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本報特別報道:讓老人活得有滋有味

老話說,養兒防老,積穀防饑。

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是每個人最基本的嚮往和美好的願望,也是一個社會是否文明和諧幸福的標準之一。縱觀歷史,幾千年來,養老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中提出,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人,佔總人口的17.8%左右,農村實際居住人口老齡化程度可能進一步加深。那麼,面對這樣龐大的的農村老人群體,他們的養老問題如何解決?如何建立一個長效機制解決老人的後顧之憂,讓他們安度晚年?近日,被省民政廳確定為全省第二批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試點縣的湘潭縣創新開展的“蓮湘頤老”農村養老服務體系,為農村養老這一難題開創了一條新路子,打開了一扇新窗子,提供了一系列的好法子。

本報特別報道:讓老人活得有滋有味

▲湘潭縣委常委會議研究農村養老工作。

“1+8” 構建養老長效機制

“這樣的日子,我好想活過一百歲!”11月28日,冬日的陽光溫暖而燦爛地照在中路鋪鎮柳橋村“蓮湘頤老”互助點,中路鋪鎮柳橋村新壠組蔣正根老人說起到互助點後的生活,臉上是如窗外陽光般的笑容,幸福而溫暖,洋溢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和期待。記者看到,這裡的老人們在陽光下看書、寫字,聊天、打牌,閒逸而安樂,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這是湘潭縣創新“蓮湘頤老”農村養老服務體系以來,記者看到的新景象,正是湘潭縣“1+8”系列配套文件,助推“蓮湘頤老”農村養老服務體系長效機制的成果。那麼,何謂“1+8”?

所謂“1+8”,是湘潭縣委縣政府為確保全縣農村居家養老,村、社區鄰里互助養老,鄉鎮敬老院集中照料護理公養,縣級福利中心兜底養老等四種養老模式能有序推進、長效運轉,而制定出臺的系統文件體系。即:《湘潭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的通知》;以及湘潭縣“蓮湘頤老”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工作領導小組印發的《湘潭縣“蓮湘頤老”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工作任務》《湘潭縣明確“蓮湘頤老”農村養老服務組織機制》《湘潭縣明確養老床位任務指導數、湘潭縣明確特困失能半失能老人集中照料護理機制》《湘潭縣明確養老領域非法集資風險防範工作責任》《湘潭縣社會組織參與“蓮湘頤老”集中“工作日”長效機制》《湘潭縣“蓮湘頤老”村、區、社區鄰里互助養老模式安全運行機制》《湘潭縣“蓮湘頤老”居家養老模式實施細則》《湘潭縣“蓮湘頤老”村民小組“老年守望之家”運行細則》等系列配套文件。

湘潭縣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湯立新告訴記者:“這一系列配套文件的產生,我們是按照省民政廳養老服務體系服務試點要求和湘潭市委市政府、縣委縣政府的安排和部署,堅持‘政府主導、多元推動,突出重點、改革創新,緊扣需求、增加供給’的總原則,建立與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人口老年齡化相適應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全面提升養老綜合服務能力。從而實現在‘十四五”期間,構建養老、尊老、孝老、敬老的良好社會環境,初步形成城鄉一體化、佈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服務網絡,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的養老服務體系。”

本報特別報道:讓老人活得有滋有味

▲服務站工作人員上門陪伴、護理老人。

四種模式探索鄉村養老新思路

柳橋村是湘潭縣建設標準型和升級型“蓮湘頤老”村級互助點試點村,在這裡設有村活動室、休息室、餐廳、娛樂室一應俱全,還為老人專門配備了就醫聯繫人,備受村裡老人的青睞。所謂就醫聯繫人就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與鎮村衛生機構簽約,對特困和空巢老人,由就醫聯繫人進行不定期的體檢,並做好就醫、住院和轉院的對接工作。另外,針對空巢老人,鄉鎮社會工作服務站,建立空巢老人定期探討制度,每月到空巢老人家裡進行心理疏導、衛生打掃、簡要護理等服務。農村居家養老模式則是以家庭為核心、村民小組為依託、專業化服務為依靠。通過開展適老化改造、就醫聯繫人、社會組織服務、鄰里託養為主要抓手,著力解決居家老人生活照料、醫療護理和文化娛樂、精神慰藉方面的問題,為在家的老年人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的社會服務,實現讓居家老人“生活有人問、困難有人幫、生病有人理”的目標。今年11月23日,中路鋪鎮柳橋村湖田組“老年守望之家”的村民小組長黃光榮、黨員蔣家亮正在商量今天到本組老人家進行探望工作,掌握老人每天的情況,解決“困難有人幫”的問題。

