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農村田地荒蕪,有人說是糧價低導致的,你認同嗎?

河池豪哥


農村田地荒蕪這樣的現象,要說與糧食價格低所導致的,也未必完全正確。常看到有人說田地荒蕪了,沒人耕種了,但這要分在什麼地方。像農大老家這裡,從來就沒有看到有田地荒蕪的發生,並且很多農民把一些邊邊角角的土地,也都不捨得拋棄,會修整後種上一些莊稼,或蔬菜之類的。

雖然當前的糧食確實價格不高,但是土地對於農民來說依然還很重要。目前大多數農民種地已經不是主業,種地確實也帶不來更多的經濟收入,打工成為了農村家庭收入的主要部分,種地也只是附帶著去種植。即便如此,農民也不捨得把土地進行拋荒,因為在很多農民的心裡,打工畢竟是不穩定的,只有種地才能夠讓心裡更加踏實。

近些年來,糧食作物價格確實一直徘徊不漲,種地所需要的生產資料,其價格卻年年攀升,這樣一來對種糧食的收入,基本已經壓縮的所剩不多了,這也是不爭的現實,為什麼利潤如此攤薄?農民還不捨得拋棄土地呢?


土地不僅僅是可以用來種植糧食,還可以種植其他經濟作物,有些土地還可以用來進行養殖,或者是說土地被佔用之後,又能獲得一部分的補償。總的來說,農民有了土地才能夠有希望,多數農民還是指望著土地生活的,如果說把土地進行了拋荒,對大多數農民來講還是無法接受的。

土地出現荒蕪的現象也是有的,這些土地絕對不是那些肥沃的土壤,很有可能是土地過於貧瘠,種植作物不怎麼生長,或者是土地在山區偏遠,道路不好,不方便耕種,土地擁有人又不願意投入太多的資金去進行土壤改良,或改善耕種環境,於是就把部分土地荒蕪了。對於這樣的農戶來說,他們可能對土地管理法不怎麼了解,如果真正的瞭解土地的管理政策,想必他們也荒蕪不了幾年。

根據土地相關管理條例,任何單位或個人把土地進行閒置、荒蕪耕地,即便是對於已經辦理審批手續的非農業建設佔用耕地,一年內不去使用,如果土地還可以耕種使用,就會由原耕種的集體或者個人恢復耕種,如果是荒蕪了兩年,就有可能會被收回。


土地一旦被收回之後,所有的農業相關補貼也就會被終止。你說像這種情況之下,會有多少農民捨得把自己的土地荒蕪掉呢?除非有一點,有的農民經商發達了,可能也不在乎這一點點了,於是就順其自然,讓土地荒蕪去吧。所以說,農大認為土地的荒蕪與糧食價格低,沒有太大的關係。

以上是農大關於糧食價格低,與土地被荒蕪相關的看法,供參考。你對這類現象有什麼觀點?歡迎留言評論。


農大知事


田地荒蕪,與糧食價格低只能說有一定的聯繫,但不能說是主要原因,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就以我家的情況作一個說明,讓大家也瞭解一下田地導致荒蕪的必然性。

我家原有7口人,按人口分得責任田5畝多,旱地近三畝,在分田到戶的1980年的後十年,由於生產積極性很高,除了集體分到的田地外,另外還將田地周圍的邊頭坎尾荒置的地方都開墾利用起來了。種田需要肥料,那時化肥產業剛起步,化肥緊缺,也很少有人習慣用,就想方設法積聚農家肥,導致農村塘泥挑盡,豬牛糞掏空,就連田野裡的雜草也被利用起來燒火糞。這樣幹下去是每年大豐收,除交公糧和上交積累及義務工款項外,比集體時增產了很多倍,這樣導致生產積極性逐年提高。可是好景不長,單幹雖然能提高經濟收入,但農村人個人主義思想嚴重,每到耕種季節,就拼命挖公用土地或自已地上的田坎,以及公用田間道路,還有乾旱時為搶水抗旱不惜撕破臉皮,就這樣田間道路變窄了,田坎大都垮掉了,許多過去的水田後來就變成了旱地,甚至後來無法耕種,這讓剛剛嚐到了甜頭的農民又陷入了自已挖掘的陷阱而難以自拔。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放開,到了九十年代初期,有一些家景不好的人便在熟人的帶領下開始偷偷地外出打工(當時打工是不體面的事情),並獲得了比種田單幹還要高近十倍的收入,於是大家紛份仿效,選擇外出求財。這樣在家的土地自然而然地慢慢擱荒了下來,幾年未種,田野不僅長滿了雜草樹木,田埂道路也被雨水沖垮洗刷,再也無法恢復耕種,目前尚能種植的田地只有平田大畈和人力可以控制的地方。因此,如果簡單地把土地荒蕪追究到糧價過低上,是一種不現實的負責任態度,如果確實是糧價過低,成本上升造成的,為什麼同是一個組上的人,別人種田能賺錢,你為什麼不能賺錢?怎麼種田賺錢,種什麼賺錢,這也要有一個市場意識和經濟頭腦,切不可混淆視聽,一概而論。


