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寧夏史讀|與宋朝並存的西夏十二帝小傳—銀川曾經是西北重點都市

寧夏史讀|與宋朝並存的西夏十二帝小傳—銀川曾經是西北重點都市

西夏圖,紫色部分是

西夏(1038年—1227年)是我國曆史上由党項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地處西北部,西夏共有12個帝王。近200年曆史。

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國,國號“大夏”,定都興慶(今寧夏銀川),主要疆域包括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陝西省北部、甘肅省西北部、青海省東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一部,因為地理位置居於中原的西部,史稱“西夏”。

西夏毅宗時期國力昌盛,對內鞏固統治、對外與宋遼對峙,看到中原文化的優秀,所以提倡學習中原文化與技術,廢行蕃禮改用漢儀,國力漸昌。

夏惠宗時期,宋朝因王安石變法而國力增強,於1071年發動熙河之戰,最後佔領熙河路,對西夏右廂地區構成威脅。

夏崇宗時期,北宋執行“紹盛開邊”政策,童貫率六路宋軍討伐西夏,崇宗帝向宋臣服,國勢日趨衰微。

公元1115年,金朝興起,遼、宋、西夏三國鼎立局面被破壞,遼朝和北宋先後被金所滅,西夏經濟轉而被金朝掌控,此後蒙古帝國崛起,六次侵入西夏拆散金夏同盟,西夏內部多次發生弒君內亂,經濟趨於崩潰,公元1227年,西夏亡於蒙古。

寧夏史讀|與宋朝並存的西夏十二帝小傳—銀川曾經是西北重點都市

太祖

1、 西夏太祖李繼遷

太祖:從我代開始,要勵精圖治了……

李繼遷(963年-1004年)是銀州(今陝西米脂縣)人,史書記載李繼遷“生而有齒”,幼年時即以勇敢果斷,“擅騎射,饒智數”。 宋朝曾賜名趙保吉。

唐李世民時代,李繼遷的祖先拓跋赤辭歸唐,是鮮卑族後代,被唐太宗賜姓為李氏,李繼遷的高祖父李思忠,與從兄李思恭征討黃巢時陣亡,唐僖宗贈李思忠為宥州刺史,於渭陽建立祠堂,曾祖父李仁顏,仕後唐,為銀州防禦使,祖父李彝景仕後晉,父親李光儼仕後周,李繼遷是漢將李陵遺裔北魏皇族鮮卑後裔,先祖李思恭在唐時有功被賜為李姓,實際為恢復李姓。

後來,李繼遷在他一個當節度使的叔叔李光睿帳下做了官,組織帶領党項各部叛宋,向遼聖宗表示願意歸附,取得遼的支持。遼聖宗為了削弱北宋在河西的控制力,授李繼遷為定難節度使、夏銀綏宥靜五州觀察使、特進檢校太師,都督夏州諸軍事。990年(北宋淳化元年、遼統和八年)李繼遷即位為夏國王。依靠遼的支持,李繼遷實力日強,不僅收復了故地,還奪取了西北重鎮靈州。

景德元年(1004年),李繼遷中吐蕃潘羅支之計,因傷去世,時年42歲,死後其子李德明嗣位,其孫李元昊稱帝后,追諡為神武皇帝,廟號太祖,陵墓裕陵。

寧夏史讀|與宋朝並存的西夏十二帝小傳—銀川曾經是西北重點都市

2、 太宗李德明

太宗:處於夾縫中不好處理啊,還好,我比較聰明….

李德明(981年-1032年),小字阿移,夏太祖李繼遷長子,為人深沉有器度,多權謀,其管治最大特色是“依遼和宋”,同時向遼、宋稱臣,接受兩國封號,並伺機向西發展,數年間,西攻吐蕃和回鶻,奪取西涼府、甘州、瓜州、沙州等地,其勢力範圍擴展至玉門關及整個河西走廊。

由於“依遼和宋”能麻痺遼、宋,“國家”得以和平,對內也能專注於經濟發展,使轄區內農業有較大的發展,綜觀其一生,不但能成功保存祖先基業,並且不斷擴張勢力。

但不幸在各項稱帝的準備快完成時候,於宋明道元年(遼重熙元年、1032年)十一月病死。 終年五十一歲,諡號光聖皇帝,廟號太宗。死後葬於西夏皇陵中的嘉陵。

寧夏史讀|與宋朝並存的西夏十二帝小傳—銀川曾經是西北重點都市

3、 景宗李元昊

景宗:積累了兩代,終於建國了…..

