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徐福到底去了哪裡?

樂聖傑


自從當年秦始皇派遣徐福出使日本之後,後世有關於徐福的下落一直是眾說紛紜。有人說他當年找到了長生不老藥,但是最後被自己吃了。也有人說他沒來得及趕得上秦始皇駕崩,長生不老藥一直被他所保留。


1.去日本,在現在日本各種亂七八糟的歷史資料中都有記載,徐福是來到日本了。什麼所謂的童男童女、求仙藥之類的故事我都聽了無數遍,還有說是徐福是日本的第一代天皇。

但是這個可能性不大,因為所有的這些所謂的資料、文獻都是後來的時候才有的,徐福在日本的墓葬都有好多

當然現在大部分的中日兩國的網友都認為徐福最有可能去的就是日本,但是可能性不大

因為日本七世紀才矇昧的學習中國走向封建社會,在此之前日本一直處於混亂的奴隸社會中。據考證大部分的資料都是假的,都是後人牽強附會的。

至於所謂的徐福墓?呵呵,在我國東南某地區都有一座孫悟空墓。


2.有人說去韓國,沒錯某部分韓國朋友認為當時徐福去了那裡,對此我竟然無言以對。真的,我真的無言以對說不出任何話來。

3.琉球群島,這個其實還是有可能的,甚至於可能性比較大的。畢竟琉球群島地方足夠大,也足夠這幾千人的生存和繁衍的。

4:美洲這個答案本來我是不認可的,但是有學者在美國的舊金山發現中國篆刻的古箭,在檀香山發現有中國篆書刻字的岩石,最起碼證明古中國人曾經來到過這樣的一片地方。

5:臺灣,中國往東太平洋上就那麼幾個好地方,不是日本、不是韓國就是臺灣。 反正現在徐福沒有找到就有無限的可能,人類的想象力是無限的。

但是還有兩種可能性

1:死在大海之上,這種可能性也不小,畢竟古代的造船技術也沒有那麼的先進。風水日曬海浪一打說不定啥都沒了,早就餵了魚肚子去了。


在中國古代的儒家文明圈內的諸位小弟都以自己接受中華文明為榮,在唐宋時期甚至有很多“借種”的事情發生在那個時候,把徐福牽強附會的說是來到自己的國家那是相當的漲面子的一件事情啊,所以現在以我們這個角度就會有遍地是徐福的既視感。

2:這種說法其實我也是不大信的,但是大膽的推理就有無限的可能。相傳戰國的時候就發現了海外的島嶼,但是秦始皇對於土地的渴求是無限的。

第一次確實是想求仙丹、仙藥以求長生不死,但是相傳海上有個亶州在徐福第一次東渡的時候被徐福找到了,後來彙報給了秦始皇。

始皇帝后來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匠人、孩子、軍士、醫者等等數千人隨著徐福開海準備進行海外開發。數年之後小有成就,徐福回到了大秦之後發現秦國……沒了。

然後很自覺的矮了秦始皇一個頭,然後在海外稱皇。


在秦始皇早期還是很相信這群方士的,人的劣性如此誰都想自己長生不老永享富貴。但是後來覺悟了,感覺自己受到欺騙了所以坑殺了一群方士。

秦始皇所謂的焚書坑儒比後世的文字獄差太遠了,一群方士、一群酸儒殺了也就殺了。銷燬六國文字統一文字、六國內大部分的巫書、占卜之類的書籍這是焚書的主要原因。

至於徐福也不過是當時大時代的一個縮影罷了,對徐福最靠譜的記載就是《史記》但是也只是記載了他出發的過程,並未記載他究竟去了何方。

徐福說海上有三座仙島,可以求取長生不老藥。秦始皇算是贊助人,但是找了三年連個毛也沒有找到秦始皇怒了,要求徐福繼續尋找。

徐福說不行的,海上有一條好大好大的魚,在海上興風作浪。秦始皇何許人也? 隨即就把讓軍士駕著大船把大魚給幹掉了,徐福被逼再次踏上征程。
話說……日本人不就是最喜歡捕鯨嗎?所以可以大膽的推測一下嘛!


