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從南門口到勞動廣場,藏著最市井的老長沙

俗語講“冇事莫到南門口,人又多,路又窄,一天擠得到斷黑

”。在晚清、民國時期,這裡就人流洶湧、車水馬龍,是商賈雲集的地方。在這裡,曾經誕生過黃春和米粉店、週記結麻花、德園包子、雷同茂瓦貨店等諸多老字號。當年毛澤東在第一師範就讀時,為鍛鍊意志,特選在人聲嘈雜的南門口讀書,名曰“鬧中求靜”。

從南門口到勞動廣場,藏著最市井的老長沙

大公報

1925年10月7日的長沙《大公報》上,曾這樣描述南門口:

南門口新市場,行旅便利,黃黑包車,往來如織,還有鐵路鐵車,可以運土,具備新世紀之交通……市場以古董珠寶店為多,逼列馬路兩旁,十七世紀之衣裳,十五六世紀之鐵釘琉璃瓶等,羅列縱橫,燦然皆備;油炸豆腐鋪,煙霧沖天,香聞數里,為兜攬顧客之大王……說書場,常圍聚數百人,欲求一插針地亦良不易得;……又說早晨更為熱鬧,菜傭鹹多來此趕市,“插右”、“搬梢”之聲,晝夜不絕……以是遊人特多。

從南門口到勞動廣場,藏著最市井的老長沙

南門口以前一直是小商小販集聚的地方。改革開放初,這裡就培育了長沙的第一批個體戶。記得在步行街完工以後,南門口西北角口子上,現在的地鐵出口處,還有兩棟二層樓的老房子堅持了好幾年。

其中一棟在八十年代是家檳榔鋪,賣的是現開的溼殼子,那時期還沒出現現在這種包裝好的幹檳榔。顧客自己選好溼殼子後現場切開,再加上桂子油。他家的桂枝油味道夠勁又不打口,尤其冬天,嚼一口加上桂子油的溼殼子,一身發熱就不冷了。

西北角長郡中學門前的空坪是長沙最早的夜宵攤集中地,在1993年南門口紅火的夜宵市場曾引起全國媒體的初步注意。就更莫提長郡中學後面熱鬧的文廟坪了。

從南門口到勞動廣場,藏著最市井的老長沙

西北角的地標曾是湘群日雜店和旁邊的南方照相館。這兩處建築都是民國時有名的雷同茂瓦貨店的地皮。

雷同茂在1933年舊址重建,建起三層高大樓房,屋頂全部蓋上青筒釉瓦,成為南門口西北角最高的標誌性建築,圍觀的人群絡繹不絕,大家抬頭看著這家高大寬敞的門店,指著“雷同茂”屋頂說,這麼寬敞的屋頂簡直可以“跑得馬”。此時,以賣瓦缽子瓦缸等日用雜貨出身的雷同茂瓦貨店,在同行業中早已執全省瓦貨業的牛耳,也成為瓦貨業的首戶和首富。

南門口東北角當年有大慶飯店、南門口百貨大樓、人民醬園(德茂隆醬園)等七十年代的建築,很是威武。

從南門口到勞動廣場,藏著最市井的老長沙

晏家塘街

東北角大慶飯店的後面就是晏家塘塑料市場一條街。

東南角上曾有八、九十年代長沙生意最好的鞋鋪“金山閣”,也是棟兩角的老房子,一樓門面並不大,店家在一樓半空中加了層木板隔個夾層當倉庫,生意火爆得不行。

我談戀愛的時候,女朋友就最愛到這家店買鞋,這家店的老闆估計神通廣大,上海產的新款“花牌”女鞋,長沙的大百貨商店都買不到,他這裡卻有,我的第一雙高檔皮鞋也是在這裡買的上海“牛頭牌”皮鞋。

從南門口到勞動廣場,藏著最市井的老長沙

馮家灣的老房子

東南角背面的老街小巷也很多,有吳家坪、里仁坡、馬廠巷、沙家巷、馮家灣等。

西南角上有個南門口郵政局,背後是個大型農貿市場,為當時長沙最熱鬧的農貿市場之一。

從南門口沿新興路(1981年併入黃興南路)往南走,馬路並不寬,全是青石板鋪就的麻石路。當騎著單車載著女朋友騎行時,偶過凹凸不平處,背後的女朋友必會把前面的人抱得更緊。

