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陽交穴:舒筋活絡、理氣降濁

陽交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陽膽經。陽維脈之郄穴。別名:別陽穴,足髎穴。陽交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後緣。對其針灸能治胸脅脹滿,下肢痿痺。

【腧穴釋義】

陽交。陽,陽氣也。交,交會也。該穴名意指膽經吸熱上行的天部陽氣在此交會。本穴物質為外丘穴傳來的溼熱風氣,至本穴後,此氣吸熱脹散上至於天之天部而成為陽氣,與膀胱經飛揚穴揚散於天之天部的陽氣相交會,故名。

別陽。別,離別之意。陽,陽氣。別陽名意指膽經吸熱脹散的陽熱之氣由此別走陽維脈。本穴物質為外丘穴傳來的溼熱風氣,至本穴後吸熱脹散而化為純陽之氣,脹散的純陽之氣別走陽維脈所在的天部層次,故名別陽。

足髎。足,指穴所在的部位為足部。髎,孔隙之意。足髎名意指本穴的純陽之氣為弱小之狀。本穴物質為外丘穴傳來的溼熱風氣,經吸熱後才能上升至本穴純陽之氣所在的天部層次,但因其富含水溼(外丘穴因其含有較多水溼而不能直行於上,只能橫行),只有少部分水溼化為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本穴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如同孔隙中化出一般,故名足髎。

陽維脈郄穴。郄,孔隙也。本穴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弱小,外傳陽維脈如從孔隙中傳出一般,故為陽維脈郄穴。

【取穴位置】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陽交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外側,在外踝尖上7寸,腓骨後緣取穴。


陽交穴:舒筋活絡、理氣降濁



【穴位解剖】

在腓骨長肌附著部;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

陽交穴下皮膚、皮下組織、小腿深筋膜、腓骨長肌(腱)、腓骨短肌、小腿三頭肌、踇長屈肌。皮膚由腓腸外側皮神經分佈。腓骨長、短肌由腓淺神經支配。小腿三頭肌、踇長屈肌由脛神經支配。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小腿三頭肌→腓骨長肌→後肌間隔→踇長屈肌。

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和腓動、靜脈分支。

【功能主治】

功能:面腫、癲疾、驚狂、胸脅脹滿疼痛、胸脅脹滿、膝股痛、下肢痿痺、坐骨神經痛等。

【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陰陵泉、懸鐘,有祛風溫,利關節的作用,主治膝脛痛;

配太沖,有疏肝理氣的作用,主治胸脅痛;

配四神聰、大陵、內關,有寧神定志的作用,主治癲狂。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臨床運用】

胸脅脹滿,下肢痿痺。現多用於腓淺神經疼痛或麻痺,坐骨神經痛,胸膜炎,肝炎,精神病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