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2 「見證」劉永好:民營企業有希望

編者按:1978年,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征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

在這場深刻改變中國、深刻影響世界的偉大變革中,有多少波瀾壯闊的征程,有多少值得銘記的時刻?在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踏著改革開放40週年的歷史軌跡,尋訪到很多重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者,記錄他們的回憶、他們的思考、他們的展望。

回望歷史,是為了汲取繼續前行的力量。中國之聲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特別報道《見證》,今天推出《劉永好:民營企業有希望》。

央廣網成都7月2日消息(記者李欣)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劉永好,生於1951年,四川成都人,新希望集團董事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第一代民營企業家。1982年,他和三位兄長辭職創業,在農村養鵪鶉、做飼料。1995年,劉氏四兄弟分開發展。之後,劉永好組建新希望集團,成就了一個橫跨飼料、養殖、乳業、金融、地產等多領域的大型農業產業集團。創業36年,他始終專注農業,希望打造世界級農業龍頭企業,培養現代化農業人才。

上世紀80年代初,劉永好四兄弟在四川新津縣是出了名的人物。他們都在不錯的單位上班,卻先後打破了“鐵飯碗”。本來他們合計著要辦一家電子工廠,連廠名都起好了,也研製了第一款產品,可最終卻碰了壁。“當年我們是設計的一個音響,準備辦個電子工廠,結果被‘槍斃’了,因為我們的公社書記說,這是走資本主義道路。不過確實太早了,才1980年,沒辦法。”劉永好說。

「見證」劉永好:民營企業有希望

站在1982年10月創立的成都市新津縣育新良種場門前,劉家兄弟以1000元開啟了創業之路。

當時,農田已經分包到戶,養殖業開始露出發展的苗頭。四兄弟合計,賣了手錶、自行車等值錢的家當,湊了1000多元錢,決定到農村找出路。他們發現,農村開始有通過養雞、養豬、養鵪鶉來做專業戶的了,既然城市產業不讓做,那麼農村產業也許可以做。同時,他們也看了很多書、做了很多調研,發現種蔬菜,養鵪鶉、養豬、養雞是可以做的。

人說鵪鶉是“下金蛋的鳥”,產蛋率高,又容易大規模養殖,四兄弟在農業技術和無線電上各有所長,幹事業又很拼命,很快在鵪鶉養殖上賺了錢,1983年底就買了臺14英寸的彩電,讓鄉親鄰里羨慕不已。他們發覺養鵪鶉是一個很好的路子,於是開始大規模養殖鵪鶉,帶動全縣,最多時養了上千萬只鵪鶉。

在把新津縣變成鵪鶉養殖基地後,他們又敏銳地開闢了飼料工廠,起名“希望”。“養豬希望富,希望來幫助”這句劉永好在家泡腳時想出來的廣告語,鋪天蓋地地出現在四川的廣播電視裡。這些刷在農村房屋上的黃底紅字,甚至變成了川西農村的一道風景。

劉家兄弟是改革開放後,第一個靠產業發展完成千萬級資本積累的家族,卻在80年代末遇到了難邁的坎兒。當時,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的數量急速下降。

劉永好回憶道:“以前很多好辦的事不好辦了,招工人家不來了,買東西也很麻煩,到處都說你走資本主義道路。我們想是不是國家不允許做民營企業了?我和我三哥一塊去找到我們縣委書記,縣委書記想了一陣,覺得我們在農村通過養雞、養鵪鶉做發展,不應該有什麼大問題,讓我們悄悄去幹。我們回去悄悄地幹,堅持下來。”

這一堅持就到了19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並發表重要講話,姓“資”姓“社”的爭論日漸平息。這對劉永好來說,是一個超速發展的好時機,“這個時候我們信心滿滿,所謂的‘九二派’有很大一批人又‘下海’,我們乘勝前進,在全國各地通過兼併收購,組建了二三十家新的工廠,新希望集團是全國第一傢俬營企業集團。1995年,國家工商局評中國私營企業500強,我們成為第一位,(得到)一個大銅牌,到今天都還擺在那。”

「見證」劉永好:民營企業有希望

1993年3月,在全國政協八屆一次會議上,劉永好以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作了《私營企業有希望》的大會發言。

1993年,劉永好當選全國政協委員,第一次在人民大會堂發言。他的標題“私營企業有希望”剛念出口,臺下就爆發出熱烈掌聲。

劉永好告訴記者,“有的領導說,現在講私營企業是不是太敏感了,我說這是我自己的感觸和體會。我們私營企業是黨改革開放政策的受益者和參與者,私營企業應該跟國有企業一樣,是國家的建設者。他說再請示一下,最後他請示了,上面的領導說發展是硬道理。我沒想到這個發言受到廣泛的認同,兩會新聞中心還專門安排做了一個專場。”

36年前的陰差陽錯,讓喜歡機械和電子的劉永好一頭扎進了農業領域並逐漸形成了他的農業產業帝國。到今天,他所創立的新希望集團已經把業務拓展到全國及海外35個國家,在開發農業產業的同時,在乳業、金融等領域全面開花,並多有斬獲。但是,集團80%以上的業務,始終與農產業相關。

「見證」劉永好:民營企業有希望

1998年四川新希望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新希望開始從單一的飼料產業逐步向上下游延伸,成為大型農牧業民營集團企業。

在劉永好看來,實體經濟是農產業、是工業的製造業。那麼多的肉、蛋、奶、蔬菜、水果,是靠農業這個最基礎的實體經濟提供的。他坦言,很多人都認為做農產業很土,特別是最開始時確實窮、收益並不高,而且又比較累、比較髒。但是既然已經選擇做農業,就得堅持下去。

「見證」劉永好:民營企業有希望

1997年前後,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實施跨國農業投資經營的條件日益成熟。1999年,新希望第一家海外工廠在越南胡志明市正式建成投產。

堅韌不拔,能吃苦,善於處理和市場的關係、朋友的關係、競爭對手的關係,劉永好認為,這是他們第一代民營企業家的優勢。而互聯網時代,年輕人更精通高科技、大數據,新希望的創新就在於傳統產業和互聯網的嫁接。

劉永好表示,在新的格局下,由這些年輕人率領的與互聯網結合的現代農業,自己也成立了一些平臺予以支持,“我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有政府、金融機構和市場的信任,有一定的管理經驗和能力,有怎樣跟市場交往的這些積累。我用我們的優勢對平臺上的企業賦能,通過新的創新和變革,在新經濟領域做新的發展。”

「見證」劉永好:民營企業有希望

劉永好接受央廣記者李欣採訪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耕農產業多年,劉永好認為,這既是當下農村、農民的機遇,也是民營企業的機遇。要走現代農業產業化的路子,就要吸引更多有現代農技知識的人到農村去。

劉永好指出,要有人,鄉村振興戰略才能夠真正實施。新希望集團將用5年時間,培訓和幫助10萬個新型農民和鄉村技術人員,這一計劃現已全方面啟動。希望每年能夠培訓2萬個新型農民和鄉村技術人員,成為新型農場主,成為新型現代農業的佼佼者,“把建設世界級農牧企業和鄉村振興的大戰略結合起來,這就是我們新時代的新方向。”

見證者說

劉永好:國家改革開放40年了,我見證了我們一代民營企業的成長、進步和發展,也見證了我們一代農民收入的提升和現代農業的發展。作為現代農業積極的參與者、建設者和受益者,我們將會跟農民朋友一道,跟涉農企業一道,跟我們中國的民營企業家一道,為中國現代農業的振興和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