從南門口到勞動廣場,藏著最市井的老長沙

此處即為南門口南的黃興南路

年輕滿哥只希望車輪下的黃興路永遠沒有盡頭。兩邊的樹木長得極好,全是高大的法國梧桐,尤其是夜晚,騎行在綠樹如蔭的黃興路上,兩旁高大的梧桐樹枝葉競相伸展開來,彷彿要遮擋住天空中那些偷窺戀人的小星星。

馬路的西邊有一家名為文化電影院,也是當時長沙最好的電影院之一。在九十年代初文化電影院曾開長沙之先河,率先將二樓改成情侶卡座。文化電影院旁邊還有老字號的雙燕餛飩店。長沙第一家四娭毑餐館也是開在這裡(今天還在)。

從南門口到勞動廣場,藏著最市井的老長沙

文化電影院左手邊的巷子名為碧湘街,碧湘街,起源於五代時楚王馬殷之子馬希範修建的碧湘宮(今已不存)。到元代,碧湘宮廢棄後附近的居民增多,遂被稱為“碧湘街”。

宋時碧湘宮遺址尚存。當時詩人陶弼有《詠碧湘宮》一詩云:“城中煙樹綠漫漫,幾方樓臺樹影間。天闊鳥行疑沒草,地卑江勢欲成山。”從此詩可以想見長沙城南樹木之盛及碧湘宮園林之美。

清咸豐年間,太平軍據碧湘街攻長沙城。守城清兵架炮於城頭將街面屋宇悉數轟倒。太平軍撤退後,街坊漸漸修復,碧湘街冒出多家釀酒作坊。《湖南方物志》雲:“近日商賈以碧湘門外江水造酒,不減吳中佳釀。”可見那時的湘江水尚無汙染。

從南門口到勞動廣場,藏著最市井的老長沙

碧湘街農貿市場 圖源網絡

到近代,碧湘街一帶成為手工業發達之區後灰煤蔽目,再也無復樹影樓臺的舊觀了。

碧湘街這裡除了南門口菜市場外,還有碧湘街小學,也是一所老牌的小學。巷子裡面還有工藝精湛的修鞋、修傘、換鑰匙的老匠人,攤子在這裡也擺了許多年,極大地便利了周邊居民的生活。

從南門口到勞動廣場,藏著最市井的老長沙

文化電影院右手邊是一條不知名的斷頭小巷,只有十多米長,巷口有家臭豆腐店,當時沒有名字,我當年的女朋友晚上要上夜校,下課後我去接她,必然要到這裡吃幾片臭乾子再回家,味道比火宮殿的好得多。這個小攤今天還在,名氣極大,名為“五娭毑”臭豆腐。

再往南走,右手邊的巷子就是沙河街。沙河街原有陶公祠,系祭祀晉代長沙郡公陶侃。

相傳陶侃之母曾“截髮留賓”:陶侃年輕之時,有天下大雪,他的一位朋友來其家中做客。陶侃因家境貧寒,擔心沒什麼招待而怠慢了朋友,心中十分焦慮。陶母看在眼裡,邊安慰陶侃說:“你只管留客吧,我會設法招待好的。”說完,陶母把她頭上的長髮剪了下來,變賣成酒菜,招待陶侃的朋友。後人為紀念陶侃母子,稱此街為禮賢街

從南門口到勞動廣場,藏著最市井的老長沙

1947年版《長沙市區圖》分此街西段為沙河街,東段為禮賢街。1971年合稱沙河街。有名的向群鍋餃店也在這條路上,就在沙河街口北邊。

沙河街裡面最有名當屬德茂隆的作坊了。建立於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的德茂隆醬園,園址設在南門口繁華碼頭(沙河街裡面是其總店作坊),初由晚清富商魏鶴林創辦,取名“魏德茂”。

魏鶴林系長沙東鄉大賢鎮人,有祖遺田產4000餘石,開設有“德格鹽號”和‘德裕茶莊”,生意之餘著《鹽法小志》6卷、《茶法小志》4卷,開長沙商人著書之先河。魏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曾捐銀1000兩辦慈善公所。“魏德隆”後幾易其主,至1887年由張子林獨資經營,改牌為“德茂隆”。

從南門口到勞動廣場,藏著最市井的老長沙

攝影@長沙章丁

民國時期,德茂隆得到在賀耀祖部下任軍需處長的宗族張炳生的資助,實力雄厚,曾先後開設48個支店。1921年張子林病死,德茂隆由原支店經理謝菊生集銀元2萬接頂,主營醬園,兼營酒、香乾、麻油、豆鼓等6個作坊。謝系學徒出身,經驗豐富,1945年以後,他精心策劃,以特產優質“德”字香乾為競爭手段,擠垮本街的德馨長醬園。