史之策


徐福,是秦朝著名的方士。《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徐福不僅是個讀書人,還修煉陰陽五行、採藥煉丹。另外,徐福交友也是相當廣泛,齊國的侯生與燕國的盧生都與他私交甚好。然而,歷史上徐福東渡到底去了哪裡?有人說去了日本,有人說去了南洋,也有人說去了美洲,還有人說去了海南島。

在中國歷史上權威性很大的兩部史書《史記》和《漢書》中,都是記載了徐福東渡日本。此外,五代時期的《義楚六帖》中也記載:“日本亦名倭國,在東海,秦時,徐福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國也。徐福止此,謂蓬萊,至今子孫皆曰秦民。”加上日本也有相當一部分史志記載了徐福東渡之事。可見,徐福東渡去了日本的可信度還是非常高的。

在日本,從九州到本州的20多處地點,都存在這有關徐福的登陸地點、活動遺蹟、廟宇、墓葬的傳說。尤其日本的各地民眾,稱徐福為“王”,並且尊稱為“彌生文化的旗手”。日本現有徐福陵墓5座,祭祀廟宇37座,因徐福得名的蓬萊山13座,各種遺蹟及文物不計其數,因紀念徐福成立的組織和機構多達90個,每年典禮儀式50多個,以秦和徐為姓的17個。

日本昭和天皇的御弟三笠宮曾經說過說:“徐福是我們日本人的國父”。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先生曾經前往江蘇省徐福村祭奠,並欣然揮毫題寫了“日中友好始祖——徐福”八個大字,並多次表示,羽田家族之根來自中國,祖先是徐福。所以,客觀來講,日本人應該有很大一部分是徐福的後代。


妙史


大家好,這裡是腦洞歷史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滅了阻礙他大一統的最後一個目標——齊國,征服了六國,建立了秦王朝。此時身下萬民臣服,國土幅員遼闊。風光無限,威名遠揚。可是,人一旦掌握了權力,亦會被權力拉進漩渦。一旦坐上那個高位,想的都是如何坐得更高,坐得更久。

於是秦始皇開始追求長生。為此,始皇帝養了很多的方士,徐福就是其中一個。徐福等人曾不止一次的入海為秦始皇尋找仙藥,耗費了很多時間也沒找到。這種事兒可是不能糊弄的。花皇帝銀子,吃皇帝飯,你跟皇帝說沒找到?那倒也好說,頭留下就行了。

其實說句厚道話,神仙哪能是想見就能見的。後來秦始皇派徐福帶領著三千童男童女,帶著十分的誠意乘樓船入海求仙山。這就是徐福東渡的故事。

可後來徐福卻不知所終,有人說是遇到了海難,餵魚了。也有人說是漂流到某海島定居。據專家推測海島定居的可能性更大,而民間多傳說是徐福到日本當大王去了。

在日本方面的史料中,也有很多對徐福東渡的記載。較大部分肯定,徐福東渡為當時正處於彌生時代的日本帶去了先進的文化,推動了日本歷史的發展。在日本江戶時代的《甲斐國志》中記載,徐福他們到了日本之後改名為羽田,從事師職一職。

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年間的日本首相羽田孜就自稱是徐福的後代,他一生喜歡穿中山裝,吃中餐,認中國為祖。

還有記載表示:徐福把他的七個兒子改為日本姓氏,長子姓福岡,次子姓福島,三子姓福山,四子姓福田,五子姓福畑,六子姓福海,七子姓福住。然後把他們分別派往了七個地方。從此,徐福的子孫遍及日本各地,逐漸繁衍起來。所以有人認為:福、羽田、波田、波多、畑、畠等字的姓氏和地名,都跟徐福的子孫或與徐福一起東渡的秦人子孫有關。至今日本人也尊徐福為“司農耕之神”“司藥之神”“紡織之神”。

總的來說,無論徐福東渡是一場求仙的謊言,還是一場躲避焚書坑儒的政治避亂,都不能否認兩千多年前的徐福東渡是中日友好交流的第一步,它以其獨特的魅力,已成為中日兩國人民友好悠源的象徵,並被兩國人民世代傳頌。

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故事:在兩千多年前,一群經歷了海風海浪的道士,落魄地踏上那片海岸。一群甚至衣不蔽體的土著人跟落湯雞似的道士大眼瞪小眼...兩千年後,那片土壤上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摩天大廈,飛速行駛的新幹線。

文明,真是自然送給人類最好的禮物。

我是腦洞歷史菌,謝謝各位閱讀!


