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中國西蘭花之鄉”開出扶貧“幸福花”

“中國西蘭花之鄉”開出扶貧“幸福花”


年關將至,今年61歲的響水縣南河鎮王集居委會村民陳松兵這些天正忙著修補鋼架大棚,犁地翻土,為年後種植西蘭花做準備。“這麼多年來,感覺今年才算第一次能真正過個好年,多年壓著我喘不過氣的那座‘大山’終於搬走了。可以說,是種植西蘭花救了我們全家人。”站在夕陽下的大棚旁,他眼睛透露著希望的光芒。

“原本我們家庭是十分幸福的,尤其是小孫女和小孫子相繼出生,一家人其樂融融。”回憶過往,陳松兵陷入沉思,過了好幾分鐘才緩緩地說道:“可老天爺卻偏偏和我們開了一個玩笑,先是孫女患有先天性關節炎,四處求醫花了10多萬元醫療費,醫生說今後生活基本不能自理,需要家人長期在身邊照顧。更為打擊人的是,小孫子一出生便患有大頭症,每年醫藥費不低於2萬元。本來就不多的‘家底子’一下子全掏空了,還欠了不少外債。”

“你們知道從天堂到地獄的感覺嗎?”說到這裡,陳松兵深深嘆了一口氣。響水縣是全省12個重點幫扶縣之一,這裡有很多低收入戶與陳松兵因病致貧的經歷相似。

如何能有效帶動低收入戶脫貧致富,增加其自身“造血”能力,從而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這是擺在響水縣面前一道最為棘手的考題。

“想要徹底改變貧困落後的面貌,僅靠‘輸血’扶貧是不夠的。產業扶貧是最根本的長效方式,能激發低收入戶自力更生、主動作為的內生動力。”響水縣副縣長王魯文介紹,在著力培植的幾大農業主導產業中,西蘭花規模大、效益好、帶動力強。目前,響水縣種植面積突破10萬畝,成為全國西蘭花規模種植第一縣,並榮獲“中國西蘭花之鄉”稱號。

陳松兵所在的南河鎮正是響水西蘭花產業發展的起源地。“為了發揮產業最大優勢,我們一方面積極引進推廣西蘭花生產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實現產高質優;另一方面按照‘一次流轉,二次分配’思路,逐步探索出群眾自發、村居組織、合作社牽頭、政府服務的土地流轉模式,讓所有有種地願望的農戶都能種上地、種好地、出效益。”南河鎮鎮長李海霞介紹,不論哪種種植模式,畝均年產值都在1萬元以上,純收入在6000元左右。

陳松兵看著村裡種西蘭花的人越來越多,很多鄉親都賺了錢。“家有兩個患病的娃,誰願意借錢給咱?可沒錢啥都幹不了。”就在他既羨慕又懊惱之際,鎮村工作人員主動上門,協助他貸款2萬元在南河鎮蔬菜基地承包了10個大棚,種植西瓜、西蘭花等經濟作物。在一家人的共同努力下,陳松兵當年就嚐到了甜頭,之後他又大膽擴大規模承包了30畝地,當年西瓜和西蘭花收入就超過20萬元。“不僅還清了欠下的外債,小孫子的病情也得到了更好治療,苦日子總算熬到了頭。”他激動得有些哽咽。

“如果沒有政府的扶持,讓我承包種植西蘭花,估計我現在還在外面‘流浪’打零工呢!”今年65歲的陳風前與陳松兵同在一個村,他年前就盤算著過去一年的收成,計劃今年再擴大些西蘭花種植面積。“因為兒子兒媳都是殘疾人,全家人重擔都壓在我一個人身上,鎮村工作人員帶我去‘同創園’嘗試種植了3畝西蘭花,沒想到第一年我就脫了貧。”

陳風前口中的“同創園”,正是響水縣針對少數低收入農戶存在的怕風險、缺資金、無技術難題,在各大產業基地建立的種植產業園區。該園區實行土地租金、種苗成本、農資費用減半,落實技術指導、落實市場價的“三減兩落實”政策,由黨員大戶和低收入農戶共同投資、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真正結成“致富共同體”。

為了讓產業扶貧形成長效機制,響水縣動員全社會力量擰成一股繩,在西蘭花整條產業鏈上做足文章。在貫通西蘭花種植、採摘、銷售產業鏈上,省委駐響水縣幫扶工作隊一方面籌措資金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大棚和冷庫,實現錯峰種採銷;另一方面,利用資源與高校食堂、農貿市場、餐飲大戶等對接,實現消費扶貧。“通過技術手段打破了過去農產品靠天吃飯的瓶頸,為農戶架起產銷信息橋樑,更解決了農戶‘豐產不豐收’的心病。”省委駐響水縣幫扶工作隊隊長鬍士春說。

如今,這10萬畝西蘭花不僅成為當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致富花”,更是扶貧幫困的“幸福花”。

江蘇經濟報記者 朱夢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