村、社區鄰里互助養老模式是利用村、社區閒置房或居民用房舉辦的互助點,為鄰近的高齡、獨居、空巢、活力老人提供以文娛、社交、健身、保健為主,以生活照料、心理諮詢、精神慰藉為輔的養老服務,是居家養老模式的有效補充。在2021年前,全縣321個村建成標準型“蓮湘頤老”村級互助點,全縣22個社區建成升級型社區互助點,促進農村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營造愛老助老的良好社會氛圍。實現居家老人“居家不離家、分散不孤獨、實惠不花費”的目標。

“蓮湘頤老”這一養老模式,也得到了省民政廳養老處和湘潭市民政局黨委的高度肯定和全力支持,並被省民政廳確定為全省第二批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試點縣。湯立新介紹,近年來,僅特困和低保方面就投入100多萬元,資助140戶特困供養和低保老人家庭,幫助改善居住條件和生活質量,計劃2022年完成900戶適老化改造任務。

六大步驟實現鄉村養老夢

“有這樣的日子過,沒得二話講了。就是再好的日子,只怕也沒有了。”易俗河煙塘敬老院何少林說起敬老院的生活,開心地笑了。據瞭解,像何少林老人這樣開始享受到“蓮湘頤老”農村養老服務紅利的老人越來越多。在採訪中,記者瞭解到,湘潭縣委縣政府創新開展“蓮湘頤老”農村養老服務是一個長效機制,而不是一人一時,而是要讓所有的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湘潭縣創新開展“蓮湘頤老”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工作方案》中提出了六大步驟實現鄉村養老夢。

從今年10月到2021年4月,湘潭縣全面推廣標準型“蓮湘頤老”村級互助點養老模式。也就是說,第一步,在2020年4月份前,由縣民政局和各鄉鎮人民政府為責任單位,各鄉鎮需參照柳橋村標準型“蓮湘頤老”互助點標準,建成一個村級互助點,每個村民小組設立“老年守望之家”。2021年4月前,以鄉鎮為單位牽頭每個村建設不少於1個標準型“蓮湘頤老”村級互助點,其功能包含留守兒童之家,每個村民小組設立“老年守望之家”;第二步,今年11月到2021年12月,在全縣重點打造10個標準型“湘潭縣特困失能老人集中照料護理中心”,輻射17個鄉鎮,建立護理床位680張,將全縣619位特困失能老人全部集中入住照料。

第三步,在2022年1月到2023年12月,兩年內重點打造18個升級型“湘潭縣特困半失能老人集中照料護理中心”,同樣福射17個鄉鎮,建立護理床位850張,讓全縣780個特困半失能老人老有所依;第四步,在2020年1月到2022年12月創建標準型8所養老機構、7所敬老院、升級型3所區域性敬老院;第五步,從今年5月到2020年12月參照易俗河鎮百花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模式,創建升級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22個;第六步,從今年11月至2022年12月,參照湘潭市六醫院醫養結合養老機構標準,打造擁有床位320床的湘潭縣社會福利中心。

為了完成這一系列目標,該縣成立了由湘潭縣人民政府分管民政工作的副縣長任組長,縣民政局、縣蓮鄉實業集團公司主要負責人任副組長,縣政府辦、縣委宣傳部、縣民政局、縣財政局、縣人社局、縣衛健局、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等單位主要負責人和鄉鎮分管民政工作負責人為成員的“蓮湘頤老”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為了保障經費,縣財政局要在中央財政支持的基礎上,及時安排配套資金,加快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多渠道、多方位注入資金,通過福利彩票、社會捐贈、企業支持籌集資金,同時鼓勵民間合法資本融入,用於養老服務。

說起對未來的展望,湯立新說,在2022年12月前,將湘潭縣社會福利中心打造成為一所集醫養結合,兼顧公益和社會化養老於一體的綜合性、專業化、現代化公辦公營的養老機構為依託,實現“政府兜得住底、老人住得起院、機構分得了憂”的目標,走出一條讓人民群眾滿意的養老模式新路子,讓鄉村老人活得有滋有味。

記者手記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和文化的古老民族,而中華民族最大的美德之一便是尊老愛幼。隨著社會的發展,老年問題越來越突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佔比越來越大的老年人能否安度晚年,是整個社會的責任,也是很多人的憂慮。在湘潭縣的採訪中,記者欣喜地看到,隨著“蓮湘頤老”農村養老服務體系模式的持續推廣,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老人們臉上洋溢著滿滿的幸福感。

農村養老工作方興未艾,任重道遠。但我們看到了湘潭縣委縣政府在探素實行“蓮湘頤老”農村養老服務體系模式中,打開了農村養老服務的一扇窗。我們堅信,湘潭縣“農村養老夢”一定能夠成為天下老人最美最絢麗的夢。(文/圖 融媒體記者 符嘉寶 通訊員 陳志勇 彭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