李元昊(1003年-1048年),曾改姓嵬名,別名曩霄,小字嵬理,西夏開國皇帝。

天授禮法延祚元年(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定都興慶(今寧夏銀川),修建宮殿,設立文武兩班官員,創造自己西夏文,並頒佈禿髮令,先後派遣軍隊攻擊並佔領了瓜州、沙州(甘肅敦煌)、肅州(今甘肅酒泉、嘉峪關一帶)三個戰略要地。

李元昊建國後,西夏與宋朝的外交關係正式破裂。在此後的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等四大戰役中,西夏殲滅宋軍西北精銳數萬人,並在河曲之戰中擊敗御駕親征的遼興宗,奠定了宋、遼、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天授禮法延祚十年(宋慶曆七年,1047年),宋仁宗再賜元昊姓趙,可是李元昊不姓趙,他便改回李姓。另外,元昊晚年好色,妻妾成群,猶喜強奪他人之妻。因為廢皇后野利氏、太子寧令哥,改立與太子訂親的沒藏氏為新皇后,招致殺身之禍,於天授禮法延祚十一年(宋慶曆八年,1048年)為子寧林格所弒,享年46歲,廟號景宗,諡號武烈皇帝,葬泰陵。李寧林格後因弒父之罪被處死。其幼子諒祚繼位,上諡曰武烈皇帝,廟號景宗。

寧夏史讀|與宋朝並存的西夏十二帝小傳—銀川曾經是西北重點都市

4、 毅宗李諒祚

毅宗:我無辜即位,但是還好吧,我還比較聰明……

李諒祚(1047年-1067年),即西夏毅宗,党項族,夏景宗李元昊之子,生母宣穆惠文皇后沒藏氏,西夏第二位皇帝,1048年至1067年在位。

李諒祚即位時才一歲,由其母沒藏氏掌握朝政,毅宗在大將漫咩等的支持下誅殺舅父沒藏訛龐及其家族,結束了沒藏氏專權的局面,引用漢族士人景詢等任職,他廢行蕃禮,改從漢儀,他調整監軍司,加強軍備,並控制軍權,使文武互相制約,又增設漢、蕃官職,充實行政機構,不斷髮兵侵擾宋邊。

拱化五年(1067年),誘殺保安軍(今陝西志丹)宋將,又企圖征服河湟吐蕃,乘唃廝羅與遼朝失和,率兵直攻青唐城(今青海西寧),先後收降了吐蕃首領禹臧花麻及木徵等,鞏固了西夏的南疆,他親附遼朝,向遼進貢回鶻僧、金佛和《梵覺經》。

拱化五年(1067年)李諒祚駕崩,時年21歲,廟號毅宗,諡號昭英皇帝,葬於安陵,由其子李秉常繼位。

寧夏史讀|與宋朝並存的西夏十二帝小傳—銀川曾經是西北重點都市

5、 惠宗李秉常

惠宗:我太苦了,我媽太次,還沒來得及施展抱負,就完了……

李秉常(1061年—1086年),即西夏惠宗,西夏第三位皇帝,西夏毅宗李諒祚之子,拱化五年(1067年)毅宗突然病死,李秉常繼位,年7歲,由其母梁太后執政,梁乙埋為國相。

大安二年(1076年),李秉常16歲,開始親政。

大安六年(1080年),梁太后和梁乙埋又將李秉常囚禁於離故宮五里左右的興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的木寨裡。

大安九年(1083年)閏六月,由於將領的反對,梁太后又不得不讓李秉常復位,但梁氏勢力很大,不能輕易翦滅,因此他仍然不能親政,後來因長期不能親政,天安禮定元年(1086年)七月,李秉常憂憤而死,時年26歲,廟號惠宗,諡號康靖皇帝,葬獻陵(賀蘭山西北)。