長安月moon


有以下幾種說法:

1.去到日本,是為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在考古研究中,結合“欠史八代”的疑點,在證明這九代天皇存在之前,這種說法不失為一種看來合理的說法。日本現有徐福墓,但成立年代頗晚,當是後世徐福來日傳說傳入日本(注:[2])附會所建。又,徐福墓數量過多,如楊貴妃墓,前前後後有數十座,徒增疑點。歷史上率先提出日本開國神武天皇為中國人的是中國清代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5年)駐日公使館一等書記官黃遵憲。他在所著《日本國誌》一書中指出:“至徐福之事……今紀伊國有徐福祠,熊野山有徐福墓,其明證也。日本傳國重器三,曰劍、曰鏡、曰璽,皆秦制也。君曰尊,臣曰命,曰大夫、曰將軍,又周秦語也。自稱神國,立教首重敬神;國之大事,莫先於祭;有罪則誦禊詞以自洗濯,又方士之術也。崇神立國,始有規模,計徐福東渡已及百年矣,當時主政者,非其子孫殆其黨徒歟?至日本稱神武開國基,蓋當週末,然考神武至崇神,中更九代,無事足記,或者神武亦追王之辭乎?”(這說法三笠宮崇仁親王也同意)

2.成為日本人的祖先。此說無論就史學或考古學觀之,其時代皆大相逕庭。日本早於徐福來到前早已有人居住,並已有其文化。徐福與童男童女到來充其量只是與當地人通婚再產生後代而已。日本學者鈑野氣峰說齋藤氏是齊人後裔。 據‘日本國史略’提到:“孝靈天皇七十二年,秦人徐福來。(或雲,徐福率童男女三千人,齎三墳五典來聘。福求藥不得,遂留而不歸。或雲,止富士山。或雲,熊野山,有徐福祠。)”說徐福帶童男童女來日本修好,貢上三墳五典而尋求仙藥,然而不得仙藥,只等定居下來。在‘富士文書’中則提道徐福來到日本,協助當地農民耕種,帶來一些新的技術。然而‘富士文書’一般被學界認為是偽書。 到達日本後,徐福再沒有返回中國,而且沒有得到長生不老藥,擔心秦始皇追殺,要求同行男女各自改姓成“秦”、“佃”、“福田”、“羽田”、“福臺”、“福山”等姓氏。巧合的是,連雲港市現有云台山脈,姓氏都與山有奇特淵源。現在,日本和歌山縣新宮市都還有姓秦的日本人,有些家門口樓上還仍然刻著“秦”字。 到了琉球群島。

3.只是到了渤海灣中的一個小島。 於大海上遇到風暴失蹤。 日本官方為紀念徐福之偉績,曾在很長一段時間舉行相關祭祀活動,從宇多天皇到龜山天皇由天皇主祭徐福達80多次,直到明治維新才停止。和歌山新宮市每年11月28日也慶祝徐福東渡,1980年他們慶祝徐福來日2200年。金立每五十年有一次徐福大祭。



163jk5


歷史上的徐福去哪兒了

徐福的下落,由於信息流通的滯難及史料的缺失,一直以來眾說紛紜,本文將拋磚引玉,對徐福其人其事及下落做簡要介紹。筆者所知淺薄,疏漏之處,還請各位見諒。

據甲骨文、金文研究資料表示,甲骨文中有“金子國”,金文中“徐伯彝”、“鄭王結”、“郊王量鼎”等。由此,可知自殷商時期,便有徐國,武王伐紂後,徐國得周天子封以重器“彝”,徐國得延,便是徐福一系來源。


