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元素週期表中副族元素是怎麼來的?我給你個回答

眾所周知,元素週期表有零族元素、主族元素、副族元素。

元素週期表中副族元素是怎麼來的?我給你個回答

圖1 元素週期表

零族元素包括氦(He)、氖(Ne)、氬(Ar)、氪(Kr)、氙(Xe)和氡(Rn)、氣奧(Og)7種元素,其原子最外層結構是s2p6,具有8個電子的穩定結構(氦只有2個電子),化學性質極不活潑。它們的單質都是以單原子形式存在的氣體,無色、無嗅、無味,微溶於水,熔點和沸點都很低。

主族元素符號A,共有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七列43種元素。主族元素在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上有相似性和遞變性,電子排布有規律,最外層電子的s、p軌道上的電子從1到7依次增加。主族序數=最外層電子數=最高正價=。隨著原子序數的增加,同週期元素的金屬性逐漸減弱,非金屬性逐漸增強;單質的氧化性逐漸增強,還原性逐漸減弱。同主族元素的金屬性逐漸增強,非金屬性逐漸減弱;單質的氧化性逐漸減弱,還原性逐漸增強。同主族金屬元素熔沸點越來越低;非金屬元素熔沸點越來越高。

副族元素符號B,共有ⅢB﹑ⅣB﹑ⅤB﹑ⅥB﹑ⅦB﹑ⅠB﹑ⅡB、Ⅷ十列40種元素。其中,第八族元素符號Ⅷ,共有三列12種元素。副族元素單質熔點高、沸點高、硬度高、密度大,並有良好的延展性和高導電、導熱性。

副族元素在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上雖然也有相似性和遞變性,但是電子排布規律性不強,並且多種平行元素遵循一個規律。最外層電子不是依次排在p軌道上,而是排在次外層的d軌道上叫d區元素,最外層的s軌道上一般有1或2個電子,好像要與前面的主族元素保持一致似的。更有鑭系15種元素和錒系15種元素元素,最外層電子不是依次排在P軌道上,而是排在次外層的f軌道上叫f區元素,最外層的s軌道上一般有1或2個電子。由於15種f區元素分別只佔一個元素的位置,實際上副族有68種元素。

零族元素、主族元素、副族元素就這樣劃分出來了。

問題是:為什麼大自然有這麼多副族元素?為什麼元素週期表增加了個d區副族元素仍然不夠用?為什麼f區副族元素要擠在一個格子裡?相信匠心獨具的門捷列夫也始料未及吧。

還好,我找到了原因,原來是原子旋臂發叉。諾貝爾獎金獲得者邁耶夫人和詹森稱之為能級分裂。

元素週期表中副族元素是怎麼來的?我給你個回答

圖2 旋臂發叉示意圖

我用旋臂發叉理論解釋一下副族元素的由來:

第一大層(元素週期表第一週期):2個小層,2條旋臂,有s層1種主族元素、1種零族元素。

第二大層(元素週期表第二週期):4個小層,共7種主族元素、1種零族元素。注意:旋臂第一次發叉,成為4條旋臂,增加了p層6種主族元素。

第三大層(元素週期表第三週期):2個小層,依舊是4條旋臂,有8種主族元素。

如果照此排下去,元素週期表就非常優美好用。科學家們也就大功告成了。

可惜,大自然給科學家們出了個小難題,逼迫科學家們增加了週期長度。

第三大層(元素週期表第四周期):6個小層,旋臂第二次發叉,成為8條旋臂,增加d層10種副族元素排布在新的旋臂上。氪的電子排布為2+8+18+8=36。

第四大層(元素週期表第五週期):原子3個小層,8條旋臂,有10種d區副族元素。氙的電子排布為2+8+18+18+8=54。

由此,好像問題解決了。元素週期表規整了。且慢!又有一批副族元素被發現,不好安排。

於是,第四大層(元素週期表第六週期):旋臂第三次發叉,成為16條旋臂,5個小層增加了14種鑭系副族元素。氡的電子排布為2+8+18+32+18+8=86。

第四大層(元素週期表第七週期):16條旋臂,6個小層增加了14種鑭系副族元素。Og(294)的電子排布為2+8+18+32+32+18+8=118。

第四大層還有2個小層等待科學家們發現或創造新元素。

原來,旋臂第一次發叉增加了p層6種主族元素;旋臂第二次發叉新增了d層10種副族元素;旋臂第三次發叉又增加了f層14種副族元素。旋臂發叉,意味著旋臂上空位置多了,電子要先去佔據。

朋友,你明白了吧!歡迎賜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