德茂隆的香乾製作,從選料、浸泡、淘洗、磨豆、擺漿、煮漿、凝固、成片、造色、甕色直到配滷等各道工序,層層把關,一絲不苟。“恆泰南”、“協昌裕”曾試圖與其抗衡,均難以匹敵。從此,“德茂隆”獨佔鰲頭,信譽日增,年盈利萬餘。百年老字號家喻戶曉。直至八十年代,德茂隆老字號門前總是長龍排起,可以說是長沙清晨的一道景。

從南門口到勞動廣場,藏著最市井的老長沙

“德茂隆”一直營業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後因醬業衰敗,店面先後轉讓給南門口百貨大樓和五一文化用品商場。這些年長沙已恢復“德茂隆”,但發展之路任重道遠。

這一帶的背面也有好多老街舊巷,如馬益順巷、敦仁裡、祝威崗巷、居仁裡、麻園塘巷等。最有名是馬益順巷,是長沙的六大公館群落之一。殘留了好多民國時期的老建築,有幾處現在還保存修繕得不錯。

再來說說馬路的東邊,東邊在民國時期還是一片山崗,名為燕子嶺。燕子嶺又名燕子窩,傳說是燕子棲息的地方。旁邊是一口塘,名為天鵝塘,在建國後修建新興路時挖掉半邊燕子嶺填平了天鵝塘。這後面的老街舊巷除了上文提到的南門口東南角的吳家坪、里仁坡、馬廠巷、沙家巷、馮家灣外,還有燕子嶺正街、裕敏裡、粟茂巷等。

從南門口到勞動廣場,藏著最市井的老長沙

圖為勞動路,路口右拐就是天鵝塘

這裡還有一所百年名校,就是幼幼小學。這所學校歷史悠久,取名沿於古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前身為長沙私立幼幼學校,創辦於清末宣統二年,1914年成立學校董事會,其辦學規模、設施之全堪稱當時星城之首。民國時期我爺爺曾在此校當任國文老師。1956年改為公立,以街道名命名為“裕敏裡小學”,1996年創辦幼幼寄宿學校,2000年11月30日恢復“長沙市幼幼學校”校名。

走到這裡就到了勞動廣場了,這個地方起初是五十年代修的新興路(黃興路)與勞動路的交叉處,是個L形路口。當時並沒有名字,勞動廣場指的是往東不遠的今賀龍體育場。老勞動廣場改名為賀龍體育場後,這裡才繼承了勞動廣場這一名號。九十年代後期,勞動路向西延伸到湘江河邊,這裡才變成了今天丁字路口的模樣。

從南門口到勞動廣場,藏著最市井的老長沙

八十年代,這裡是長沙城通往南郊新開鋪的唯一一班公交車4路車的起點站,圍繞這個當時的公交大站,周圍漸漸形成了一些商鋪,才熱鬧了起來。

九十年代初期這裡有家有名的飯店,當時叫做“良友”,生意極好。在這邊開了二十多年,現在叫做友友飯店。不過隨著勞動廣場準備進一步升級改造,這家老飯店也面臨著拆除。

勞動廣場這塊的背面,即勞動路、書院路、黃興路圍成的三角形區域,最有名的當屬妙高峰和第一師範。第一師範正門在書院路上,不屬勞動廣場區域,這裡不講,只講講離勞動廣場較近的青山祠。

從南門口到勞動廣場,藏著最市井的老長沙

青山祠,位於長沙城南妙高峰的北麓,是為祭祀宋福王趙汝愚而立的。趙汝愚(1140-1196),宋宗室。寧宗時為右丞相,愛國憂民,力主抗金,死後被追封為福王。如今,青山祠早已毀去,只留下了青山祠這個地名。

這裡還有戲劇一條街,是長沙有名的“戲窩子”,更是中國映山紅戲劇節的發祥地。在青山祠不長的兩三條巷子裡,集聚了長沙市湘劇院、長沙市花鼓戲劇院、天心區文化館等多家文化單位,被稱作“戲劇一條街”。

從南門口到勞動廣場,藏著最市井的老長沙

青山祠由義巷

當年,毛澤東從一師畢業後,留在了一師附小教書,就是住在青山祠裡,當時青山祠是一師附小的教工宿舍。1920年,他就是在這裡與楊開慧結婚的,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甜蜜時光。

