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雅寶路2號的故事:臨時媽媽

策劃:池楊 安楊

攝影:胥焰

採訪:安楊

嘉賓:首都兒科研究所 李莉 郭立濤

看著他的皮膚一點一點由透明變得紅潤,看著他從不會睜開眼睛,到會睜開眼睛,從不會吸吮,到逐漸有一點點的吸吮能力,看著他的體重每天5克、10克的往上長,這都是一種成就感。

孩子交到我們手上,我們就是孩子的親人,孩子爸爸媽媽不在身邊,我們所有的治療護理都應該出於對孩子的愛,不管多辛苦,有愛心,我們就有支撐。

孩子父母有無力感的時候,會為自己的無能為力難受,你可能只是一句話,卻可以給她很大的安慰。

我們一方面確實覺得有一種挫敗感,因為我們還沒能克服所有的疑難疾病,但是我們會跟家長、跟孩子一塊去努力。

看到一個鮮活的生命逐漸一點點走到衰敗,總是一次一次的刺激在這個點上,每次都會難受,不是說這個點你反覆刺激,心就硬了。

孩子只要有希望,不管家長是什麼樣的狀態,我們都會想盡各種辦法讓這個孩子康復。

文字難以傳達聲音裡的溫度,欲聽更鮮活的故事,請點擊音頻。

臨時媽媽

來自聽健工作室

雅寶路2號的故事:臨時媽媽

雅寶路2號的故事:臨時媽媽

雅寶路2號的故事:臨時媽媽

問:新生兒有準確定義嗎?

答:新生兒的定義,是說孩子從出生斷臍到滿28天。

在這個期間,只要孩子不能正常生長髮育,比如說吃奶不夠量,體溫、血糖不正常,或者有感染、黃疸等問題,就需要在新生兒科就診,嚴重的需要住院。還有一部分是從新生兒期起病,一直延續到兩、三個月,體重還是比較低,這部分也是新生兒科收治的範圍。

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早產兒,另有一部分是感染的孩子,還有黃疸見得也比較多,也有畸形,出生缺陷等,還有的需要外科手術干預住院治療。

問:早產最早的有多大?

答:我們的新生兒ICU是 3、4年前成立的,目前接診的最早一例是27周的孩子,體重是900多克,到目前為止,國內有一些新生兒的中心還接過700克、800克的早產兒,國外有接診300多克存活的。雖然能存活,但是他將來完全健康的幾率比較小。出生體重、孕周越大,將來成為正常孩子的幾率越大。

問:多大體重、多少周,他未來追趕上正常孩子的可能比較大?

答:基本上34周以後出生的孩子有問題的比較少, 32周到34週一般來說在醫療條件比較好的地方,80%左右也是問題不太大。

問:小郭,你護理過的最小的寶寶有多小?

答:920克的早產兒,他的小手就像我的大拇指這麼大,我們一隻手掌就可以把他托起來,感受不到抱的感覺。

他抵抗力特別低,為了防止感染,我們都是在暖箱側孔把手伸進去做操作。但是他的護理特別給人成就感。可以看著他的皮膚一點一點由透明變得紅潤,看著他從不會睜開眼睛,到會睜開眼睛,從不會吸吮,到逐漸有一點點的吸吮能力,看著他的體重每天5克、10克的往上長,這都是一種成就感。到後面他能長得非常快,甚至到一天能長到50克。

問:他太嬌嫩了,醫生也不是神,想沒有想過萬一有風險呢?

答:這種孩子出生以後,需要度過一道一道的風險,首先是肺不成熟,不能建立正常呼吸,還有感染問題,餵養問題等等,我們要格外精心。剛出生的時候不能吃奶,我們需要通過靜脈輸液給他營養。

問:這麼小的孩子,輸液太難了吧?

答:護士們也是要通過多年練習,技術需要非常好。

孩子血管幾乎看不到,確實有時候完全是憑著經驗穿刺成功。但我們會比較注重對孩子疼痛的管理,孩子小不會說,但他會對疼痛有感覺。我們要儘可能減少疼痛刺激,密切觀察他心率和呼吸變化。

問:成功背後有很大的風險,有沒有覺得壓力特別大?

答:的確有。現在有很多高齡產婦(我們收治過最大的孩子媽媽49歲了),還有很多人工生殖技術,出生問題可能會多一些,而孩子往往又特別珍貴,這種情況下,醫護人員壓力非常大,但必須倍加細心,努力做到萬無一失。

另一方面,我們也會注意跟家長的溝通,孩子交到我們手上,我們就是孩子的親人,孩子爸爸媽媽不在身邊,我們所有的治療護理都應該出於對孩子的愛,不管多辛苦,有愛心,我們就有支撐。

孩子從900克長到2000克,就是我們的成就,看到孩子會很高興,辛苦可能就被忽略了,上班的時候大家狀態都非常積極。

雅寶路2號的故事:臨時媽媽

雅寶路2號的故事:臨時媽媽

雅寶路2號的故事:臨時媽媽

問:新生兒科醫護人員需要具備哪些素質?