正史未記載徐福的生卒年份,據一些學者研究,他生於齊王建十年(公元255年)。從年份上來說,司馬遷寫《史記》,距離徐福的時代不足百年,可說是徐福相關史料方面的權威。戰國七雄,唯齊國不行君縣制,故司馬遷不能確定確切地域,只以齊人稱之。根據徐福一生活動的主要區域,即琅邪、秦國,可得其籍貫大約為古琅邪之地。

據《後漢書·東夷列傳》記載,“昔武王封箕子於朝鮮,箕子教以禮義田蠶,又制八條之教”,《史記朝鮮列傳》引齊召南雲:“朝鮮自周封箕子後,傳四十餘世至戰國時,侯準始稱王。”這是中國古代對朝鮮半島存在的最早的記載,其中所謂“箕子”,便是勸導商紂王金根玉器、山珍海味,最後酒池肉林亡國的那個賢臣,是殷商時代的高人。孔子也曾經說過“道不同,乘俘浮於海”,志以“欲居東夷”,意圖尋前賢之蹤。查前賢典籍,尚見前於東夷,卻無東渡日本之人,由是,徐福當是中國最早跨海東渡至日本之人。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及《漢書·郊祀志》等史料記載,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首次進行東巡,“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流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市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據南朝劉宋人範譁《後漢書·東夷列傳》記載,此次求仙的結果是“求蓬萊神仙不得,徐福畏誅不敢還,遂至此洲”。

據《史記·淮南衡山王列傳》記載,徐福東渡達“平原廣澤”乃止。司馬遷雖記下此地,顯然跟衛星地圖對不上號,但自唐而下,人多以“平原廣澤”即指日本。據《新唐書•東夷傳舊本》記載“咸亨元年,遣使賀平高麗。後稍習夏音,惡櫻名,更號日本”,可知“日本”出於司馬遷之後,又有五代時期義楚和尚《義楚六貼》載,“舊本國亦名樓國,在東海中。秦時徐福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國,今人物一如長安……”


有趣的是元時詩人吳萊《聽客話熊野徐福廟》一詩,“大添海岸古紀州,山石萬初插海流。徐福求仙乃得死,紫芝老盡令人愁”,與千餘年前徐福傳說暗合。

徐福其人至今,已兩千年有餘,甚至形成一種文化符號存在於我們的視野。雖有許多“證據”向我們表示其終於日本,但仍目前而言,仍缺少那令人無法反駁的點睛一筆。


古今事


個人支持徐福成功東渡日本這一說法,並且他就是日本的開國之君——神武天皇。

不過對於很多日本人來說,從自尊上很難接受這件事,所以在自己的史書中一直極力迴避這個問題。


中國史書所言被認為是一面之詞,日本的史書也沒明確記載,如此真的別無他法了嗎?

當然不是,所謂百密必有一疏,還有一個地方隱藏了徐福的線索,卻被日本人忽視了,哪裡呢?日本的神道教傳說。


很多人會說,神話能當真嗎?神話故事看上去既遙遠又誇張,怎麼也不能當做信史來看。其實不然,早在18世紀意大利學者維柯已提出“神話並不是謊言,而是早期人類認知世界的一種獨特方式,以及應付現實的一些方法”,“人類創造神話,就是以隱晦的方式反映現實世界。”神話傳說往往是我們理解早期歷史,或者史前歷史的重要途徑之一——尤其對於“神皇一統”的日本來說更是如此。



2000年前的日本,顯然還沒有文字,在公元3世紀漢字傳入日本後,才開始用筆記下它們的歷史,徐福是公元前3世紀的人,關於他的蹤跡,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日本人,都只能從口頭相傳的故事中去尋找答案。

日本的“神典”《日本書紀》關於神武天皇是這樣描述的:

“天照大神之孫瓊瓊杵尊,奉了三種神器,率領天兒屋根命、天太玉命、天忍日命等諸神,由天上降臨到日向地方,傳位到瓊瓊杵尊之曾孫神武天皇四十五歲時,擬遷都東方。遂在甲寅年由日向地方率領龐大船隊和男軍女軍出發東征。”


這裡面有哪些線索呢?