李秉常也是一個十分喜好漢族儒家文化的君主。在與宋朝作戰中西夏俘虜了不少漢人文士,李秉常向他們請教和學習宋朝禮儀制度,準備在夏"復行漢禮",廢除"蕃儀"。但因遭到母黨勢力的強烈反對,而沒有能夠實行。

寧夏史讀|與宋朝並存的西夏十二帝小傳—銀川曾經是西北重點都市

6、 崇宗李乾順

崇宗:終於能勵精圖治了……

李乾順(1083年—1139年),即西夏崇宗,西夏第四位皇帝,夏惠宗李秉常長子,母親是昭簡文穆皇后梁氏,1086年到1139年在位,西夏傑出的君主、政治家。

天安禮定元年(1086年)李秉常去世後李乾順即位,年僅三歲,母黨專政,梁氏統治期間,西夏政治腐敗,軍隊衰弱,北宋趁機來攻,夏軍屢戰屢敗,自幼雄才大略的李乾順看到了這一點,於永安二年(1099年)16歲時滅梁氏而親政。

他親政後整頓吏治,確定君主集權的體制,結束了累朝出現的外戚貴族專政的局面,頒佈等級制的官階封號,除皇帝及帝位繼承人外,分為七品,西夏政治制度日臻完備,並且減少賦稅,注重農桑,興修水利,在李乾順的勵精圖治下,西夏國勢強盛,政治清明,社會經濟得到很好的發展。

他愛好漢族文化,在國內傳授漢學,培養官員,制定按照資格任官的法令,對文學優長者特加獎擢,撰《靈芝歌》,歌詞刻石置於學校。

另外,李乾順的外交政策也非常巧妙,當時,遼、宋都日益衰落,李乾順先聯遼侵宋,奪大片土地;又在遼天祚帝向西夏求救時斷然拒絕,聯合金朝滅遼、宋,趁機取河西千餘里之地。

大德五年農曆六月四日(1139年7月1日)去世,在位54年,享年五十六歲,廟號崇宗,諡號聖文皇帝,葬於顯陵,由其子李仁孝即位。

寧夏史讀|與宋朝並存的西夏十二帝小傳—銀川曾經是西北重點都市

7、 仁宗李仁孝

仁宗:我這個仁宗,有點抄襲北宋,但是我的成績還是不錯的….

李仁孝(1124年—1193年),即西夏仁宗,西夏第五位皇帝,夏崇宗之子,母曹賢妃,大德五年(1139年)夏崇宗李乾順去世,李仁孝即位,時年十六歲,仁宗繼位之後,尊其母曹氏為“國母”,並指定罔氏為皇后。

在位期間結好金國,以穩定外部環境;重用文化程度較高的党項和漢族大臣主持國政;設立各級學校,以推廣教育;實行科舉,以選拔人才;尊崇儒學,大修孔廟及尊奉孔子為文宣帝;建立翰林學士院,編纂歷朝實錄;重視禮樂,修樂書《新律》;天盛年間,頒行法典《天盛年改新定律令》;尊尚佛教,供奉藏傳佛教僧人為國師,並刻印佛經多種。

乾祐元年(1170年),得金之助,處死權相任得敬,粉碎其分國陰謀,可能因為任得敬的專權跋扈,令仁孝對武官不太信任,政策多數重文輕武,導致軍備開始廢弛,戰鬥力減弱,晚夏戰爭屢戰屢敗,國家於仁宗末年開始走下坡。

但總的來說,他統治期間為西夏的盛世,也是金國、南宋的盛世,三國之間戰爭甚少,因此仁孝能專心料理國家內政,各汗國羨慕西夏之強盛,紛紛朝貢,文化臻於鼎盛,為党項文化寫下光輝燦爛的一頁。

乾祐二十四年(1193年),李仁孝駕崩,享年七十歲,諡號聖德皇帝,廟號仁宗,葬於壽陵。

寧夏史讀|與宋朝並存的西夏十二帝小傳—銀川曾經是西北重點都市

8、 桓宗李純佑

桓宗:唉,我慘了……

西夏桓宗李純佑(1177--1206年) ,夏仁宗長子,西夏第六位皇帝,1193年即位,在位13年,享年三十歲,1206年,西夏桓宗李純佑去世,諡號昭簡皇帝,廟號桓宗,葬於莊陵(位於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約三十公里的賀蘭山腳下)。

