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瞭解一下!這4個集體為何被四川“三區三州”脫貧攻堅記大功

瞭解一下!這4個集體為何被四川“三區三州”脫貧攻堅記大功

記大功集體被表彰現場

四川新聞網成都10月23日訊(記者 李丹 攝影報道)日前,四川省人社廳舉行四川省“三區三州”事業單位脫貧攻堅專項獎勵記大功人員和集體座談會暨頒獎儀式,對經四川省人社廳和省扶貧開發局審定批准的7名個人和4個集體給予記大功獎勵並進行現場頒獎。據悉,此次獎勵是中組部、人社部去年12月印發《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獎勵規定》後,四川省首次對事業單位人員和集體進行獎勵,體現了新時代黨委政府對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高度重視和褒獎,具有標誌性的歷史意義。

四川省“三區三州”事業單位脫貧攻堅專項獎勵記大功集體名單共4個,為阿壩州茂縣科學技術和農業畜牧局科教站;甘孜州理塘縣農牧農村和科技局農村經營管理站;涼山州越西縣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站;樂山市金口河區扶貧移民服務中心。4個集體有哪些先進事蹟,為何能獲得記大功獎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阿壩州茂縣科學技術和農業畜牧局科教站先進事蹟

堅持規劃引領,夯實脫貧基礎。按照“五個一批”和“六個精準”要求,一是落實一戶一策,為貧困戶農業產業謀發展。為幫助貧困戶提高自身農業產業發展能力,科教站駐村農業技術人員通過進村入戶走訪調查,針對貧困戶發展產業需求,因地制宜幫助他們找準脫貧致富路子,累計走訪貧困戶100餘次,詳細瞭解了貧困戶致貧原因,並立足當地資源優勢和種養習慣,為每個貧困戶量身制定了“一戶一策”農業產業脫貧技術方案。

通過下派特聘人員,面向貧困村進行巡迴服務。目前茂縣的特聘農技人員結合果樹的冬季管理進行了巡迴指導服務,在冬季果樹修剪的關鍵時期,根據鄉鎮所報送的培訓需求,科教站積極派遣果樹種植修剪的臨聘農技人到村組巡迴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培訓120餘場次,培訓農民3000餘人次。並結合春耕備耕等開展貧困戶和科技示範戶指導300餘人次。

培育科技示範戶和農業經營主體。通過技術指導和培訓,在貧困村內大力幫助和進行科技示範戶和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在全縣,重點在64個精準扶貧村培育科技示範戶1420戶,輸送科技示範戶、經營主體科技帶頭人854餘人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在64個精準扶貧村貧困戶、科技示範戶、經營主體中推廣綠色防控技術,發放物化補助發放黃色誘蟲板80萬餘張,有力促進科技示範戶工作的開展。同時,按照特色產業發展需求,多層次,都形式在全縣培育了農業種養大戶680戶,農業龍頭企業6家,各類專業合作社289個,家庭農場28個。

組建專家服務隊,深入非貧困村開展技術巡迴幫扶。負責組建專家服務隊和片區技術服務隊。一是針對茂縣主導產業,從具有專業技術過硬的副高級以上職稱中選派了17人成立了茂縣果樹種植、蔬菜種植、畜牧獸醫3個專家服務隊在全縣開展技術指導培訓。二是對茂縣的5個片區21個鄉鎮,成立了片區服務隊和非貧困村幫扶服務對共計85人,在片區和非貧困村巡迴指導幫扶。三是對茂縣貧困戶超過20戶的非貧困村光明鎮和平村建立了專門的巡迴服務指導隊。四是從技優善講的鄉土人才,土專家、田秀才中特聘了10名農技人員到各貧困村開展巡迴技術指導幫扶工作。

改善農業技術信息化服務手段,全域全天候在線農牧服務。開展“農技寶”、“四川科技扶貧在線”平臺建設,組織農牧技術人員積極向有需求的農民群眾提供專家服務、技術供給、產業信息、供銷對接服務。農戶通過手機APP就可在線諮詢相關問題。該平臺通過“精準、及時、全程顧問式”的綜合信息服務,能增強科技扶貧服務能力,促進科技信息共享和技術成果轉化,助力群眾增收脫貧,使專家服務和幫扶到戶。農牧技術可在線指導,實現技術推廣全域全天候在線服務。

