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天才少女》:用生活的樂趣,換一個成為天才的機會,你願意嗎?

假如你有一個機會成為天才,代價是從此再也沒有自己的童年,喪失掉生活的樂趣,你願意嗎?

很多人的答案也許是願意。畢竟,在我們眼中,一個充滿歡笑的童年對於我們來說,並沒有成為一個天才的誘惑大。

那假如讓你的孩子得到這樣一個機會呢?代價是你的孩子從此與其他孩子不一樣,失去單純的快樂,每天只能在各種各種的數據前面,學著與他年齡不符的知識。你願意嗎?

這個時候,很多人的答案則是不願意。畢竟,每一個父母都不奢求自己的孩子大富大貴,只是希望他們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對於父母而言,孩子只要平平安安、快快樂樂就足夠了。

電影《天才少女》就講述了這樣一個關於“與眾不同”的天才所經歷的故事。

《天才少女》:用生活的樂趣,換一個成為天才的機會,你願意嗎?

七歲的女孩瑪麗和她的舅舅弗蘭克生活在佛羅里達的一個小鎮上,他們的生活平淡卻很快樂。

隨著瑪麗年齡的增長,她的數學天賦漸漸顯露出來。雖然她只有七歲,但是已經學會了微積分,還能夠解出對於普通人來說非常複雜的數學問題。

《天才少女》:用生活的樂趣,換一個成為天才的機會,你願意嗎?

瑪麗的外祖母伊芙琳得知瑪麗的數學天賦後,希望瑪麗不要與弗蘭克一起過著平凡的生活,而是開始接受更適合天才的教育,解開世界上的數學難題,造福全世界。弗蘭克卻希望瑪麗隱藏起自己的數學天賦,度過平凡的一生,擁有自己的生活。

為此,伊芙琳和弗蘭克開始爭奪瑪麗的撫養權,在法院的考量下,最終決定將瑪麗送到寄宿家庭,接受正常人的教育。

沒成想,伊芙琳早已派人留在寄宿家庭,用高強度的教育方式教導瑪麗。弗蘭克發現這件事後,勃然大怒。最終,將瑪麗撫養權奪回。

為了孩子的天賦,選擇禁錮孩子的天性

伊芙琳發現了瑪麗的數學天賦後,極力爭奪瑪麗的撫養權,甚至將自己的兒子弗蘭克告上法庭。可其實,伊芙琳所爭奪的並不是瑪麗這個人,而是希望培養瑪麗的數學天賦,以此來實現自己曾經的數學夢想。

《天才少女》:用生活的樂趣,換一個成為天才的機會,你願意嗎?

有多少家長假借愛的名義,讓孩子實現自己曾經無法實現的夢想。最可悲的是,家長卻口口聲聲告訴孩子,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

但是,他們從來不問孩子的意願,不考慮孩子的心情,只是讓孩子服從自己的想法。

伊芙琳不僅對待自己的外孫女瑪麗如此殘忍,她對待自己曾經的女兒黛安更為殘忍,黛安每天的生活就只是對著那些冷冰冰的數學符號,黛安就像一個只是為了數學而存在的機器,沒有自己的人生。

在黛安破解出一道最難的方程式後,終於對這個世界失去希望,結束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並在臨死前,囑咐自己的弟弟弗蘭克不要讓瑪麗步入後塵,同時不要告訴伊芙琳自己早已解出那道方程式。伊芙琳也在得知女兒的遺囑後,終於醒悟到自己的錯誤。

《天才少女》:用生活的樂趣,換一個成為天才的機會,你願意嗎?

