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 尼采:當敗類找不到任何慰藉的時候,虛無主義則成為了他們的標誌

當敗類找不到任何慰藉的時候,虛無主義則成為了他們的標誌

。因為,他們去破壞的目的就是擔心自己的毀滅。他們由於被道德取代,因此就沒有理由“順應”——他們站在一種相反的原則的土地上,希望為自己爭取某些權利,因為他們迫使強者成為自己劊子手。既然一切生命都喪失了自己的“意義”,那麼歐洲式的佛教也隨之產生了。

尼采:當敗類找不到任何慰藉的時候,虛無主義則成為了他們的標誌

“困苦”絕不會漸漸擴大,正相反!“上帝、道德、順從”卻成了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並且深深地紮根在貧困階梯之上。當相對有利的關係出現時,積極的虛無主義也會凸顯出來,以相當高的精神文化為前提,認為道德會被克服;同時,這種文化又會帶來一種相對舒適的生活。因為哲學見解一直處在爭吵的狀態下,甚至有時還達到了哲學無可救藥的懷疑程度,所以精神上出現了某種懈怠,但同樣,這並不表示就是虛無主義者低微的等級。

尼采:當敗類找不到任何慰藉的時候,虛無主義則成為了他們的標誌

那麼,“敗類”到底是什麼呢?這裡主要指的是生理上的,而不是政治上的。在歐洲,最不健康的一類人依舊是這種虛無主義的土壤。他們將永恆輪迴的信仰看作是人類的災禍,因為在這種思想的感染下,人們會變得為所欲為;人們沒有消極的清除,而是按此清除了所有無意義、無目的性的東西,儘管它只是認為一切都是在永恆存在後才出現了痙攣和盲目的憤懣——這一點也是虛無主義和破壞慾的危機所在。

尼采:當敗類找不到任何慰藉的時候,虛無主義則成為了他們的標誌

說到這種危機,它的價值就在於,它要清除,要把那些相似的因素全部聚集在一起,然後使之相互廝殺。它會把共同的任務分配給那些思維方式相反的人——在這種人裡找出幾個軟弱的、信心不足的人,然後以健康為出發點開創力的等級制。這是因為,發號施令者就是發號施令者,服從者就是服從者。當然,所有現存的社會制度都不屬於這個行列。

尼采:當敗類找不到任何慰藉的時候,虛無主義則成為了他們的標誌

那麼在這種新的秩序中,誰是強者呢?回答是最平庸的人。因為,這種人不需要什麼極端的信條。他們不單承認,並且喜歡那種偶然性和無意義性。這種平庸的人大多是在將人的價值大打折扣的情況下去想象人的,因此他們變得渺小、軟弱。當然這種人是最健康的,所以經得起那些災禍的折騰,甚至是不畏懼災禍。這種人的特徵是:對自己的力充滿了信心,而且能夠自覺地代替別人所取得的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