大別山鷹


農村田地荒蕪,有人說是糧價低導致的,你認同嗎?這個本來就是事實,糧價低是導致大部分農民外出打工賺錢的主要原因。

曾經的農民,會利用身邊的一切資源來種植糧食作物,因為那時候的許多農民都經歷過最艱苦的年代,一年到頭能吃飽飯就是最幸福的了。我記得我爸爸曾經說過,他這一輩子最不喜歡吃的就是紅薯和蠶豆,因為小時候沒有糧食,只能用紅薯和蠶豆來頂,而為了口感更好一點,他會把紅薯皮和蠶豆皮吐掉,而遭到我爺爺的責罵。在那個食物缺乏的年代,人們對糧食是看的非常的重要。

而看看現在南方的農村,到處都是拋荒掉,地為什麼會荒掉?那是因為農民守著那一點薄地,不能養家餬口。現在什麼東西都在漲價,唯有糧食價格幾十年如一日。種植一畝地的收入,不如外出打幾天工的收入。以一畝地產1200斤糧,現在糧價每斤賣1.2元,毛利潤在1440元,減去各種開支,能有400元一畝純利潤就算種的非常好的了。而一個普通農民家一般不會超過10畝地。如果農民繼續種下去,只會是越種越窮,所以好多農村人,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不得不大量外出打工。

如果說,只是單純的提高糧食價格,與糧食相關的農資價格得到明顯控制,嚴重漲價,哪怕糧食只是升個1元一斤,那麼農民種植的積極性就會上來了。雖然升一元斤糧價對於那些外出打工的吸引力不大,但是對於那些種植大戶可是好消息,他們會千方百計的想辦法把農民的土地週轉過去,畢競地多,代表產糧多,產糧多就代表收入增加。那麼農村荒地的現象將不復存在了。


壞男人說小龍蝦


農村田地荒蕪,有人說糧食低價導致的,你認同嗎?

我認為農村田地荒蕪和糧食價低有那麼一點點關係,但不是主要原因。

我認為主要原因是由於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目標和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種地在也不能滿足人們日常的生活需求。

中國在實行土地承包制以前,絕大部分農民都生活在忍飢挨餓糧食短缺的年代,種地就是為了打糧這種觀念在廣大農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土地承包制時,廣大人民的想法就是好好種地打糧食,家裡有吃不完的糧食,就是好光景好日子。所以那時候農村就流傳”10畝地來一頭牛,老婆娃娃做炕頭”。

這就是農民當時嚮往的美好生活的的目標。所以在上世紀80年代初,所有農田全部種的是莊稼,全國各地走到哪都一樣,農民們放開了手腳種地的積極性受到了極大的鼓舞。糧食年年豐產,農村裡家家戶戶的糧食堆的都吃不完,農民們比富的標準就是看誰家糧食產的多。

但現在國家糧食充足,好多農民不種地也能吃飽肚子,自己不種地,家裡所需的米麵油都是用多少賣多少。那種10畝地來一頭牛老婆娃娃熱炕頭的目標,已不能滿足農民的需求。在此情況下,社會的發展迫使農民的生活有了更高的標準。農民的生活標準基本上是按城市的標準進行,農民也想過著有車有房有文化娛樂活動的,高品質的生活。如果在農村種幾畝地根本不可能滿足農民的生活所需。

我國是土地稀缺的國家,全國人均耕地不足1.4畝。現在農村四五口人的家庭就算是大家庭了,一般一家人的土地不足10畝。10畝地如果種糧食就算是很好的收成,一年收入1萬元就是相當不錯的收入了,收入1萬元對於農民來說,完全滿足不了生活的需求,家庭的日常生活所需,孩子上學,家裡人看病等,買車買房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所以說隨著社會發展農民的溫飽問題已經徹底解決了,農民的生活要求和目標有了高標準的要求,如果還種那幾畝地,已經完全不能滿足農民的生活所需,農民撂下土地,開始謀劃外出打工,學習技能等能獲得高經濟收入的行當去生活。這才是農村田地荒蕪的主要原因。

[我是農人潘哥,一名熱愛三農的退伍軍人,喜歡我的觀點或文章記得點贊加關注哈!]


農人潘哥


你好,我是柱子。

農地荒蕪,說的有點誇張,只能說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不高了,好多村裡的家庭都承包出去了,因為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

國家改革開放後,工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一畝地的工業產值是農地的幾百倍,現在情況是,農民不打工,生活就不能繼續,種地解決不了一家的開銷。

糧食安全是國家的基本保障,也是工業的基礎保障,是穩定物價的秤砣。

工業發展,大家收入就高,可以掙到外匯,國家建設就能得到長足發展,然後再反哺農業,整體國力得到提升。

題主所說的農地荒蕪,是糧食價格太低,不能完全贊同,但也佔一部分原因。

謝謝! 我是柱子,有說的可能不全面,歡迎留言評論。

謝謝大家!



