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鷹獅能吊打側衛戰機嗎?

用戶3163636025574


一個單中推輕型戰鬥機敢說吊打雙大推重型戰鬥機?牙齒都要笑掉了

如果一款輕型單中推戰鬥機可以吊打重型雙大推戰鬥機的話,那麼誰還會玩重型戰鬥機?所謂鷹獅吊打過側衛,唯一相關事件就是,中國和泰國舉行的“鷹擊-2015”聯合軍事演習中,泰國皇家空軍的鷹獅C/D戰鬥機,在超視距科目中先後4次擊敗中國空軍的殲-11A戰鬥機。瑞典薩博JAS.39C/D鷹獅戰鬥機屬於跟梟龍、LCA光輝一樣的單中推輕型戰鬥機,該機採用鴨翼佈局,空重6.8噸,最大起飛重量14噸,使用一臺美國通用F404發動機授權瑞典組裝生產版的RM12渦扇發動機,最高飛行速度2馬赫,升限15000米,最大推力8.2噸。翼載荷283公斤/平方米,最大推重比0.97,戰鬥半徑800公里。

殲-11A/蘇-27SMK,則是雙大推重型戰鬥機,空重16.38噸,最大起飛重量33噸,使用兩臺AL-31發動機,單臺最大推力12.5噸,最大推重比1.07,擁有能量上的絕對優勢。最高飛行速度2.1馬赫,升限19000米,翼載荷371公斤/平方米,戰鬥半徑1500公里。

英國權威空軍雜誌《空軍月刊》在2016年專門在新加坡採訪參加會議的泰國空軍參謀長,詢問過具體內容。當時泰國空軍參謀長說,中國空軍的殲-11A是採用半主動雷達導彈(R-27)的攻擊模式,而泰國空軍鷹獅C/D是採用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AIM-120C)的攻擊模式。

當時我軍派去的廣州空貳師的殲-11A,這是我軍最早一批換裝殲-11A的部隊,當時這批殲-11A配置還是早期的蘇-27SMK標準。使用的還是早期蘇-27的倒置卡塞格倫天線N001雷達,當年老毛子航電技術差,這種N001雷達還不如西方70年代水平,只是靠一米級的雷達天線和近一噸重的重量湊合能用。

相比較下泰國鷹獅C/D是2011年交付的機型,其使用的PS-05/A烏鴉雷達是1996年生產的新式雷達,屬於平面縫隙天線的機械掃描多普勒雷達,由於時間較晚,性能在平面縫隙天線屆也是相當不錯。亮點是使用了數字波形技術和模塊化結構,雖然重量只有150千克,對戰鬥機大小目標最大探測距離可以達到120公里,性能上要比F-16C/D的AN/APG-68和梟龍的KLJ-7還要略勝一籌。

雙方的航電水平差距,上圖的殲-11A/蘇-27SMK的座艙非常復古,而下圖的鷹獅C/D座艙則是典型一平三下玻璃化座艙模式,雙方的航電水平不是一個級別。

超視距空空導彈方面,殲-11A使用的還是半主動雷達制導的R-27空空導彈,而鷹獅C/D則是使用主動雷達制導的AIM-120C。R-27不僅自動化程度低,發射準備時間長,遠不如數字化射控的AIM-120C,並且半主動雷達導彈需要載機雷達持續鎖定照射,保證對方在自己雷達工作範圍之內。但實戰中經常碰到的情況就是,自己也被對方火控雷達鎖定併發射導彈攻擊,極少有飛行員會在自己雷達告警器持續警報聲中還保持機首雷達對敵飛行姿態,不去做機動動作規避。而一做機動規避動作,就無法保證機首雷達對敵,就會導致發射的導彈失去目標信號而脫靶。

鷹獅戰鬥機是1996年才開始生產,一開始就可以打AIM-120,而蘇-27家族中最早可以打主動雷達制導中距彈R-77的是2001年交付給我軍的蘇-30MKK。

相比較下主動雷達導引頭導彈在最後20-30公里,使用導彈上自己雷達導引頭進行鎖定,不需要載機持續照射,因而在末端可以發射後不管,實戰效率遠遠超過半主動雷達。所以殲-11A和鷹獅C/D的超視距對抗並不是公平對抗,殲-11A落後一個時代。

