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隴西雲田天慶觀建築群落遺存記

如果從殷墟甲骨文文獻分析,道教則是中國先民本土文化在商周時代祭祀先王先公的傳統禮儀中演變而來的原生態中國先祖崇拜宗教文化的演化產物,初現於東漢五斗米教,主要供奉中國史前佚名部落首領與先王先公為上帝與玉皇大帝(玉器在夏商已成最高身份象徵),道家經典《道德經》作者李耳為太上老君,成熟於北宋出現五大天尊,以宋仁宗下令刻印《道藏》為標誌。天慶觀則是道教崇拜建築體系與祭祀規格中等級最高的道教祭祀場所,其中以供養玉皇大帝為主要精神偶像,隴西天慶觀最遲始建於北宋末期,位於縣城大城南街,是北宋以來道教在西北地區影響巨大的祭祀宮觀,北宋末期宋徽宗曾下旨賜全國天慶觀觀名為“玄都觀”、“紫霄宮”,隴西天慶觀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因歷史變革拆除停止。天慶觀俗稱天爺廟,上帝廟。隴西雲田天慶觀則建於清代同治年間,位於隴西雲田鎮老街南部二級臺地,由清代雲田武舉貢生五品水晶頂戴花翎千總李正堂獨立捐資在自家宅院前方修建,座南朝北,四隅方正,視野開闊,背山臨水,望隴徵峰,遞進級連,莊嚴威重,隴西清末民初著名詩人、書法家王海帆在其《王海帆文集》中專題撰《李正堂傳》記載了此事。雲田天慶觀是隴西北路影響較大的道教宮觀,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被縣政府徵用為隴西四中(現雲田初中)校址校舍,現除南玉皇殿拆除消失外,雲田天慶觀觀門、前中後三院偏殿、過庭、花園、國槐三進院落建築格局群落與遺存面貌仍然保存至今,是近代以來中國道教在西北發展史上隴西天慶觀文化遺存中保存下來規模最完整的宮觀建築群落之一,具有較高的道教文化研究與保護價值。

三人成行,三進成落。現存雲田天慶觀建築群遺存院落座南朝北,佔地大約5畝,宮觀大門風格為四正臺座洞券式磚木結構,巨大的雙扇木門雖已陳舊,但觀門形制厚重威嚴,氣勢非凡,青色筒瓦單脊覆簷朝南散水,青磚砌墩立面朝北開門,三合土牆體堅固沉穩風雨不浸,顯然融合了縣城威遠樓宋代洞券結構門樓與明代城樓四正結構基座特點的建築精華與核心內涵,外觀比例左右對稱,上下協調,遠視威嚴,近觀穩重,是西北近代觀門建築風格的推陳出新之作,具有獨特的西北雄勁建築藝術特色。以觀門洞券中心基點為中軸線起點向南延伸,入門便是前座院落,東西兩側偏殿繞廊自成一體,簡拱托梁,屋脊覆瓦連貫成廂,一氣呵成;向南臺階踏步順坡而砌,規整劃一,兩側松柏合抱成列肅然靜立,二級高臺上又一座覆瓦過庭中殿通向二進院落;拾階而上穿過過庭,便進入中院,結構形制格局與前院相同,居高臨下,一覽無遺思載碧雲;穿庭入院,便是整個天慶觀建築群落等級最高的院落,偏殿結構形制格局與前兩院相同,唯一不同的應是玉皇大殿規格形制,從現存遺址外觀看,應是雲田天慶觀建築群落中建築面積最大,房間進深最闊的中心主殿,為中軸線所居最南最高最大建築物遺址。由於黃赤交角、緯度位置、地球自轉、史前地質構造運動的綜合影響,隴西高原與盆地的四隅四正方向出現逆時針旋轉45度的偏隅現象,太陽東北升西南落,西南方向實際是正南方向,也符合中國先秦周易先天八卦正南離卦宮位方向,火通天門,逐級而上,入殿通天,反映了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生死同命的大宇宙觀,是夏商周先民祭祀先王先公禮儀中將祖先演化為玉皇上帝的祖先崇拜痕跡,具有強烈的神秘感與尊嚴感,是中國易學思維在道教演變中最直觀的文化傳承體現,故稱“上天演教”,嚴格遵循了《易經》卦象的運行原理與推定規律。