一、三大神器:劍、鏡、璽,明顯是外來之物。

以尚出於原始氏族階段的日本來說,是不可能自己製造出來的,從哪來呢?銅鏡、銅劍大部分進入青銅時代的文明都有,但是“璽”,不必說,只可能來自中國。

二、“龐大船隊”、“男軍女軍”,這與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出海的故事完全吻合。


三、考古資料的佐證

文中還提到了神武天皇率軍東征的事蹟,巧的事,考古學家在東征線路中發現很多秦代文物,更重要的是其中一件還明確寫有“秦阿房宮磚硯”的字樣,如此文物,不出自秦皇宮,還能出自哪兒?

四、整個社會突然出現質的飛躍

此前還處於石器時代的日本,突然在公元前3世紀一躍進入彌生時代,有了銅器鐵器,如此質的變化,除了外來文明的傳入這一解釋,還能做何解?神武天皇的從天而降,可不正說明了他外來者的身份嗎?


五、在現代日本,仍然保留著供奉徐福的神社。

比如賀市金立神社,神主即為“徐福”,並且根據神社珍藏的文獻可知,該神社建於神武朝興起之時。

所有這些,無不與中國徐福東渡日本的故事相吻合,日本的部分學者事實上也承認了徐福東渡日本的史實,比如粟山週一就說過:

“秦族來日本及其年代,已經屬於歷史事實,那就是日本的天孫民族和倭國……秦人從朝鮮半島大規模南下,沿著山陰交通線,繁衍於近為中心地區。”

因此,徐福最後的去向十分清晰,即日本。


阿中說文史


以我本人對歷史研究、考察古籍典藏、徐福乃是一頭腦聰明的術士、徐福,字君房,是秦朝著名方士,道家名人、曾擔任秦始皇的御醫,出生於戰國時期的齊國。徐福,在中國古籍中,是一個頭腦聰明、膽大心細的騙子,因為當過"方士\

一花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徐福,字君房,是秦朝著名方士、曾擔任秦始皇的御醫,出生於戰國時期的齊國。秦始皇時期,徐福率領三千童男女自山東沿海東渡,傳說遍及韓國南部與日本,成為歷史上中日韓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話,幾千年來一直是人們研究和探討的一個熱門話題,至今已成為先秦史、秦漢史、中外關係史、航海史、民俗學、宗教學、考古學等綜合性多學科研究,有極為重要性的學術價值。

徐福上書說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於是秦始皇派徐福率領童男童女數千人,以及已經預備的三年糧食、衣履、藥品和耕具乘坐蜃樓入海求仙,耗資巨大。但徐巿率眾出海數年,並未找到神山,徐福則在當地之山——“嶗山”留下後代,後代改姓嶗或勞。


徐福身世

國內:徐福家世,至今未見正史記載。但起始漢代的譜錄著作,唐宋時代引入方士的家譜資料,卻為徐福家世研究提供了可資參閱的史料。

現代學者研究徐福家世者頗多。如中國臺灣徐氏宗親會徐子明、徐悅堂纂寫《徐氏大宗譜》,徐州師範大學羅其湘撰《江西初考》、《彌生的虹橋》,皆是在古人譜牒史料的基礎上,考證了大量近現代家譜資料,對徐福家世作出了系統闡述。

臺灣大學教授徐子明(1915年榮獲美、德兩國文學哲學博士。學成歸國後,任國立北京大學教授。他從1900年起研究徐氏歷代譜牒,與時任燕京大學教授的衛挺生互相切磋,對徐氏源流進行深入考證)與徐悅堂(明開國元勳中山王徐達二十一世裔孫,清兩廣總督徐廣縉玄孫。他從1958年起,追隨徐子明教授研究史學和氏族學,獨自籌款辦《徐氏大宗譜》編纂館)兩代人前後考證80餘年,編寫3年,《徐氏大宗譜》才得以面世。

據徐悅堂先生考證,記載徐福家史的古代徐氏家譜、族譜有多部。如:

