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今年票房不如去年怎麼辦?


今年票房不如去年怎麼辦? | 猛侃專欄


文 | 鵬翔、師燁東

一季度結束,國內總體票房186億,再次超越北美成為全球第一,對比國際市場來看,算是一個不錯的成績。

不過和國內去年的一季度相比,票房減少了16億,同比下滑了8%;觀影人次從去年的5.6億人次下滑到了今年一季度的4.8億人次,同比下滑幅度達到了14.5%——這其實引來了不少擔憂,尤其包含春節檔的一季度是全年最重要的檔期,如果今年一季度的人次和票房雙降,那麼今年全年的票房還會繼續增長嗎?

觀影人次的減少是從去年開始的。2018年票房增幅雖然有9%,但是人次的增幅已經只有5.5%了,電影市場也從票房增長跟不上銀幕增長,變為了人次跟不上票房,票房跟不上銀幕。考慮到去年的意見裡曾經提到到2020年要8萬張銀幕,因此未來人次、票房和銀幕數量之間的差異還可能被進一步放大。


今年票房不如去年怎麼辦? | 猛侃專欄


《關於加快電影院建設 促進電影市場繁榮發展的意見》中的發展目標

所以,從逐漸差異的數據差來看,現在中國電影市場的核心矛盾,是基礎設施已經擴張了,但是好的內容供給沒跟上,增量的消費者也沒有培育出來,因此影院/銀幕數量、票房和觀影人次逐漸出現了倒掛。

千萬不要指望“口紅效應”能帶來電影票房上的增幅,這對於中國電影產業來說一定是一個偽命題——且不說去年的觀影人次其實是下降的,無論是上世紀30年代美國的經濟危機時期,還是2008年的次貸危機,互聯網娛樂都沒有發展起來,因此在美國整體經濟下滑的時候,電影都會是一項性價比比較高的選擇。

在2019年的中國呢?只要有網絡,你可以玩免費的“吃雞”、《王者榮耀》,可以花十幾元買一個月的視頻網站VIP然後在上面挑高分電影慢慢觀賞,或者是拿著手機刷一下午抖音,他們任何一項都會比看電影更具性價比,更能打發時間,也風險更低,因為你不知道自己花50~100元去影院看的影片是否會讓自己怒氣衝衝。


今年票房不如去年怎麼辦? | 猛侃專欄


2018-2019年票價對比

觀影人次降低一是增量人群流失,二是因為存量人群頻次降低,看起來去年開始票價的提升是主因,但是本質上講,最核心的問題是優質內容供給不夠,雖然這二者之間並不能完全隔離開來。

無論是三四五線的增量人群,還是高觀影頻次的影迷,票價提升後,大家都會在影院更加在意性價比這個問題。電影市場飛奔這幾年,觀眾總體看得電影多了,審美迅速提升,流量明星和爛片難糊弄人了。在此背景下,票補大量消失,以前9塊錢看一部電影,即便是爛片,很多觀眾也會覺得,“還行,還湊合”;但是90塊錢甚至在四線城市30塊錢看一部電影,沒有打動人心的故事與良好的視聽享受,在本身審美提升的基礎下,大家的評價標準還會嚴苛更多。

而且我們能感受到的票價變化很有可能是比平均統計數字要高的,尤其在一二線城市。2016年到2018年,拓普電影智庫上的平均票價,每年只漲了一元錢。但是我們能感知到的票價上漲幅度可能是超過20元的:

首先三四線城市新開影院的低票價可能拉低了平均統計數據;其次統計票價數據的時候,賬面票價是包含了票補的,但是這20元票補挪走,消費者實際感知到的變化就會遠超統計數據。事實上,2018年開始,我身邊的影院,即便是2D電影票價基本都超過了50元,作為一個17年大概一週會進兩次影院的從業者,我的觀影頻次從去年的一週一次下降到了今年兩週一次左右。

人次下滑看起來是一個無解的難題,至少在今年是。存量人群需要優質作品才會提升觀影頻次,但是今年是優質國產片的小年,儘管進口片的引進進一步放寬,但是同樣面臨著觀眾“吃膩”的風險;而增量人群對內容寬容,但卻對價格敏感,貓眼如今也上市,貓淘都會追求收益,不會再有大規模票補,片方做票補的收益如今也很低,因此大規模的低價票也很難再看到了(點此閱讀:暑期檔後市場慘淡,票補消失後電影院去哪裡找觀眾?)。

比解決觀影人次更值得擔憂的,是影院的生意。

今年一季度雖然票房和人次下滑,但是影院的總場次是同比增加超過20%的,場均人次也下滑到了近幾年的一個最低點,目前不足15人,平均單廳收益也降到了近年來的低點。去年票房超過500萬的影院只有4100家,甚至有超過2000家影院票房不足100萬——如果開始嚴查偷漏票房,今年一定會有一批小影院倒下。


今年票房不如去年怎麼辦? | 猛侃專欄


不過從去年到現在,除了背後有地產的新銳影投,現在也沒有太多人說擴張了,大家都在想著怎麼提升品質,怎麼活下去賺錢。今年什麼樣的影院會活得好?有商業地產的,會好過很多,因為成本低;培育出來自己固定受眾的,可能會逆勢前行。

過去兩年我們一直對一些致力於培育觀眾口味的影城保持著關注,在長達幾年的時間裡,這些影院通過舉辦小型影展、做觀影活動、排映特色影片等吸引著城市中影城周邊的核心人群,不斷培育自己的文藝片受眾。在整體市場下行時,他們可能有著更低的降幅,甚至在周邊影院出現大幅下滑時,他們還能保持票房的增長。

同理,未來能把服務的差異化做好,有一批屬於自己影院的固定用戶,那麼也會是影院“過冬”的重要辦法,在過去幾年下游的飛速擴張之中,很多影院都忽視了服務的重要性。未來的下游市場一定是分化的,影院就像股票,大盤普漲時,所有影院都跟著吃肉;行情不好時,就看各自本事了。


銀幕數這兩年可能還會以一個一年一萬張的速度來擴容,從人口基數和人均銀幕比例來看,我們可能是需要這個數字的;不過在現階段內容供給沒跟上的情況下,或許可以考慮把更多的重心放在扶持真正優質的內容和培育觀眾上。

在今年的年度盤點稿件裡,我們就寫到,從一個產業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不用太過於糾結一兩年的票房成績,沒有哪個產業能永遠保持超高速的增長(點此閱讀:600億電影票房之後,我們對2019年謹慎樂觀 | 盤點2018①)。票房和人次的降低,都是可以度過的危機,長遠來看,扶持好的內容,引導產業健康發展,比一兩年的票房得失更重要。

當然,今年票房未必會比去年低。今年是建國70週年,獻禮片不斷,其中不乏大導演、名演員參演的影片。2018年,《厲害了我的國》作為一部紀錄片,在院線拿到了4.8億的票房,創下了歷史記錄,也昭示了我們在主旋律電影上的票房潛力。所以說,對於票房來說,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我們有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