加速示範推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開展新品種試驗示範、科技示範戶建設。發揮基地的試驗示範、展示培訓功能,形成“專家組+試驗示範基地”模式 。構建“農業技術人員+科技示範戶+輻射帶動戶”的技術服務模式。通過實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補助項目的建設。

抓科技培訓不放鬆,助推產業扶貧工作開展,成效顯著。依託農業產業發展農民培訓項目,在全縣範圍內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強化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三類協同”培訓,並以科技示範戶和種養大戶為重點,廣泛開展生態特色農業、農產品營銷業等培訓,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科技示範戶和新型職業農民。

以科技促效益,推動產業扶貧。提高農民科學種田能力,促進農業增產增收。發揮“傳幫帶”作用,引領周邊縣農民共同致富。農民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在生產中,造就了技術過硬的本領,輻射帶動農民共同致富。

越西縣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站先進事蹟材料

越西縣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站(以下簡稱質安站)是越西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下屬的事業單位,現有工作人員4名,其中:2名任樂青地鄉深度貧困村地各村、爾普村村支部第一書記,主要負責對全縣脫貧攻堅住房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及其他重大建設項目質量安全進行監督和技術指導。2016年以來,質安站共監督脫貧攻堅住房建設14806戶,公共服務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26個,監督脫貧攻堅住房質量安全面積達120萬平方米。

把確保脫貧攻堅住房安全作為第一責任。2016年,面對全縣208個貧困村,佔全縣行政村的91.97%,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口39319人,面對全縣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這一縣情,擺在質安站面前的最大困境是:只有2名工作人員,如何履行易地扶貧搬遷、彝家新寨建設等脫貧攻堅住房建設質量安全監管,確保貧困群眾住上安全房、放心房,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住房安全有保障”的脫貧目標。

唯有明確責任,落實責任,牢記使命,強化擔當,迎難而上。質安站積極建言獻策,積極協調,牽頭抓總構建完善的脫貧攻堅住房建設質量安全監管責任體系。成立由局班子、各股室、省脫貧攻堅幫扶小組、省脫貧攻堅農房建設質量安全巡檢小組組成的全縣脫貧攻堅住房建設質量安全監督領導小組,統籌推進脫貧攻堅住房建設質量安全工作,辦公室設立在質安站,具體負責脫貧攻堅建設項目的監督工作。同時指導全縣38個鄉鎮黨委政府,全面成立由縣級幫扶部門、鄉鎮黨委政府、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村兩委會、貧困戶代表成立建房業主委員會,實現村村有建房業主委員會,確保脫貧攻堅住房質量安全監管責任到人、指導到位、監管到戶。

從源頭把好脫貧攻堅住房質量安全第一關。質安站把脫貧攻堅農房建設集中安置點全部納入質量管理體系進行監督檢查,克服人員少、任務重、時間緊等系列困難,堅持從選址安全,科學設計入手,到各脫貧攻堅工程住房建設第一現場收集材料,按照現行法律、法規、規範對集中安置點和分散建設的農房進行科學選址,科學規劃。

質安站堅持科學規劃理念,按照有利於城鎮化、有利於搬遷群眾生存發展的原則,因地制宜,科學選址,合理佈局,精準編制安置點規劃,確保做到每個安置點、每一戶農房建設都避開地震斷裂帶、地質災害隱患點、行洪區和洪澇災害易發區域(選址“三避讓”),確保安置點無地災隱患,保證易地搬遷戶生產生活安全。3年來,完成安全選址94處,完成152個脫貧村的集中安置點規劃編制。同時,為了讓脫貧攻堅住房建設戶型設計經濟適用,功能完善,滿足抗震設防要求,富有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推廣建築特色風貌引導和示範,質安站積極與設計公司充分溝通,提供脫貧攻堅住房建設施工圖設計的第一手材料,從設計上把好質量安全第一關。3年來,完成20個房屋戶型設計工作,為脫貧攻堅住房建設提供多樣化的房屋設計,滿足各類貧困戶的住房建設需求。