這裡有有兩條小巷,北面的一條叫“小螞蟻巷”,南面的一條叫“大螞蟻巷”(今名由義巷)。經考證,“螞蟻”實為“馬援”的諧音。

從南門口到勞動廣場,藏著最市井的老長沙

馬援(公元前24-49),東漢中興名將,字文淵,佐東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政權。據明嘉靖《長沙府志》載,光武帝建武十七年(41)馬援被封為伏波將軍,率軍討交趾徵側、徵貳,往返經長沙,一度駐節長沙南門,後人稱其地為馬援巷。曾立銅柱以表功,並立廟以祀。

此地原建有伏波廟,門懸清道光舉人汪炳璈題聯,聯雲:到岸猛回頭,聽舞陽第一灘聲,浪與篙爭,將仗神威資利濟;順流須努力,看黔國萬重山水,風隨舵轉,全憑忠信涉江湖。不知何時馬援巷訛為螞蟻巷,螞蟻巷又改名為由義巷。

從南門口到勞動廣場,藏著最市井的老長沙

唐大曆年間杜甫寓長沙,清明出遊時歷數長沙名人過往,把馬援與西晉徵南將軍葛強相提並論,詩云:馬援徵行在眼前,葛強親近同心事。金鐙下山紅日晚,牙牆捩舵青樓遠。

青山祠和伏波廟兩處古蹟早已毀去,只有福王墓僥倖逃過劫難,如今還有跡可尋。福王墓坐南朝北。南邊緊靠著妙高峰,高約四米的石基,使墓地成為依山的臺地。周圍還有兩米高的石牆,臺地中部就是圓形墓冢。墓前原立兩華表,現僅存東側1根,且已斷頂,後來清末得以續修,1993年也曾修繕了一次。

從南門口到勞動廣場,藏著最市井的老長沙

民國詩人鄧振聲《登妙高峰.吊趙忠定墓》詩云:隨意峰巒亦性靈,笑渠多事蜀山丁。苔痕過雨爭新綠,草色經求失舊青。落帽有風尤昨日,憑欄無地但空亭。登臨頓觸他鄉感,不為思親也涕零。

不過據清末長沙陳運榕先生考證,"汝愚墓在餘干縣",此處的墓地可能只是衣冠冢。據墓旁居住的老人家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此處挖地道,幾條地道同時掏空墓室也未見棺木,間接證明此說。

在七十年代末,我小時候來這邊玩時還看到過這座墓,當地人告訴我這是“八方王爺墓”,細伢子也不知是什麼意思。只覺得這裡好玩。當時這裡只有些低矮、簡陋、貧民窟似的小平房、小棚子。墓地的地勢較高,臺前遺有幾十級石級。

從南門口到勞動廣場,藏著最市井的老長沙

青山祠福王墓後亭子

還有一眼永不枯竭的泉水從附近的小坡上汩汩流出,居民就用一根打通關節的竹竿,插到泉眼上,在不遠處建了個池子,清澈的泉水,就順著竹竿流出來,好像沒關水龍頭的水管。池子旁邊有一個小小的缺口,水流滿時,就從缺口裡流出來,順著窄窄淺淺的壟溝,流進附近居民開墾的菜地裡。附近居民經常上三、四十級臺階,去那裡挑水。

當然,如今這裡已修繕一新,也重建了墓碑和石刻,並以花崗石砌成墓圍,上面刻著“忠定趙福王墓”幾個字。成為了一處旅遊景點。可惜的是,墓前那一眼汩汩流淌的泉水不見了。

在長沙還有城門的時代,長沙南門內城門早啟晚閉,南門城牆外面反倒比城內熱鬧些。清末長沙地理教員王達在《善化地理教程》中寫道,善化縣治人口十萬,貿易極發達,尤以南門外和小西門最興盛。證明南門口一直是長沙最熱鬧的地方之一。哪怕是建國以後這一帶迅猛發展,南門外也一直未失去其地位。

從南門口到勞動廣場,藏著最市井的老長沙

南門口一角

不過自黃興路步行街建成後,黃興路南段即步行街以南反而不如南門口以北的步行街熱鬧了,不免令人唏噓。但長沙政府已規劃好勞動廣場的建設,也許不久的將來,從南門口到勞動廣場又將恢復舊日的光華。

  • 文/枬子,長沙生活集獨家發佈。感謝作者的創作,為我們留下這些美好的生活記錄!歡迎大家踴躍投稿(關於長沙生活的各個方面題材稿件都行),我們一起記錄長沙生活!投稿請加微信號:ms96218,或發送到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