李純祐在位期間,蒙古興起,公元1205年,蒙古軍攻入西夏搶掠一月後退兵,李純祐因西夏渡過了一次危機,便將都城興慶府改名為中興府。

李純祐的堂弟李安全因被李純祐降封為鎮夷郡王,心懷怨恨,公元1206年,李安全在羅太后的支持下,廢黜了李純祐,奪取了皇位,3個月後,李純祐突告死亡,時人傳說為李安全所謀殺。

總的來說,夏桓宗李純佑是一位很不錯的守成之主,遵其父附金和宋的外交方針。

9、 襄宗李安全

襄宗:最大遺憾,奪取皇位……皇帝不好當…..

西夏襄宗李安全(1170——1211),夏崇宗李乾順之孫,夏仁宗李仁孝之侄,父李仁友,為李仁孝之弟,封越王,1206年李安全弒君篡位,他改變了與依附金的政策,開始依附此時不斷強大起來的蒙古族。

他發動了與金長達十多年的戰爭,使兩個國家被削弱,而且,他統治時期,西夏百姓十分貧困,軍隊非常衰弱,政治腐敗到極點,而李安全自己卻十分腐敗,沉湎於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四處怨聲載道。

李安全在位6年,被齊王李遵頊廢,同年死,時年42歲。

10、神宗李遵頊

神宗:從狀元到成為皇帝,歷史上唯一一個……

西夏神宗李遵頊(1163年―1226年),党項族,西夏崇宗李乾順之孫,齊國忠武王李彥宗之子,西夏第八任皇帝,1211年―1223年在位。

天慶十年(1203年),參加西夏癸亥科科舉考試,被點為狀元,皇建二年(1211年),發動宮廷政變,廢黜襄宗李安全,自立為帝,改元光定,李遵頊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狀元皇帝。

李遵頊在位時期,與蒙古、南宋戰爭屢敗,1223年退位,傳位於其子李德旺,成為西夏唯一的太上皇。

乾定四年(1226年),李遵頊病逝,諡號英文皇帝,廟號神宗。

寧夏史讀|與宋朝並存的西夏十二帝小傳—銀川曾經是西北重點都市

11、獻宗李德旺

獻宗:時運不濟……

李德旺,即西夏獻宗(1181年-1226年),夏神宗李遵頊次子,其兄李德任原被立為太子,後因反對聯蒙攻金,主張聯金拒蒙,拒絕領兵進攻金國,而被神宗廢黜,囚居起來,1223年11月神宗被迫退位,就傳位於李德旺,於同年改年號為“乾定”。

李德旺即位時,西夏已是千瘡百孔,獻宗力挽面臨滅亡的西夏,他改變國策為聯金抗蒙,但為時已晚,蒙古軍大舉進攻西夏,一路陷城克邑,西夏損失慘重。

公元1226年7月,他眼見亡國大禍臨頭,驚憂成疾而死。

寧夏史讀|與宋朝並存的西夏十二帝小傳—銀川曾經是西北重點都市

12、末主李睍

末主: 總得有人是亡國之君,沒想到是我……

李睍[xian](?―1227年),西夏神宗李遵頊之孫,西夏獻宗李德旺之侄,清平郡王之子,獻宗驚憂而死後繼位,在位二年,西夏最後一位皇帝,後為蒙古兵所殺,葬處不明。

公元1227年春,蒙古軍進圍都城中興府,李睨堅守半年後,因城中糧食用盡,軍民大批得病,又遭強烈地震,城中宮室都被震塌,只得於農歷六月向成吉思汗奉上祖傳金佛和金銀財寶請降,要求寬限1個月再獻城。

李睍向蒙古請降後不久,農曆七月,成吉思汗去世,密不發喪,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後按照成吉思汗遺囑被殺,蒙古軍將領察罕努力使銀川避免了屠城的命運,併入城安撫城內軍民,城內的軍民得以保全,西夏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