從加強技能培訓入手全面提升住房建設質量安全監管。把加強基層工作人員、建築工匠住房建設技能培訓作為住房建設監管的重要抓手,制定《越西縣農村住房建設質量安全技術導則》,開展全員培訓,全面培訓。質安站在日常監管過程中,通過現場培訓會、集中培訓會等多種措施,積極宣傳脫貧攻堅住房建設法律、法規、規範;經常深入易地扶貧搬遷和彝家新寨住房建設現場,和施工企業、建築工人、群眾打成一片,面對面宣傳講解住房建設質量安全知識,手把手對建築工人進行培訓,結合典型案例進行形式多樣、靈活多變的宣傳教育,切實增強各類人員的建設質量安全意識。3年來共舉辦住房建設質量安全監管培訓會18次,參與培訓的脫貧一線的工作人員、建築工匠達2100人次,發放《越西縣農村住房建設質量安全技術導則》5000份。

深入施工現場確保住房建設質量安全監管不留盲點死角。質安站積極組織和協調省住房質量安全技術幫扶專家,住房安全巡檢組工作人員,對全縣脫貧攻堅住房建設劃片分段,落實監管責任,加強巡查督查,確保住房建設質量安全監管全覆蓋。加強脫貧攻堅住房建設重點部位監管。

堅持問題導向全面開展住房質量安全回頭看大排查。始終堅持脫貧攻堅住房建設質量安全問題整改為導向,定期不定期開展脫貧攻堅住房建設質量安全回頭看大排查行動,整合省住建廳巡檢組專家力量,常態化對易地扶貧搬遷和彝家新寨建設點進行巡查,對發現的施工場所管理秩序混亂、按圖施工執行不到位、混凝土攪拌不達標等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措施,責令施工企業限期整改,確保住房建設質量安全。嚴格落實建設質量問題整改“回頭看”制度,確保企業及時整,問題得到解決,質量得到保障。3年來,累計巡查400餘次,發出質量安全整改通知書120餘份,責令脫貧攻堅住房建設各方責任主體嚴格按施工圖及現行規範要求進行限期整改。

加強重大項目建設質量安全監管。堅持一手抓脫貧攻堅住房建設質量安全監管,一手抓全縣重大項目建設,堅持每週到重大項目施工現場巡查,全面加強對縣城嶲州大橋、嶲州大道、汙水處理廠、35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基建項目、38個鄉鎮衛生院綜合樓、公安系統“綠色家園”、看守所等重大項目質量安全日常監管,建設確保城市建設、汙水處理、義務教育均、衛生系統等事關發展和民生的重大項目順利實施。

“小”單位有“大”作為:樂山市金口河區扶貧移民服務中心先進事蹟

金口河區作為全省45個深度貧困縣之一,貧困程度深、基礎條件差、脫貧難度大,通過幾年脫貧攻堅,全區交通水利、電力通訊、公共服務得到大幅改善,住房、教育、醫療得到全面保障,貧困發生率從12.3%降至0.6%,2018年成功通過省級考核評估,成為大小涼山首個脫貧摘帽的區縣。該區扶貧移民服務中心,立足職能職責,多措並舉向貧窮宣戰,在脫貧攻堅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改進服務方式,貼心服務群眾。該中心作為全區脫貧攻堅的“窗口”直接服務全區貧困群眾,負責群眾貧困資格審核、政策諮詢、來信來訪接待等工作。為更好服務群眾,該中心採取“值班+預約”方式,安排專人在週末和節假日值班負責接待群眾,設立預約服務電話,隨時接受群眾預約,為群眾提供優質、貼心服務。自中心成立以來,完成醫療救助資格審核36368人次、教育救助資格審核2906人次,扶貧小額信貸資格審核545人次,接受各類政策諮詢5000餘次,處理來信來訪67件次,受到廣大群眾的好評。

