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制度優勢如何更好轉化為社會建設效能?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在我們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第一次在黨的全會上系統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問題,是我國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全面建設現代化的重要里程碑,對加強我國社會建設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和現實針對性。重點是把我國國家根本制度的顯著優勢和社會建設基本制度的顯著優勢,更好地轉化為全面加強社會建設的效能。


制度優勢如何更好轉化為社會建設效能?

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會議充分肯定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成就和顯著優勢,充分說明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勢。會議從十三個方面部署了加強和完善國家制度體系的目標任務,強調指出要突出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加強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把我國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保證。這對加強我國社會建設,尤其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和現實針對性。

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構建社會建設理論體系的效能

理論是行動的指南,理論體系建設至關重要。全會明確提出堅持和完善社會建設制度的要求,即: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我國國家根本制度的顯著優勢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我國社會建設基本制度的顯著優勢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體系的效能,就要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社會建設的重要論述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我國根本制度為核心,以我國社會建設基本制度為基礎。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觀點。十九屆四中全會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放在了社會建設制度體系顯著優勢的首要地位。社會建設是直接服務群眾的工作,與群眾冷暖息息相關,是我們黨人民立場、人民情懷的集中體現。在推動社會建設過程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真正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既是開展社會建設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檢驗社會建設工作質量和成效的最高標準。

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兩方面重點。社會建設任務千頭萬緒,但歸結起來主要包括兩方面重點: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全會明確提出,要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社會建設要堅持服務為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善於把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優勢,在黨的領導下實現政府、市場、社會共建共治共享。

抓住黨建引領、改革創新、重在基層三個著力點。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在社會建設工作中,要把加強黨的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貫穿於社會建設各項工作始終。通過社會體制改革,激發社會發展活力,推動社會實踐創新。社會建設要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長遠之計和固本之策,絲毫不能放鬆。

不斷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全面加強黨對社會建設的領導,以黨的建設為引領,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充分發揮政府的主責作用,切實加強社會服務和管理。充分發揮我國民主協商的制度優勢,健全基層社會治理共商共治機制。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和公眾的主體地位,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堅持依法治理,切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努力構建和諧社會。以科技為支撐,建設智慧社會。

不斷提高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能力和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系統治理能力,加強統籌規劃、整體推進。不斷提高依法治理能力,大力推進法治社會建設。不斷提高綜合治理能力,加強綜合協調,形成工作合力。不斷提高源頭治理能力,深化基層社會治理。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離開社會化就沒有出路,離開法治化就沒有保障,離開智能化就沒有支撐,離開專業化就不可能上水平。提高社會化水平,就要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社會力量廣泛動員起來,把社會活力充分激發出來,深化基層群眾自治,擴大公眾有序參與,引導駐地單位主動支持,推動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提高法治化水平,就是要加快推進社會建設立法,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切實把依法治理貫穿於社會治理全過程。提高智能化水平,就是要加快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把“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廣泛運用到社會建設實際工作中。提高專業化水平,就是要打造一支專業化的社會工作者隊伍,把培養一批專家型的社會治理幹部作為重要任務,用科學態度、先進理念、專業知識去服務和治理社會、建設和管理城市。


努力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在共建共治共享上求實效。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抓工作要踏石留印、抓鐵有痕,要像繡花一樣搞好城市精細化管理。社會建設事關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國家長治久安,是實實在在的事情,是億萬人民的共同事業。全會明確指出,要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要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構建社會建設運行體系的效能

社會建設重在實踐。要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構建社會建設運行體系的效能,就是要將“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與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制度體現在各個方面,把統籌城鄉的民主保障制度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落到實處。

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構建社會建設工作體系的效能。社會建設工作體系要把我國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具體化。全會進一步確立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在原有表述基礎上,增加了“民主協商”的表述,使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協商制度顯著優勢得到充分體現;增加了“科技支撐”的表述,使社會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要求得到充分體現。這使我國社會治理體系的表述更加全面、更加系統、更加完善。毫無疑問,這也是我國社會建設的工作體系和體制,要不斷地堅持和完善。

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構建社會目標任務體系的效能。社會建設目標任務是我國國家制度的本質要求和具體體現。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強社會建設的目標任務。2011年,國家“十二五”規劃將社會建設分為社會服務、社會管理兩編12章。十八屆三中全會用“社會治理”代替“社會管理”。黨的十九大從“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兩個方面部署了社會建設的目標任務。十九屆四中全會又從“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兩個方面,明確提出了將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工作效能的目標任務。