柱子有空說


根據不同的地域,會有不同的回答。

黑龍江的一些個大農場,把土地承包給了個人。依靠著地多,在加上國家給的補助金,還能勉強的維持著種地!還有兩個原因是投資土地上的太多,一時無法的轉行。職業的依賴和固化,因為這些種地人,都會對土地產生深深的依賴和感情。只要種地能養活自己,就不可能,輕易的轉行。

黑龍江地方上的農民,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即使是比南方的土地多。可是畢竟是安人分的那幾畝地!在加上黑龍江省的糧價低。黑龍江的土地肥沃,適合耕種,還能承包出去。所以黑龍江省的人口流動流失率高,這次疫情就體現了黑龍江省人口的流動性要大於,東北三省的其它兩個省。

吉林省的土地沒有黑龍江的多。但是吉林省的農民多數都是,半農半工!一般的情況下農民是啥不得不種地。那就只能種完地之後去打工,在不就是妻子在家種地,丈夫出去打工。土地適合耕種,即使不想耕種了,還有人願意承包。所以農民人口流動流失率小於黑龍江省!不代表高端人才的流失。東北的土地肥沃,平整適合耕種,所以黑龍江吉林兩省的土地沒有出現,拋荒的現象。

遼寧本身就是工業基地,還是一個沿海省份。對土地的忽略性很大,2000年在大連市普蘭店市打工,看到成片的土地沒人種!種地不如打工,他們有很多的就業機會。所以土地才會出現拋荒現象。東北三省的房價低,生活成本要低於關內各個省份。長春哈爾濱的平均房價一萬多塊錢一平,不代表特殊地段的房價,這是省一級的城市。縣市級的城市房價一般不超過三千!特殊地段出外!鎮級的不超過兩千一平!

關內就更不用說,土地少的可憐,就是糧食在貴,十塊錢一斤。光靠種地也無法滿足生活要求的。

農田的荒蕪,糧價的低只能是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主要的原因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人民生活的成本在不斷增加。人類虛榮的攀比心。對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和外部提供了,生存環境。來子於土地上的收入,無法保障人民的生活成本的付出了。少量的土地不值得投資,大量的土地投資又太大,土地的質量和土地的地理位置,不適合機械化的耕種,在加上種植費用太高!所以關內的某些地方的土地只能亮荒。

世界大的環境在變化,根據不同的農業生產方式,所得的農產品的費用就會不同。和某一些國家的,別有用心!實施了商業控制,來達到某些國家的目的!

所以農業成了棄兒,被農民無情的拋棄了!但是農業是人類社會的,原始的幹細胞功能。蝸蟲切了幾段,每一段都能形成新的個體。原始的農業,農民都會有具有這一功能。古代的農牧民,都會織布做衣服。只要有這些物資產出,土地和牲口的存在,古人就能頑強的延續下來!

如果一個國家沒有了農業,這個國家的原始的在生能力,就不存在了!這個國家就是一個得了白血病的病人!外部的一切,不良嗜好就會入侵這主體裡來!


陽光下小草863


田地荒蕪與糧價關係不大,與土地是否大面積集中在家庭個人手中才有絕對關係。西方工業化之初的圈地運動集中了土地,西方土地從來沒有大面積荒蕪之說。而中國土地在共和國成立之初就分散了土地到個人,使人人有飯吃,在當年有絕對積極意義。幾十年後隨著工業化到來,人民已經不滿足只吃飽飯的基本要求了,個人化的少量土地產出根本滿足不了人民增長的需求,去打工後沒時間打理土地,土地自然就荒蕪了。


南中81524127


糧食價格低,是造成田地荒蕪的主要原因。在東北,也有種植結構偏一的原去。聽說種玉米產量高,價格也合適,便蜂擁而上,都種玉米,結果產能過剩,造成積壓。東北原來盛產大豆,由於種植少了,進口大豆的不斷衝擊,造成了大豆稀缺,不少榨油廠倒閉了,因為收不到大豆。種植玉米產量高,種植大豆產量低,已經習慣了種玉米得到的實惠,所以乾脆轉包出去,上外面打工去了。再加上子女到上高中的時候,都搬到城裡陪讀去了。種種原因才造成了田地荒蕪的現象。個人觀點。


海納百川79年兵


農田荒蕪主要是利潤和勞動力老齡化的關係,生產資料年年漲,糧價始終一塊左右浮動,投入與產值相差無幾,沒有利潤還不如外出打工剩的多。如今在農村住的十有八九是六七十歲的老人,種些夠吃的口糧,身體好點的多種些賣點零花錢。地塊偏遠山地沒產量的就乾脆不種了。


大剛18204


國家是保護基本農田的。對於那些山區丘陵地帶的不易種莊稼的土地,很多采用退耕還林的方式進行土地用途改造了。一些土地荒蕪,正說明了我國農業生產效率提高了,用較少的土地就能養活比早些年多的多的人口。與糧食價格關係不大。將來隨著農業生產效率的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現代化,土地的總使用量將會進一步降低。相應的,農民的總數量也會減少。只有農民總數量減少了,農民的收入才會提高,而不是通過提高農產品價格來實現農民增收富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