創新“飛地”模式,持續助農增收。該中心作為行業部門和貧困群眾溝通的橋樑,深知貧困群眾穩定增收是脫貧攻堅的最大難題。該中心與金穗農業開發投資有限公司通過分析貧困村資源稟賦和發展現狀,制定發展方案,並選取條件較好的大瓦山食用菌基地進行試點,共建大棚12個,當年帶動197名貧困戶人均增收2340元。在試點成功的基礎上,統籌整合各類資金1.2億元,通過金穗公司以優先股入股方式注資食用菌、老鷹茶、有機蔬菜、中藥材等9個產業基地和產業基地簽訂為期10年的投資入股保底分紅協議,公司向全區每一名貧困人口頒發股權證並每年發放紅利,輻射帶動全區貧困戶穩定增收。2017年以來,實現收益673萬元,帶動41個村4497名貧困人口人均增收3800元,實現異地生金、“飛地”增收。

探索綠色發展,實現生態脫貧。該中心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積極對接協調農業、旅遊、林業等部門,探索出脫貧攻堅與生態保護聯動機制,走出生態脫貧新路子。探索“有機農業+扶貧”路徑,以川牛膝、烏天麻、食用菌等扶貧產業基地為中心,輻射周邊建成綠色有機產業基地4.5萬畝,通過土地入股、計價務工等模式,帶動群眾持續增收。探索“全域旅遊+扶貧”路徑,圍繞大峽谷、大瓦山、鐵道兵博物館核心景區開發,建成五池、順河、勝利、林豐、象鼻等一批景點式村莊,發展“農家樂”“彝家樂”“民宿客棧”105家,通過景區帶動脫貧一批、鄉村旅遊脫貧一批、旅遊就業脫貧一批,帶動貧困戶165戶412人人均增收2000元。探索“林業經濟+扶貧”路徑,建立“林業經營主體+林業職業經理人+林業綜合服務+貧困戶”四位一體的“林業共營制”新型經營體系,變過去林農單家獨戶戰鬥為集團作戰,紅心獼猴桃、優質核桃等特色產品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帶動貧困戶165戶412人人均增收2000元。

統籌貧與非貧,實現均衡發展。金口河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貧困戶與非貧困戶的同步發展、同步奔康,將如何同步發展的課題交給扶貧移民服務中心。該中心通過調研分析,從住房改造、基礎設施提升、人居環境整治等形成專題報告,為區委區政府政策制定,提供第一手資料和建議。制定《金口河區2018年農村危舊房改造實施方案》《金口河區2018年農村危舊房拆除重建實施方案》,統籌整合資金4.5億元,建設集中安置點23個,實施易地扶貧搬遷581戶、彝家新寨建設1010戶、危舊房改造6834戶。制定了《金口河區2018年脫貧摘帽工作方案》,投入17.8億元,實施路、水、電、訊“四網”升級大會戰,實現路上山、水到家、電入戶、通信網絡全覆蓋。制定《樂山市金口河區城鄉環境提升工作方案》,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幸福美麗新村建設,9個村被評為“四川省環境優美示範村”,3個村入選“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區農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提高了群眾對脫貧攻堅的認可度、滿意度。

走出扶志新路,激發內生動力。開展感恩教育,用好用活“鴿鴿講堂、農民夜校、身邊好人榜”三大陣地,深入開展比過去看現在、比幸福看未來、比村風看村貌“三比三看”活動,常態化開展“感恩奮進.我的脫貧路”巡迴演講,推動村風民風不斷向好。開展法理教育,設立巡迴審判法庭,嚴懲不履行贍養義務、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等行為,達到審理一案、教育一片、影響一方的良好社會效果;成立全省首個“彝漢雙語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室”,斬斷“毒—病—貧”循環鏈。開展勵志教育,創新推行“幸福指數”積分管理,通過曬服務、比奉獻、贏積分,提升群眾自治能力,營造爭做先進、拒絕落後良好氛圍。

甘孜州理塘縣農牧農村和科技局農村經營管理站先進事蹟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該單位在產業扶貧進程中逐步摸索出了“找準一個主導產業、建好一個產業園區、培育一個市場服務主體、創新一個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建立一個使貧困群眾受益的利益聯結機制”的“五個一”(產業、園區、主體、模式、機制)產業扶貧路徑,逐步解決了“產業扶貧怎麼扶”的問題。