《南洲·徐譜》。三國(220—280)時徐庶(今河南禹縣人)編《南洲·徐譜》曰:“南洲高士徐稚,字孺子,祖籍東海,於戰國末年其祖先該公奉祖命隱南洲,永不仕,耕讀傳家,淡泊名利,自食其力……”又曰:“徐仲公,為徐偃王二十六裔孫。仲生二子,長諱長,次為延,延即尚也。長生猛,猛生諮與福(巿),福率祖人入東海祖洲(即今之日本),尚知福將反,遂令其曾孫隱居洪都(即南洲,今之南昌),該不及避,令其子堅隱居南洲,自此寄居南洲,八代至稚……。”《徐懋功家譜》。唐朝徐懋功編《徐懋功家譜》曰:“徐福者,又稱徐巿或希,譜名徐議,字君房,其父諱猛,祖父諱長,從祖父諱延(即尚),曾祖父諱仲,高曾祖諱詵(即金文銑 )。福之長兄諱譜,福率振男女各三千人入東海祖洲。諮居琅邪,今山東徐氏者為徐偃王二十九裔孫徐諮之後。徐福一支入東海祖洲,不復返也。徐該與徐福同曾祖父,延(即尚)知福反,入東海祖洲止王(秦始皇)不來,為避秦始皇滅門之禍,隨令其孫該潛居洪都(即今之南昌),自此世居南洲。

徐懋功為徐稚十七世裔孫,為徐偃王五十三世裔孫,播遷山東曹州,為唐開國元勳,封英國公,妣薛氏,生二子,另諱敬業,次諱敬猷,享壽九十三歲,葬於長安太白山麓,建有徐懋功祠。

《徐氏大宗譜》對徐氏源流記述詳盡:“徐氏,子爵,贏姓,皋陶之後也。皋陶生伯益,伯益傳禹有功,封其子若木徐,在徐城縣三十里,泗州臨淮有徐城(今安徽泗縣北),自若木至偃王誕三十二世,為周所滅。周又封其子宗為徐子,宗十一世孫章禹(羽)魯召公30年,為吳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又其族出於嬴氏十四姓之一也。”

《徐氏太宗譜》記述的徐國興旺的歷程,與衛挺生《日本神武開國新考》相吻合(前已述及)。據徐悅堂先生考證,徐氏總堂號之所以“東海堂”或東海郡。因為徐氏“來自東海,去之東海”。所謂“來自東海”,指天下(海內外)徐氏皆發源於東海之地,故曰“澤衍東海”(即今江蘇東海、贛榆地方),所謂“去之東海”,意指徐誕失國後蹈浮舟沿泗水由黃河口(今江蘇阜寧今稱舊黃河口)出海東渡,至舟山群島(古稱翁州)隱居,自此徐國臣氏,每日思念徐王誕,故徐氏以東海為“堂號”。

羅其湘教授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對江西臨川、南豐、南城、九江等地《草坪·徐氏宗譜》、《邱園·徐氏家譜》、《龍溪·徐氏宗譜》和《徐家壠·徐氏家譜》等進行考證,認為《草坪·徐氏宗譜》中,有兩處有關徐福家世的記載尚屬大陸首次發現。一是《徐氏歷代源流》中記有“受姓祖,諱巿。因始皇遊海上,上書。娶卞氏”;二是明初洪武戊辰年(1389年)魏敏洪撰寫的《徐氏歷代宗譜序》中,記有“自巿公受姓下傳……”

江西各地徐氏宗譜對徐氏脈絡亦有清晰的記載,“徐氏出於顓頊之後,嬴姓。唐虞時為伯益,其後封于徐。子孫遂居東海郡,因以徐為氏焉。(《草坪·徐氏歷代宗譜序》)

“粵稽徐氏,始由顓頊,歷五世至伯益。舜賜伯益贏姓。秦與趙皆其苗裔也。迨伯益生若木,夏封為徐候,其地即禹貢之徐州,子孫居此,遂以徐為姓焉”(《南豐邱園·徐氏續修家譜序》)。

羅氏考證了各種版本的“徐氏家族”之記載與衛挺生先生之考證對比分析,認為有諸多相吻合的共同之處:“一是徐氏出於顓頊之後;二是受賜贏姓;三是夏封于徐;四是子孫散居於‘東海郡’、‘禹貢徐州之城’或‘江、淮、泗、濟’之間。”

