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你不知道火星的事

火星

熒惑星,戰神瑪爾斯星是太陽系中由內及外的第四顆行星,也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第二小的類地行星,直徑約為地球的53%,質量為地球的14%。火星自轉軸傾角、自轉週期均與地球相近,但繞太陽公轉週期是地球的兩倍。近距離約為5500萬公里,最遠距離則超過4億公里。兩者之間的近距離接觸大約每15年出現一次。1988年火星和地球的距離曾經達到約5880萬公里,而在2018年兩者之間的距離將達到5760萬公里。但在2003年的8月27日火星與地球的距離僅為約5576萬公里,是6萬年來最近的一次。

不過據天文學家推算,在從公元1600年到2400年這800年間,火星與地球的近距離只能排在第三位。根據推算結果,到2366年9月2日,兩者之間的距離將為約5571萬公里。而到2287年8月28日,兩者將更為接近,距離為約5569萬公里。

一般來說,火星和地球距離近的年份是最適合登陸火星和在地面對火星觀測的時機。

由於地表廣泛分佈赤鐵礦(氧化鐵),火星在視覺上呈現為橘紅色。其地表沙丘、礫石遍佈且沒有穩定的液態水;大氣以二氧化碳為主,既稀薄又寒冷。火星南半球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半球則是較年輕的平原。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佈,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以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既稀薄又寒冷,沙塵懸浮其中,每年常有塵暴發生。與地球相比,地質活動不活躍,地表地貌大部份於遠古較活躍的時期形成有密佈的隕石坑、火山與峽谷,包括太陽系最高的山:奧林帕斯山和最大的峽谷:水手號峽谷。另一個獨特的地形特徵是南北半球的明顯差別:南方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方則是較年輕的平原火星兩極皆有主要以水和冰組成的極冠,而且上面覆蓋的乾冰會隨季節消長。

火星文化

火星在西方被稱為戰神,這或許是由於它鮮紅的顏色而得來的,所以火星有時被稱為“紅色行星”。(在希臘人之前,古埃及人曾把火星作為農耕之神來供奉。後來的古希臘人把火星作為戰神阿瑞斯,而古羅馬人繼承了希臘人的神話,將其稱為“戰神瑪爾斯”。北歐神話裡,火星是戰神提爾。而月份三月的名字也是得自於火星。)

火星在中國古稱“熒惑星”,這是由於火星呈紅色,熒光像火,在五行中象徵著火它的亮度常有變化;而且在天空中運動,有時從西向東,有時又從東向西,情況複雜,令人迷惑,所以中國古代叫它“熒惑”,有“熒熒火光、離離亂惑”之意

你不知道火星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