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五陘“天護城”的傳說——井陘礦區“天護城”趣話

五陘“天護城”的傳說

——井陘礦區“天護城”趣話

井陘歷史故城天護城,位於“如井之深,如灶之形”的井陘盆地中央,今縣城微水鎮西北12公里處,今隸屬石家莊市井陘礦區管轄。

歷數天護城的來歷,天護城誠為一座有歷史厚度、有文蘊深度、歷史悠久,傳說神奇的魅力之城。據史料考,早在戰國時期的古籍圖典中就已有井陘之稱。而陘地乃屬古老稱謂。古燕趙之人,對大山峻嶺中斷的地方、山口稱之為“陘”。井陘乃“八百太行天下脊”太行八陘之“第五陘”,故“五陘”則是其別稱。在公元前221年秦王掃六合,統一全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井陘屬恆山郡,時稱井陘,天護城則是千年古縣井陘較早的發祥地和治所之一。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在天護置井州,義寧元年(公元617年)置井陘郡;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郡復置井州,領六個縣。倖存至今的井陘礦區天護社區(原天戶村)東禪院的《陀羅尼經幢》經文後鐫刻有“大唐國鎮州井陘縣天護城東禪寺......開元十五年歲次丁卯十一元巳亥朔八日建”等重要記載。據《井陘縣誌料》載:在民國初,曾在天護城出土殘碑一段,上刻有“社稷壇”三字。社稷是土神和穀神的總稱,土、谷二神是華夏民族最重要的崇拜物,“社稷”代表國家,社稷壇則是祭祀土神與穀神之地。據此可有力佐證:井陘故城曾在天護建置的歷史。在五十年代,經省文物部門專家考察勘定,天護故城東西長550米,南北寬400米,面積約為22萬平方米。關於天護古城的來歷,因其形勝呈“南鳳凰,北龍崗,彩雲饒天,甘霖灑地,天勼龍鳳,龍鳳護城,故稱天護。”

在當地歷代古老相傳,天護城大名的來歷,主要源於隋代司馬張詳守衛井陘之戰跡。據傳,在隋朝仁壽末(隋文帝楊堅 年號)楊堅之子漢王諒舉兵造反,遣大將劉建發兵進攻燕趙,兵至井陘城下,四方集柴草縱火攻城。“祥見百姓驚駭。其城側有西王母廟。詳登城望之,再拜,號泣而言曰:‘百姓何罪?致此焚燒。神其有靈,可降雨相救’。言迄,廟上雲起,須臾,驟雨,其火遂滅。士卒感其至誠,莫不用命,城圍月餘,李子雄援軍至,賊遂退走。”(詳見《二十五史.隋書.李子雄傳》)司馬張祥與眾將士為志上蒼,護佑陘城軍民之事,遂更名“天護城”由此看來天護之名的傳說,並非空穴來風,一是史筆有載,二是百姓口口相傳。至於西王母降雨拯軍民之說也可能是偶然巧合,從古至今傳為奇談。

天護為秦至唐代的井陘治所,在宋熙寧八年(1075年)遷徙於天長鎮,為天長軍屯駐,經歷了1200多年之久。天護城是井陘歷史上較早、較長的故城和治所之一。伴隨著歲月的嬗變,天護城已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天護古城遺址卻象一位飽經滄桑的歷史老人在向世人敘說著歷史文化名城的前世今生。

作者系井陘文聯民協名譽主席、史文學者

五陘“天護城”的傳說——井陘礦區“天護城”趣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