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公共場所如何科學防疫

眼下,各地陸續復工復產,做好公共場所等疫情防控對鞏固前期的防控成果、防止疫情反彈至關重要。開工後,員工就餐、開會等實際問題怎麼解決?乘坐公共交通怎麼降低風險?養老院等易感人群聚集機構如何防控?在日前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有關部門和專家對此進行了回應。

集中開會、排隊就餐,如何防範病毒傳播的“風險點”?

近期,不少“上班族”陸續告別在家辦公,重回辦公室。集中開會、排隊就餐會不會成為病毒傳播的“風險點”?

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張流波建議,應該儘量減少會議頻次,縮短會議時間,最好採取網絡、視頻、微信等形式。此外,會議室的中央空調儘量使用全新風或開到最大。

中國疾控中心環境所所長施小明說,餐廳就餐安全是整個疫情防控中的一個關鍵環節。應該建立餐廳員工健康體檢制度;加強餐飲具、餐廳環境的清潔消毒;確保食堂內配備手消毒劑等,並對進入餐廳人員進行體溫測量;營業期間可開門開窗,保證室內空氣流通。

對於井下作業、建築工地等,怎麼保障通風,給設備消毒?施小明特別提醒說,井下作業在安全允許的條件下使用消毒劑時,應注意禁止使用酒精。要加大井下通風機的通風量,尤其是井下作業之前、之後都要注意對設備、設施、勞動工具和手部等進行消毒。

乘坐公共交通的人多了,怎麼降低傳播風險?

乘坐公交車、出租車、網約車的乘客越來越多,如何加強公共交通工具的衛生和安全?

張流波提出,對出租車、網約車等,首先要確保司機沒有感染,可以建立健康申報制度,且司機全程都要戴口罩,做好手衛生。對車輛來說,應該每天出車前對門把手、座位、扶手等做清潔消毒處理。乘客乘坐時也要全程戴口罩,並提倡使用無接觸式的付費。

對公交車等乘客較多的交通工具,除開窗、消毒、人員戴口罩等工作外,公交公司應該根據客流量適當疏散客流、降低車廂擁擠度。乘客在乘坐時也應儘量相互保持一定距離。乘客如果咳嗽、打噴嚏,需要用紙巾遮擋或者用手臂遮擋口鼻。“條件允許時,和鄰座隔遠一點,隔著座位坐是最好的。”他說。

養老院等易感人群聚集機構,如何科學防控?

養老院是易感人群聚集地,而且醫療人員配備相對不足——養老機構如何科學防控?

施小明說,沒有病例的養老機構要加強護工、在院老人和管理人員的體溫檢測,防止輸入性病例;在醫療機構就診後返回養老機構的,老人及陪同人員都需要隔離觀察14天。對於新冠肺炎老人治癒後需返回養老機構的,應隔離觀察14天,沒有異常後方可入住。

他特別提醒,精神衛生醫療機構新入院的精神障礙患者,要觀察14天后再轉入普通病室,防止院外輸入。對住院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發現有疑似或確診病例,應立即採取隔離措施,轉診到定點醫療機構;對暫時無法轉出到定點醫院的確診患者,應立即設置發熱病區,請具有新冠肺炎診療能力的醫療機構醫務人員會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