該單位結合貧困村自然氣候、交通地理和區位等資源條件,從老百姓最簡單、最直接、最熟悉的產業入手。確立“高原犛牛和綠色蔬菜”為主導產業,以國道227線為主體骨架,在木拉、濯桑、拉波等鄉鎮著力打造縱貫南北的農業種植產業帶,在木拉片區建立了青稞生產基地2萬畝,在濯桑片區建立了馬鈴薯基地0.8萬畝,在拉波片區建立了春油菜1萬畝,在甲窪鎮建立了綠色蔬菜基地0.8萬畝。

以國道318線為主線,著力打造連接東西的現代草原畜牧業發展示範帶。在藏壩、禾尼等鄉村建立現代集體牧場13個、養殖小區5個和優良牧草種植基地3萬畝。在大河邊探索建立了牧旅融合發展的零曲吉祥牧場,在奔戈和曲登鄉分別建立了勒通綿羊選育保種和犛牛遺傳資源保護基地。依託培育主導特色優勢產業來引領產業脫貧攻堅。緊緊抓住國家和省、州建立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區的政策機遇,全面統籌生態、業態、形態,從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入手,在G227沿線建立了濯桑現代農業產業融合園區,園區覆蓋甲窪、濯桑、藏壩3個鄉鎮24個村,規劃總面積15.3平方公里。

引進三家龍頭企業入駐園區,初步形成“大園區、多業態”的發展態勢。圍繞“瑪吉阿米花園農莊”打造田園綜合體目標,加快農牧業與旅遊、文化、科技、教育、生態有機結合,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休閒農業、創意農業新業態。目前,該單位在甲窪瑪吉阿米花園農莊建成500畝觀光農業種植區、採摘園、觀光湖和配套騎遊道。圍繞“一城兩路”(縣城+國道318線、227線),堅持農旅結合、牧旅結合。

將產業基地與觀光體驗緊密集合,發展了以霍曲牧場、漢戈花海、星空帳篷城、黑帳篷的思念、所波大叔騎遊之家為代表的牧場旅店、草原牧家樂等服務產品,著力打造最美G318景觀大道旅遊核心區域。初步實現了一二三產業深入融合,延長了產業鏈,拓展了貧困農牧民就業增收渠道。在產業扶貧過程中,該單位結合本地實際,積極探索創新了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建立“創業、創新”雙創產業基地,構建“五位一體”高原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依託康藏陽光農牧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建立濯桑“雙創”中心(產業基地),組建集創新創業、科研培訓、冷鏈加工、運輸服務於一體的專業化農業服務平臺,輻射帶動2萬畝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園區建設。

以“服務平臺+服務主體+經營主體”模式,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帶動種植大戶和農戶脫貧致富。創建農業產業扶貧“飛地”園區,探索產業扶貧新模式。引入瑪吉阿米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在甲窪鎮建立產業扶貧“飛地”園區。園區內設施蔬菜大棚由瑪吉阿米公司按標準化、規範化和實用化進行規劃設計和建設。貧困村使用產業扶貧資金購置“飛地”園區設施大棚,產權歸村集體所有。瑪吉阿米公司與貧困村簽訂設施大棚返租合同和長期用工協議,貧困農牧戶通過輪流在基地務工,既學到了規範種植技術,又增加了務工收入。

建立一個使貧困群眾受益的利益聯結機制。健全土地(草地)流轉保障機制,完善利益鏈接機制。整合資源,成立理塘縣康南農牧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農業投資公司從農戶手中統一流轉耕地(草地),再由公司轉租給龍頭企業,以保證農戶有穩定的耕地流轉收益和企業的用地保障。避免了企業從農戶手中流轉耕地因利益之爭而產生的矛盾,從制度設計上規避了社會不穩定因素的存在。抓住股權量化,完善利益鏈接機制。2017年該單位對霍曲吉祥牧場、藏青扎喇犛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實行了股權量化試點,對所涉村集體經營性資產和非經營性資產進行清產核資,將非經營性資產移交集體牧場和專業合作社使用、管理和維護。

經營性資產設集體股、個人股、貧困優先股,全部量化到戶、到人,並頒發村集體經濟股權證和合作社股權證。通過產權量化,確股到人,按股分紅的方式,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牧民變股民”。目前,該單位已全面完成所有鄉鎮的清產核資工作。該單位主動對接幫扶省市消費需求,生產適銷對路的農產品,帶動貧困農戶增收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