實際上,早在2017年進行的鷹擊-2017演習中,我方派出的是殲-10A,也是使用平面縫隙機械掃描多普勒的1473雷達,以及使用霹靂-12主動雷達中距空空導彈,取得了超視距和格鬥的全面優勢。西方媒體真是雙標,對鷹獅不利的壓根不進行進一步報道。

新聞中升級後殲-11B的座艙,這已經是落後了,殲-16的座艙已經是用殲-20的全大屏幕觸摸屏式操控。

而升級雷達航電體系後的殲-11B,使用的是1493雷達是殲-10A的1473雷達的技術,同樣使用霹靂-12導彈。結果雷達天線直徑和功率的優勢,連使用相控陣雷達天線的殲-10C都壓不住,被殲-11B吊打。清醒點,同等技術水平下,輕型機不可能挑戰重型戰鬥機的地位,為什麼美國F-16和F-35負責舔地,F-15和F-22制空?要不然航空大國花大價錢發展重型戰鬥機幹什麼?

順帶一題,今年的鷹擊-2019演習中,我們派過去的是殲-10C,用的是主動相控陣雷達,單挑的話鷹獅C/D絕對要被吊打。不過這次規則有改變,雙方可以帶預警機。有預警機情況下,超視距作戰模式有變化,戰機雷達很少開機,俏俏隱蔽接近到理想距離再開機開火。


五嶽掩赤城


蘇27側衛戰機是一個系列,它包含了四種基本型號蘇-27 “側衛”、蘇-30“超級側衛”、蘇-33“海側衛”(即艦載機)、蘇-35“終極側衛”等,而且還能往下細分出更多的型號,這些側衛戰機的戰鬥力可都是千差萬別,比如最初的蘇30與最新蘇30SM戰鬥力相差何止幾倍,蘇27戰鬥力與蘇35戰鬥力同樣相差幾倍不止!敢問JAS-39“鷹獅”要當哪個側衛的殺手?

再來說活鷹獅戰機,到底是JAS-39A/B、JAS-39C/D、JAS-39NG和JAS-39E等中的哪一款的,他們的戰鬥力差別可也不小!

所以說同一系列戰機不同型號,其性能可能完全不同,不管是航電、雷達、發動機和導彈差異都很大,三代機早期型號都是機械掃描雷達,到今天大量三代機換裝了有源/無源相控陣雷達,性能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而鷹獅能夠吊打側衛戰機,應該指的2015年中泰聯合演習中,泰國JAS-39C/D在中距對抗中以4:0戰績完勝了我國的殲11A,這確實讓人感到有些意外,但仔細想想也在情理之中。按照常理來說,作為重型戰機的殲11A的擁有更大功率的雷達,而僅僅只是輕型戰機的JAS-39C/D鷹獅雷達探測距離應該不如殲11A才對,但為何總是被JAS-39C/D率先鎖定呢?

其實主要原因是泰國的JAS-39C/D是2008年代的產品,去對抗僅僅只是八十年代末期技術水平的殲11A(蘇27S),至少存在10年的電子技術代查,想想你用10年前高端的諾基亞手機與今天中低端智能機比較性能,孰強孰弱一目瞭然!而且蘇俄的航電水平本來就差,1997年我國引進了200架蘇27S技術,也就是殲11A,但最終僅僅生產了72架後我國便開始生產換裝國產航電的殲11B,另外100多架那可是付了錢的,就這樣直接被放棄了,主要原因不就是老毛子的電子技術弱嗎?

我們都知道,蘇27S當時裝備的是N001雷達,體積龐大、性能落後,裝備之初的性能其實就已經落後西方10年左右了吧,這種X波段採用倒卡塞格倫天線的雷達,只能對空搜索、跟蹤和火力引導,沒有多功能能力,也沒有數據鏈系統,到2015年來說,雷達已經落後得老掉牙了!