據王海帆撰《李正堂傳》記載:李正堂(約1850-1936),字鳴九,隴西縣雲田鄉二十里鋪人。武生出身,性格剛直,身強力壯,相貌魁梧,面色紅潤,膂力過人。清代同治5年(1867),因西北迴族民變,李正堂倡議鄉民結寨自保,鄉民爭相投奔避亂。左宗堂平亂之後,李正堂便練身習武,弓箭刀馬樣樣精通。武舉鄉試中,李正堂技壓群雄。因其彪悍勇猛,藝高膽大,考官怕難以馴馭,便壓置未用。李正堂聽聞消息,非常氣憤,立即捐資千錢買了個千總武官,授戴五品水晶頂戴花翎,跨馬歸鄉發誓:“我今後再也不用仰看當官的臉色了!”從此,平日除了耕田務農持家,還積極調解鄉村矛盾糾紛,抑強扶弱,策馬奔波方圓百里,得到四面鄉鄰的尊敬,人們無不聽其勸解息訟止爭,李正堂的人格力量與聲名威望不知不覺間成為影響隴西北路一方居民生活穩定與社會安全的精神象徵。

清光緒乙未年(1895),青海河湟回族民變再起,天水張家川回族民眾亦準備響應。知鞏昌知府事周景曾疑慮天水張家川回族民變爆發,而隴西北關城廓寬闊龐大,地方兵力難以彼此照應互相據守,遂準備將北關城廓棄守。北關居民聽到消息,一片譁然恐慌,但無一人敢出面阻擋鞏昌知事周景曾的這一錯誤決定。不料,李正堂聽到消息,即從雲田家中策馬趕到知府衙門,據理力爭勸告周景曾不可棄守北關城廓。周景曾反過來責怪:“你能保證張家川民變不會發生?”李正堂不容思索答道:“能!”隨即連夜披裝策馬趕赴張家川縣,當面會見回族首領李德蒼說:“當前形勢危急!上級調兵準備東來,我以全家擔保不會有事,才一人騎馬趕來勸告你們,你們看情況如何?”李德蒼則說:“我們不敢!”李正堂便讓李德蒼具結保證書,趕回隴西繳令。故此,隴西北關城廓再次保存不廢,張家川回族群眾最終也相安無事。

隴西縣城威遠樓,建自北宋皇佑五年(1053)。宋元交替,鞏昌總帥府便宜都總帥汪世顯從城隅東北渭河岸邊移建城中,成為一郡遊覽勝蹟。清光緒癸卯年(1903),威遠樓東北臺柱忽然破裂將傾,官員鄉紳一籌莫展無計可施。李正堂聽聞消息,便獨自捐助價值四百串貫錢貨產,維修威遠樓破裂臺柱。隨著工程即將竣工,縣城官員與鄉紳竟然覺得維修威遠樓卻被一個鄉下武官承攬峻工會丟盡臉面,便將李正堂排擠出工程維修,刊石懸聯,據功為己。李正堂對此卻一笑了之。

李正堂一生信奉道教,於是在自家莊院前自建上帝廟,即天慶觀。李正堂雖然平素不喜讀書,卻常有感悟直抒胸臆,編為五、七律言,題滿雲田天慶觀牆壁,社會留傳七言詩文:“天理國法人情錢,豺狼虎豹四大賢。”等語,被村老巷嫗廣為流傳,反映了其人格精神與社會氣魄。其於1936年辭世,享年86歲。

1943年,王海帆途徑雲田鄉訪問天慶觀,詳細瞭解李正堂坎坷豪爽的英雄一生,立傳評價李正堂道:自從入世所見,像李正堂一樣的人,就像金在冶中,躍躍有聲,具有漢哀帝與王莽年間,慶陽馬嶺縣豪俠之士繡賓君剛勁謙退人格特點,可惜李正堂生前沒能被社會所用發揮光芒以成功業,故立傳生

之於今。

至此可知,隴西雲田天慶觀古典建築群落的文化遺存已超越了單純的道教傳承範疇,涵蓋到中國軍事、中華精神、社會正義、鄰里和睦、矛盾化解、民族團結、崇尚英雄,習文尚武、見義勇為、品質修養、人格錘鍊的多重社會價值,李正堂已是隴西人文歷史與社會文化中具有突出標杆價值的社會人物之一。

隴西雲田天慶觀建築群落遺存記
隴西雲田天慶觀建築群落遺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