷開始組建地方團練兵,如湘軍、淮軍等,重新打造軍隊來應對戰事。

到最後,綠營被變成了有近代警察性質的地方治安衛戍部隊,永遠退出一線作戰序列。

康熙為了增加八旗部隊的火力、戰鬥力,嚴令漢軍綠營不許有重火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