隨著現代社會壓力的增大,像黛安這樣因為父母的束縛,最後走上絕路的人比比皆是。那些花季的少男少女們,無法反抗以愛為名的父母,只能通過死亡來解脫自己。

他們在父母過度的期望中,失去了人生的樂趣和生活的熱情,沒有自己的目標和愛好,被父母支配著自己的人生,甚至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作為父母,我們本應該讓他們明白成功與否並不是衡量一個人的標準,享受人生,學會生活,不要被壓力所打倒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卻一葉障目,把成功看作是唯一重要的事情,而沒有教會孩子真正重要的事。

遏制孩子的天賦,只希望其擁有開心的童年

瑪麗的舅舅弗蘭克則與伊芙琳完全相反,他害怕瑪麗和因為抑鬱自殺的黛安一樣,一輩子只能和數學打交道。於是,弗蘭克不希望瑪麗顯露出自己的數學天賦,只想讓瑪麗迴歸到正常人的生活。在弗蘭克的心裡,孩子健健康康、快快樂樂的成長比什麼都重要。正因如此,弗蘭克把瑪麗培養成了一個善良、勇敢、富有愛心的人。

《天才少女》:用生活的樂趣,換一個成為天才的機會,你願意嗎?

但弗蘭克卻忽視了,其實把一個天才少女放在普通人的成長環境中,並不是一件盡善盡美的事情,不光對普通的孩子是一個打壓,對於天賦很強的瑪麗來說,也是一種損失。

生活裡也有像弗蘭克一樣的人,他們因為害怕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轍,便阻止孩子發揮自己的光芒。這些家長害怕孩子在發揮自己天賦的同時,也要承受巨大的痛苦和壓力,於是他們因噎廢食,抑制孩子的能力和發展,只希望孩子普普通通的長大成人。

就像因為害怕雄鷹飛翔的時候折斷翅膀,於是,他們把本應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雄鷹圈養在小小的鳥籠中。雖然,這樣做以後,雄鷹從此不會再有折斷翅膀的風險,可是它也無法展翅飛翔,無法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與壯闊。

這些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他們希望孩子的一生平安,不會因為自己的天賦過度勞累。可是,這種行為對於真正有天賦、還有理想和抱負的孩子來說,是一種禁錮,更是一種浪費,浪費了孩子的能力和天賦,甚至浪費了孩子未來的無限可能。

拒絕標準化培養,讓孩子決定自己的未來

幸好,在電影的最後,弗蘭克終於發覺了自己行為錯誤的地方。於是,他將瑪麗送到了高等學校,去學習一些複雜的數學知識。在課餘時間,弗蘭克會帶瑪麗和同齡的小夥伴玩耍,陪瑪麗去沙灘玩耍,讓瑪麗感受到童年應該有的快樂和生活的樂趣。

《天才少女》:用生活的樂趣,換一個成為天才的機會,你願意嗎?

其實,沒有一個家長是不愛自己的孩子的。但是,很多家長用錯了愛的方式,他們把孩子當作流水線的產品,對他們進行標準化的培養,卻從不考慮孩子自己的意願,不去思考孩子的內心需求。

他們為了攀比、為了成績,讓孩子利用課餘時間繼續學習那些用處不大的知識;他們為了自己心目中的安穩,不願意讓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自以為是地給孩子安排好工作和婚姻;他們害怕孩子在大城市遭受挫折,假借各種理由,將孩子留在身邊......

可能在不久的未來,瑪麗因為討厭數學,而成為了一個普通人,或是因為對數學的熱愛,成為了一位婦孺皆知的數學家。但無論她的未來是怎樣的,她都不會後悔,因為這是她自己決定的、自己想要的人生。

其實,真正的教育不是把孩子們放入模具中,等待孩子被塑造後再將孩子取出,而是跟隨著孩子自己的變化,選擇適合孩子的塑造方法。

《天才少女》:用生活的樂趣,換一個成為天才的機會,你願意嗎?

陶行知曾說過:“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其實,這也是電影想告訴我們的道理。真正的教育是保護孩子的個性,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壓榨孩子的天賦,磨滅孩子的個性,更不是矯枉過正,阻止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作為家長,我們真正要學的是如何引導孩子,讓孩子發現自己熱愛的事情,找到自己生活的樂趣,自己決定自己的未來。

無論自己的孩子是天才,還是平凡的人,我們都只能在孩子的身後給予他們依靠和保護,幫助他們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