JAS-39C/D裝備的是PS-05/A雷達,採用平板縫隙天線,具備對空搜索、跟蹤和火控照射能力,還能對陸對海探測、SAR成像、自帶部分電子戰功能、能夠使用AIM-120C這類主動中距彈。而且經過十幾年電子技術的發展,這款雷達性能比N001更先進,個頭卻只有他的一半大小,可以說N001雷達在這款雷達面前只能算是古董了!而且其他電子設備也都不是一個檔次的,比如鷹獅是屏顯,而殲11A還是各種儀表,自動化程度肯定也是遠不及鷹獅了。這樣的中距對抗,殲11A輸了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現代空戰“發現即意味著擊落”,雷達差距太大,總是被對方率先發現並鎖定,被4:0剃了個光頭也就不難理解了!

所以說,從理論上來說重型戰機確實比中輕型的戰鬥力強,但是這個強實在同等條件下,你要差了哪怕半代就只有被吊打的份了。而且重型戰機的強,主要體現在空間更大,能裝更大更先進的各種設備,航程也更遠,而且還有更大的餘量進行升級改造,在空戰中戰術適應性更強,潛力也更大!但是如果要單挑就說不定了,畢竟高達的中老年人比一定幹得過一個瘦小的青年人!換句話說沒,如果大家都是相同年齡的青年人,高大一些人勝率總會高處很多,也就是說如果用JAS-39E去挑戰最新的蘇35“超級側衛”,那麼輸的概率恐怕就相當大了,被反殺個4:0恐怕會是一件比較輕鬆的事情!


狼煙火燎


鷹獅能不能吊打側衛?你這個問題有點兒寬泛啊。

鷹獅戰鬥機是瑞典薩博公司於上個世紀80年代初開始研製,1988年首飛的一型單發輕型戰鬥機,屬於第四代戰鬥機。蘇-27側衛則是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開發,1984年開始服役的重型戰鬥機,同樣屬於第四代戰鬥機。有意思的是,從一開始,瑞典就打算用鷹獅對抗側衛。

由於這兩種戰鬥機服役時間很長,各自已經發展出很多型號。比如鷹獅發展了JAS39A/B,JAS39C/D,JAS39E/F三種型號,依據從早到晚,戰鬥力逐步增強。蘇27更是發展出了多個家族,從最老的蘇27,蘇30,蘇33到最新的蘇35,已經發展出十幾個型號的戰鬥機。這些戰鬥機的性能也是根據時間排序,出現越晚,性能越好。

你這問題,假設JSA39C/D和蘇27SK戰鬥,毫無疑問,S27大概率會被幹掉。但 如果是JSA39A/B和蘇35打,很明顯鷹獅會被反殺。在2015年的時候,我國和泰國空軍在“鷹擊2015”聯合演習當中,我國的蘇27sk和殲11就和泰國裝備的JSA39戰鬥機交過手,結果在中距對抗中敗多勝少,某些科目中更是0比4,要這麼看,鷹獅絕對是吊打側衛。

但我們分析分析兩者之間的差距。蘇27sk是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飛機,總體性能也就是80年代末的水平,而JSA39C/D型戰鬥機是90年代末,和英國宇航合作開發的外銷版本,對鷹獅整機進行了大幅度強化,尤其是航電、機身結構、發動機等全都進行了更新,並且還增加了軟管加油的能力。可以說,相對於JSA39A/B型戰鬥機來說,C/D型戰鬥機已經是全新的戰鬥機了。

相比而言,蘇27sk戰鬥機的水平就很成問題。特別是由於前蘇聯的電子工業落後,導致其雷達航電特別差勁。以27裝備的N001雷達來說,這種雷達重量大,體積大,性能落後,只相當於80年代的水平。這種雷達只能怪對空搜索、跟蹤和制導,沒有多功能,沒有下視功能,在2015年,更是一種相當落後的雷達了。蘇27sk由於年代太久,沒有裝備電子戰吊艙,基本沒有電子干擾能力,沒有數據鏈,無法編隊配合作戰。帶的中距導彈也只有“燒火棍”r27,這樣的蘇27,別說鷹獅了,在去年的中巴空軍聯合軍演當中,梟龍都幹掉過殲11。