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構建社會建設政策法規體系的效能。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落實社會建設的目標任務,離不開社會建設政策法規體系的逐步完善。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抓改革,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關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政策法規。在新一輪機構改革中,全國及地方人大常委會都新成立了社會建設委員會。這無疑是加快推進社會建設政策法規體系建設的重要舉措。2008年後北京出臺社會建設“1+4+X”系列文件,2014年後上海出臺基層社會治理“1+6”文件,這都是從政策法規體系建設入手加強社會建設的好經驗,是將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建設效能的具體行動。

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構建社會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效能。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一樣,也要有可量化、能評價的指標體系。在這方面,全國各地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北京市“十二五”時期社會建設規劃綱要》就確定了包括“一刻鐘社區服務圈”覆蓋率等在內的社會建設28項主要指標。《北京市“十三五”時期社會治理規劃》繼續沿用了這套指標。2011年,在這套指標基礎上,北京市研究制訂了“中國社會建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自2012年以來,每年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15個超大型城市、北京市16個區進行測評比較,每年發佈一部藍皮書,動態掌握全市乃至全國社會建設進展情況。相應的,北京市還圍繞街道、社區、社會組織和企業社會責任等,建立了一整套評價體系。這都是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社會建設效能的創新實踐。

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構建社會建設話語體系的效能。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概念,是中國創造,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應當在生動豐富的實踐基礎上,集中群眾智慧、進行規範提煉,逐步構建一套本土化的中國社會建設話語體系。這也是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社會建設效能的具體體現。近些年來,北京市委市政府廣泛應用“一刻鐘社區服務圈”“樞紐型社會組織”“網格化”“社會領域黨建”等概念,在全國各地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也使用了“一刻鐘社區服務圈”等概念。

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提高社會建設工作能力水平的效能

社會建設重在落實。要尊重發展規律,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和不同的區域特點、不同的發展階段,不斷改進方式方法,不斷提高能力水平,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社會建設創新實踐的效能。

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改進社會建設工作方法的效能。制度體系、目標任務明確之後,工作方式方法就成了關鍵因素,要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換為改進社會建設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效能。堅持問題導向。問題就是時代聲音。要切實提高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水平。堅持需求導向。群眾的迫切需求就是號令。要切實提高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問題的能力和水平。堅持目標導向。目標任務就是前進方向。要切實提高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務求實效的能力和水平。堅持創新導向。改革創新就是前進的動力。要切實提高與時俱進、積極探索、創新實踐的能力和水平。這“四個導向”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環環相扣的閉合系統。首先是從問題出發,其次是著眼群眾迫切需要,然後是明確時間表、路線圖,最後是通過改革創新解決問題、取得實效。這就是說,堅持做該做、能做、有用、有效的事。


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不斷提高社會建設能力的效能。不斷提高系統治理能力。社會建設和治理是長遠的複雜的系統工程,要加強科學規劃、分步實施,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連著一年幹,逐步實現工作目標。不斷提高依法治理能力。社會建設和治理要堅持依法辦事,不斷健全政策和法規體系,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不斷提高綜合治理能力。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牽涉面廣,與許多工作相交織,與各類各級組織和所有人群密切相關。要動員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共商共治共建共享,針對具體情況和問題綜合施策,運用法律的、政策的、行政的、社會的、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社會心理的等多種手段做好工作。不斷提高源頭治理能力。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不能簡單就事論事,要學會從源頭髮現、研究、解決問題,多出治本之策,把問題解決在基層、解決在初始階段。
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不斷提高社會建設工作水平的效能。不斷提高社會化工作水平。在黨的領導和政府保障下,動員全社會廣泛參與、共建共治共享。不斷提高法治化工作水平。社會建設和治理決不能跟著感覺走,要堅持依法治理,堅持民主與法治相結合、法治與德治相結合。不斷提高智能化工作水平。要充分運用智能化手段,把智慧城市、網格化體系建設好。不斷提高專業化工作水平。要培養和使用一大批專業化的領導幹部隊伍和工作人員隊伍,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社會企業等專業機構的作用,不斷提高精準化服務、精細化管理水平,使社會建設效能更精準。


作者:宋貴倫,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市社會建設促進會會長


文章發表於《前線》雜誌2019年第11期,原文標題《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社會建設效能——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

版式:山中石

監製:李愛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