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一封絕筆信,千古家國情,妻子身懷六甲,他選擇以身報國

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

上述這段話,出自林覺民的《與妻書》。《與妻書》是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覺民在1911年4月24日晚寫給妻子陳意映的一封絕筆信。

這封家書可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情書,信中表達了林覺民慷慨赴死的決心、充滿了對國家命運的憂心,飽含了對妻兒家庭不捨的愛心,這是一封充滿矛盾又無可奈何的情書,忠孝難以兩全,立志報國救民,就必然要捨棄與父母妻兒的天倫之樂。

一封絕筆信,千古家國情,妻子身懷六甲,他選擇以身報國

圖|林覺民

林覺民,1887年出生在福州的大戶人家,自幼聰明伶俐,他本可安穩享受著自己富家子弟的生活,國家命運、社會貧亂本可與他無關。

但是少年時代的林覺民便深感國家大義,對當時的清朝政府充滿了失望,少年時他參加科舉考試,深感清廷腐敗,無意獲取功名,遂在考卷上題了“少年不望萬戶侯”七個大字,然後離開考場。

林覺民的此舉也意在表明,不為朝廷效力,他要走向的則是另一條路。

一封絕筆信,千古家國情,妻子身懷六甲,他選擇以身報國

圖|林覺民絕筆《與妻書》

1902年,林覺民考入全閩大學堂(今福州一中),在這裡林覺民接觸了革命思想,三年後,也就是1905年,林覺民奉父親林孝穎之命,娶陳意映為妻。這年,他18歲,她17歲。

雖然是包辦婚姻,但是與其他人不同,婚後林覺民與陳意映恩愛有加、情意綿綿。正如《與妻書》所述:

初婚三四月,適冬之望日前後,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並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

婚後的林覺民沒有一心醉在自己的溫柔鄉里,他在家中辦女學,動員妻子陳意映、堂妹林孟瑜等親友10餘人入學。他親授國文課程,抨擊封建禮教,並介紹歐美先進國家的社會制度和男女平等情況。

婚後僅僅兩年後,1907年,林覺民告別新婚不久的妻子陳意映,東渡日本自費留學,專攻日語。不久,他加入了同盟會,成為第14分會(福建分會)的骨幹成員。

一封絕筆信,千古家國情,妻子身懷六甲,他選擇以身報國

林覺民立志報國,從來沒有想過要回頭或是停歇,他深感國家民族已經到了危亡之際,而清政府已經無望,唯有推翻清朝的腐朽統治,國家才有未來。

林覺民毅然參加了廣州起義,並做好了就義的準備。

1911年4月24日,在廣州起義前夕,林覺民含淚寫下了給父親的《稟父書》及給妻子的《與妻書》,當時陳意映已經身懷六甲,有孕在身。

一封絕筆信,千古家國情,妻子身懷六甲,他選擇以身報國

圖|林覺民及其家人

我們無法想象這時的林覺民的心情如何,他此時揹負了太多的壓力,國家、民族、家庭、父母、妻子、還有那尚未謀面的兒子,每一個都是那麼難以割捨。與妻書中有這樣一句話:

四五年前某夕,吾嘗語曰:“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我而死。”汝初聞言而怒,後經吾婉解,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詞相答。吾之意蓋謂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10,吾先死,留苦與汝,吾心不忍,故寧請汝先死,吾擔悲也。嗟夫!誰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這句話的意思是

四五年前的一個晚上,我曾經對你說:“與其讓我先死,不如讓你先死。”你剛聽這話就很生氣,後來經過我委婉地解釋,你雖然不說我的話是對的,但也無話可答。我的意思是說憑你的瘦弱身體,一定經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給你,我內心不忍,所以寧願希望你先死,讓我來承擔悲痛吧。唉!誰知道我終究比你先死呢?

從中可見夫妻二人感情之深,有時死亡看似可怕,可是對一對摯愛來說,活著的那一個才是最痛苦的。

一封絕筆信,千古家國情,妻子身懷六甲,他選擇以身報國

圖|黃花崗烈士之墓

1911年4月27日,廣州起義爆發,因為秘密洩露,清政府已有準備,起義失敗,林覺民等人被俘。

在獄中林覺民大義凜然,絲毫不畏懼。

根據相關記載,面對清廷廣州將軍張鳴歧與水師提督李準會審,林覺民“侃侃而談,暢論世界大勢,以筆立言,立盡兩紙,書至激烈處,解衣磅礴,以手捶胸”。

他告訴兩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國家安強,則死也瞑目”。

那一年,他不過二十四歲,最是風華正茂的年紀,可以說他的大好人生才剛剛開始,毫不畏懼,為國家民族從容就義。

他與其他犧牲的英雄合葬於廣州郊區的紅花崗,後改稱為“黃花崗”,林覺民等72名殉難烈士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一封絕筆信,千古家國情,妻子身懷六甲,他選擇以身報國

而陳意映,在看到林覺民的絕筆信後,傷心欲絕,幾次欲追隨林覺民而去,為了腹中孩兒陳意映堅強地選擇活下去。不到一個月後,生下了兩人的孩子—林仲新。

正如林覺民所言,“瘦弱身體,一定經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兩年後,陳意映因思念林覺民,悲傷過度,於1913年病逝。

每次讀《與妻書》,我的眼中都是充滿了淚水,此生唯有一憾,不負蒼生卻負卿。

​不僅僅是林覺民,那個年代立志報國的年輕人付出了太多,也捨棄了太多,誰不想陪在妻兒身邊,誰不想承歡在父母膝下?他們為了國,捨棄了家,在最好的年華,選擇以身殉國。林覺民等人給死亡賦予了意義,他們的死,重於泰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