中國譜牒記載徐福之事較早者,還有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譜官王僧儒(公元465—522年)撰《百家譜》。文曰:“議,字彥福,亦名巿。秦始皇使蓬萊,居東海。”王僧儒“東海郯人也”。郯在今山東郯城縣北,是贛榆縣近鄰,東距徐福故里徐福村僅50多公里。(羅其湘《江西初考》)

日本:日本官撰的《古事記》、《日本書紀》、《神皇正統記》等正史,對徐福家世未予記載。山梨縣富士吉田市宮下義孝先生家藏《宮下富士古文書》(又名《徐福古問場》)卻對徐福家世記之頗詳。

2003年10月,筆者有幸於富士吉田市造訪宮下義孝先生(74歲),並一覽宮下族珍寶——《宮下富士古文書》。宮下義孝先生介紹:“傳說《宮下富士古文書》是800年前完成的。原來的文章沒有了,現存的為宮下祖先重寫的。”該書20餘萬字,全以漢字用毛筆書寫在宣紙上。因為在日本是孤本,宮下家族視為珍寶,精心保管,秘不示人。筆者因是來自徐福故里的中國徐福會副會長,又是宮下會長的朋友,才得以一飽眼福。因沒有時間細看(翻閱時要十分小心,不然書頁會破碎),只拍攝了部分照片,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宮下義孝先生說,日本八店投入巨資,將《宮下富士古文書》複印出版300套,名曰《神傳富士古文獻》。每套7卷(每卷540頁,大16K),定價14萬日元(合人民幣1萬餘元)。

這是一部記述包括“徐福渡來”在內的彌生時代歷史的日本最古老的典籍。飯野孝宥據此考證了徐福在日本的家世。 據徐福七世裔孫秦福壽著文載,日本第七代孝靈天皇之時,徐福渡來日本列島,先後抵筑紫(九州)、南島(四國)、不二山(富士山)。徐福把7個兒子改為日本姓氏,長子姓福岡,次子姓福島,三子姓福山,四子姓福田,五子姓福畑,六子姓福海,七子姓福住,然後把他們分別派往7個地方。從此,徐福的子孫遍及日本各地,逐漸繁衍起來。徐福則自稱秦之徐福。

後代秦姓或者帶有福、羽田、波田、波多、畑、畠等字的姓氏和地名,皆與徐福的子孫或與徐福一起東渡的秦人子孫有關。

飯野先生稱,上述資料為徐福的直系第七代嫡孫秦福壽所書並遺傳於世。建久3年3月,為山宮二所大神宮司宮下源大夫義仁所抄寫(《宮下富士古文書》的《人皇七代孝靈天皇證》)。

秦福壽還有其他寶貴資料遺傳於世,後人將其整理成《徐福世系表》。徐福第七世之後,尚未發現有關記載。

徐福去向:

日本現有徐福墓,但成立年代頗晚,當是後世徐福來日傳說傳入日本附會所建。又,徐福墓數量過多,如楊貴妃墓,前前後後有數十座,徒增疑點。

但日本早於徐福來到前早已有人居住,並已有其文化。徐福與童男童女到來充其量只是與當地人通婚再產生後代而已。

據《日本國史略》提到:“孝靈天皇七十二年,秦人徐福來。(或雲,徐福率童男女三千人,齎三墳五典來聘。福求藥不得,遂留而不歸。或雲,止富士山。或雲,熊野山,有徐福祠。)”說徐福帶童男童女來日本修好,貢上三墳五典而尋求仙藥,然而不得仙藥,只等定居下來。在《富士文書》中則提道徐福來到日本,協助當地農民耕種,帶來一些新的技術。到達日本後,徐福再沒有返回中國,而且沒有得到長生不老藥,擔心秦始皇追殺,要求同行男女各自改姓成為“秦”、“佃”、“福田”、“羽田”、“福臺”、“福山”等姓氏。巧合的是,連雲港市現有云台山脈,姓氏都與山有奇特淵源。日本和歌山縣新宮市都還有姓秦的日本人,有些家門口樓上還仍然刻著“秦”字。

