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勝者為王,敗者未必為寇:看那中國歷史上敗也為王的英雄們

勝者為王,敗者未必為寇:看那中國歷史上敗也為王的英雄們

勝者為王,敗者未必為寇:看那中國歷史上敗也為王的英雄們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也被稱之為“成王敗寇”、“成則為王,敗則為寇”。這個成語出自元代戲曲《犯長安》,李傕道:“雄兵十萬吾為首,晝夜兼程朝西走,這次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奪了長安為董公報仇。”說是李傕率領10萬雄兵征戰要為董卓報仇,李傕正是東漢末年董卓手下第一員大將,負責率領董卓的“飛熊軍”,“飛熊軍”是董卓麾下最為精銳的軍隊之一。在進兵過程中,李傕被呂布的軍隊攻打之後敗退逃亡。


勝者為王,敗者未必為寇:看那中國歷史上敗也為王的英雄們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個規律,這甚至是全世界古代歷史上的規律,因為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而那些在政治鬥爭、軍事鬥爭中失敗了的統治集團,即便他們擁有強大實力、得到民眾擁護和人民認可,即便為人類歷史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也自然要被勝利者無情“抹黑”成“賊寇”的形象。

但事情也不盡然,勝者為王,敗者未必為寇,中國歷史上敗也為王的英雄亦為數眾多,比如項羽、呂布等。


勝者為王,敗者未必為寇:看那中國歷史上敗也為王的英雄們


宋代著名詞人李清照有首《夏日絕句》專門寫項羽:“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認為,項羽活著的時候是“人傑”,死了也是“鬼雄”。項羽雖然在楚漢戰爭中敗給了劉邦,但並沒有因為其戰敗而被描述為賊寇。相反地,項羽作為“西楚霸王”的英雄氣概依然不減,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詩句依然被人傳唱。不僅李清照認為項羽是“人傑”“鬼雄”,世人多認為項羽是光明磊落、勇猛天下的大英雄,失敗了,卻依然以“西楚霸王”的形象示於後人。


勝者為王,敗者未必為寇:看那中國歷史上敗也為王的英雄們

影視劇中的項羽形象


呂布,東漢末年著名將領,是該時期的群雄之一,字奉先,漢族,原來是丁原麾下的將領,受人唆使而將自己的頂頭上司丁原殺害,之後歸附於董卓,董卓將其認為“義子”。之後,呂布的老毛病又犯了,其受司徒王允的唆使,遂將其義父董卓殺害,之後依附於袁紹、張楊。

公元194年,呂布進攻兗州,和曹操進行持久的戰鬥長達2年時間,曾經戰敗曹操,導致曹操巨大損失,但是最終還是被曹操打敗而逃到徐州,依附於劉備。


勝者為王,敗者未必為寇:看那中國歷史上敗也為王的英雄們


違犯自己的上司,似乎成為呂布的“職業習慣”。依附於劉備的呂布,他哪裡是甘居劉備手下的人呢?正當劉備和袁術進行如火如荼戰鬥的時候,呂布乘人之危佔據了徐州,將徐州據為己有,呂布和劉備兩人一會兒進行戰鬥,一會兒又和好結成軍事同盟,或者直接依附於劉備。

建安三年,即公元198年,呂布先是打敗了劉備,之後又將夏侯惇擊敗。夏侯惇是曹操手下第一猛將,夏侯惇被呂布擊敗之後,令曹操坐立不安,曹操親自率領大軍攻伐呂布,於是才有了著名的“水淹下邳”一節,呂布的手下叛變而導致城破,呂布也被曹軍抓獲,之後被曹操處死,呂布所騎的赤兔馬被曹操佔據,後來曹操將赤兔馬送給關羽。


勝者為王,敗者未必為寇:看那中國歷史上敗也為王的英雄們


作為一名失敗者,呂布也自然難逃“成王敗寇”規律的影響。所以歷史上將呂布描繪為善於叛變、違犯自己上司的形象,這是有意醜化呂布而導致的。實際上,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群雄逐鹿中原,各集團之間爾虞我詐,不同的集團一會兒和,一會兒戰,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就連劉備也曾經歸附了許多軍閥。

但是,呂布確實太英雄,即便人們對他進行醜化,也難以掩蓋他的英雄氣概,他雖然敗了,卻沒有淪為“寇”的地步,而是依然穩居英雄榜,人們還是將其視為一個大英雄。


勝者為王,敗者未必為寇:看那中國歷史上敗也為王的英雄們


呂布的勇猛是天下聞名的,被人們稱之為“飛將”,當時就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的說法,呂布實乃三國第一猛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