單說鷹獅C/D裝備的PS-05/A平板縫隙雷達,其雷達口徑只有一半,不但具有有N001雷達所有功能,還具備N001雷達不具備的多功能,比如地形迴避,下視功能,發射AIM120C這樣的主動雷達導彈功能,甚至還帶有部分電子戰的功能。這還沒有說最新的JSA30E/F換裝了有源相控陣雷達,414大推力發動機,性能更為強勁。

這麼一對比,蘇27sk簡直就是個“瞎子”,怎麼和正常的鷹獅對打?在這種情況下,鷹獅絕對能夠吊打蘇27。但如果是最新的JSA39E/F對上蘇35,那情況肯定會倒過來,因為蘇35的航電系統,雷達系統,相比JSA39E/F,那是存在代差的。

圖片源自網絡。


龍行軍武


瑞典SAS-39:Gripen/Grissin或Gr

yphon“鷹獅/鷹鷲”是瑞典一型四代機技術標準的單發、單座輕型多用途戰鬥機!
SAS-39“鷹獅”
是由瑞典著名的航空工業公司〔薩博公司〕SAAB公司研發、由Svenska.AeropIan-AB中心負責對外銷售(1988年)。


型機:1980年研製、1988年首飛、1996年第一批服役瑞典空軍。

該機採用前鴨翼+三角翼、兩側進氣道、翼身融合+大量複合材料氣動外形,定位:低成本多用途戰鬥機!

最大起飛重量:14噸級

因為,瑞典國所處的特殊地理環境夾在兩大冷戰時期的陣營之間、為了應對前蘇聯時期的重型戰鬥機蘇-27“騷擾”而開發的“多用途”戰鬥機。


(SAS-39先進電子系統/(蘇聯)設備和玻璃化座艙航電系統性能優良)

型機配置的性能優良的加力式渦扇發動機RM-12型、是沃爾沃與美國通用公司在F404-400型渦扇發動機基礎上聯合研發的一型發動機。

(SAS-39配套先進的PS-05型脈衝雷達)

(SAS-39雙座教練機/攻擊機型號)


SAS-39“薩博-39”
作戰性能優良、技術先進、達到設計要求(瑞典國土面積有限、應對必要的國土防空、SAS-39設計定位“多用途”可以掛載空對空、空對地/對海武器系統)。

瑞典的SAS-39屬於輕型單發單座多用途戰鬥機、想所謂的“吊打”蘇-27重型戰鬥機?有點難!

蘇-27雖然是一型重型“多用途”三代機技術標準,這傢伙的高機動性世界上有目共睹。

1:1/SAS-39戰鬥機與Su-27重型戰鬥機來一場單打獨鬥、“薩博-39”未必是Su-27“的盆中餐”!
“側衛”
/Sukhoi-Su-27/FIanker是前蘇聯時期“蘇霍伊”設計局設計的雙發、雙垂尾、單座高性能重型戰鬥機!
(蘇-27/工程代號T10原形機)

1977年5月首飛、1985年第一批蘇-27交付蘇聯空軍服役。

Su-27“側衛”


重型戰鬥機是前蘇聯時期設計生產製造的達到世界一流技術水平的三代機++標準的重型多用途戰鬥機之一!

型機是雙發、雙垂尾同樣採用翼身技術、配置大功率AL-31系列大推力渦扇發動機、Su-27雖然是一型重型戰鬥機、但是,該型號飛機高機動性有目共睹。

該型號飛機、設計先進、作戰性能優良、是前蘇聯時期的頂尖高科技武器裝備之一!
(中國空軍曾經裝備的蘇-27sk系列戰鬥機)

(出口到世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空軍,中國空軍也裝備了上百架蘇-27Sk/UBK系列型號)


SAS-39vsSu-27都是現代版戰鬥機的佼佼者……一輕一重、都是經典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