還有一種主流說法:徐福到了琉球群島或是到了渤海灣中的一個小島再到濟州島。於大海上遇到風暴失蹤或沉船。

但徐福的去向至今還是一個迷,說法眾說紛紜,有待歷史考證。


就是個諞talk


日本自己也承認是徐福後代,有些地方還有徐福的紀念石碑。不過現在的日本不全是徐福的後代,有以前日本的當地人、有俄羅斯人、有美國人、有朝鮮人,現在的日本人是雜交品種。


帥鍋看影視


估計很多人聽到徐福,都會感到很疑惑,是徐福記那個徐福嗎?如果你這麼想,那就錯了。徐福,是秦朝著名方士,他曾兩次東渡,並在第二次東渡後杳無音訊。那麼徐福究竟有沒有東渡日本呢?如果他東渡了,那他到底去了哪裡?

徐福東渡一事最早被記錄於司馬遷的《史記》。原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橫掃六國,統一全國之後,便一心幻想著“長生不老”,作為當時秦朝著名的方士,徐福向秦始皇自薦出海尋仙人,找仙丹,遂有了徐福第一次出海為秦始皇求長生不老藥。由於徐福是第一次出海,沒有什麼經驗,過去九年,徐福幾經嘗試但都以失敗告終,一直苦苦等待的秦始皇龍顏大怒,說要處死徐福,直到公元前210年,徐福才不得不回到咸陽向秦始皇覆命,深知這世界上沒有”長生不老“仙丹的徐福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對秦始皇撒了謊,說,我們已經找到了仙人,只不過他嫌我們窮酸,帶不夠禮物,不肯給我們仙丹。雖然秦始皇聽到之後也將信將疑,但畢竟一心想著長生不老,所以就讓徐福帶著童男童女三千人、數百的能工巧匠還有五穀種子第二次出海求仙丹了。

第二次出海的徐福明顯比第一次有經驗,他深知再回去騙秦始皇是不可能的了,所以他這趟回去再出海實則就是帶著公款跑路了,沒有再回去的打算了。

我們只知徐福東渡兩次,但徐福第二次出海的行蹤卻成了解不開的謎團。他到底去了哪裡?是去了朝鮮半島呢?還是去了日本呢?

依我所見,徐福第二次東渡的確去了日本。根據《史記·淮南衡山列傳》的記載,學者們推測徐福去了離中國不遠的平原島嶼,他們很多人一致認為符合條件的“仙山”不是朝鮮半島就是日本。但是在朝鮮半島幾乎沒有聽說過徐福的傳說或者找到徐福遺留下來的文物,相反日本卻保存著相當多關於徐福的傳說,甚至為了紀念徐福造福了當時的日本,日本建造了很多紀念徐福的神社、神像、墓地,而且大家都知道日本的神社是用來供奉日本的神(拓展:其中有三個中國人被日本人尊稱為神,徐福是其中一個,其餘兩個分別是蔣介石、林淨因)。徐福給當時蠻荒的日本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和文化,因此被日本人尊稱為農耕神、蠶桑神和醫藥神。當然,其實徐福現在在日本也談不上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普通日本人也是不知道,而且也有日本學者認為建造墓地,神社、對徐福的尊稱、以及徐福東渡日本,造福日本的傳說,也都是人傳人,把徐福神化罷了,徐福東渡日本的事是否屬實還有待考究,但我覺得徐福東渡最後到達日本的可能性大於朝鮮半島。

還有些人認為當初徐福帶著三千童男童女東渡日本,繁衍生息,成了日本人的祖先。但我認為徐福並非日本人的祖先,畢竟根據資料顯示,日本人民的基因測序顯示日本人含有極少量的漢族血統,更多的則是高麗朝鮮的,況且日本也本有原住民,即使徐福帶著三千童男童女到達了日本,也並不能作出太大的改變。

除此之外,還有些學者認為徐福到達的是美洲大陸,因為在美國海岸發現了兩千年前的中國石雕;印第安人的骨骼和中國人十分的相似;在舊金山出土的中國篆文古箭。不過目前這些發現以及出土的文物都只能證明秦漢時期有中國人到達過美洲大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