答:有愛心、能吃苦、聰明伶俐,特別是手上做事情要非常利索、細緻、有條理。

問:技能是可以訓練的,但是愛心呢?

答:很多護士剛來的時候也是個孩子,但是在工作中,看到孩子疾病這麼重,經過她們的護理和我們的治療,孩子健康了,會笑了,都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工作是有價值的,也會越來越愛孩子。

問:小郭到新生兒科以後自己從孕媽媽變成了媽媽,個人生活的變化對你理解這份工作有沒有影響?

答:影響比較大。

自己當了媽媽之後,特別能理解有些孩子媽媽為什麼會無緣無故爆發,會衝大夫和護士嚷,真的是對孩子的心疼,但是自己又無能為力,所以她需要有一個爆發點,這一點是我能夠理解的,以至於我到後面學會了怎麼跟家長交流病情和安撫他們。

問:如果遇上家長爆發,你一般會怎麼處理?

答:我會說:您先不要著急。我們都是經過訓練的,先讓我看看好嗎?這樣著急會讓孩子嚇著,要不我陪您等一會兒?

我們首先要冷靜,要給家長一種信心:我是可以的,請你相信我,我肯定能穿刺上。 孩子父母有無力感的時候,會為自己的無能為力難受,你可能只是一句話,卻可以給她很大的安慰,讓她覺得:我真的也能為我的孩子盡一份力,而不是站在外面束手無策。

雅寶路2號的故事:臨時媽媽

雅寶路2號的故事:臨時媽媽

問:醫生有沒有無力感?

答:會的,因為有些疾病不是現在的醫療水平能夠救治的。這種情況下,家長確實很需要心理支持。有時我們也會從孩子的角度勸慰家長:孩子雖然是不幸的,但是家長盡力了,孩子會非常感謝你。我們也會告訴家長,孩子最需要的是關愛、撫愛,我們也會希望家長去抱抱孩子、安撫他。

我們一方面確實覺得有一種挫敗感,因為我們還沒能克服所有的疑難疾病,但是我們會跟家長、跟孩子一塊去努力。作為家長、作為醫護人員,我們都竭盡了全力,孩子得到了關愛,他即便走了,也沒留任何遺憾。

這樣給家長一些支持的話,很多家長是能夠理解的,心情也會釋然一些。因為有時候,家長會覺得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夠好,孩子才會這樣子?這個疙瘩,我們醫護人員應該能幫家長做一些疏解。

問:但是你們的力量從哪裡來?

答:應該還是出於對每一個人的尊重。孩子應該受到尊重,父母應該受到尊重。我們的勞動也會受到尊重,我們跟病人、跟家長是站在一起的,我們應該共同面對疾病,建立一個順暢的交流、醫護的合作和醫患的合作。

有時稍微難一些,因為每個人的脾氣、思維會有一些不同,但還是要耐心去對待。

問:是不是自己隨著成長也會變得理性一些了?

答:這個是必然過程吧。

問:你第一次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是什麼感受?

答:我第一次面對的時候還小,那個孩子至今印象很深刻,當主任跟我們說需要放棄的時候,我特別不能接受,一直在問:“為什麼呀?為什麼呀?是家長要放棄嗎?是家長沒有錢嗎?還是因為孩子的病?”我不停在追問,自己心理上難以過去這個坎,看到一個鮮活的生命逐漸一點點走到衰敗,總是一次一次地刺激在這個點上,每次都會難受,不是說這個點你反覆刺激,心就硬了。

問:我們的節目並不是一個煽情的節目,講這個話題其實是想讓大家多去理解醫學,醫學到目前為止還有很多無能為力,所有人都盡了力,結果還是有失敗的。希望大家真的理解醫護人員面對他們無能為力的時候,內心的不甘、不捨、挫敗,和所有人一樣。

答:是的,孩子只要有希望,不管家長是什麼樣的狀態,我們都會想盡各種辦法讓這個孩子康復。

幾年前,一個化膿性腦膜炎的新生兒,家長不願意再給孩子支出,我們認為孩子康復的希望在百分之八九十,醫護人員商量後繼續給孩子救治,等孩子完全康復以後,家長趁機就把孩子抱走了,費用也不交了。

當時確實覺得挺委屈的,但我們覺得只要這個孩子的疾病確實能夠救治,還是會想盡辦法。確實有家長無力支付的情況,也確實需要社會的一些幫助,我感覺愛心捐助最近一兩年也多起來了。不光是家長,我們醫護人員也覺得非常的感激,非常的溫暖,這個風氣確實太需要了。

問:在我們眼裡的小寶寶長得都一樣啊,看上去都特像。

答:我們有時候不用看腕牌,就知道是誰,真的能夠分辨出乖寶寶、不乖的寶寶,除了疾病對他的影響,孩子的性格我們都會感覺到。所以護理也會針對孩子不同的情感需求。

問:即使再小,也把他當作一個人對待。

答:對。別看他小,他是懂事的。很多寶寶特別懂事,對護士會有感激,吃飽了奶以後他會跟你玩,或者你看他一眼,他就會跟你笑。

雅寶路2號的故事:臨時媽媽

來自:聽健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