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这家公司名叫“大国重器”!用20年时间,从家庭作坊走向国际舞台

文 | 中国机电工业杂志社

8月初的山东德州,骄阳似火、天气炎热。车子从德州高铁站出发,一路向东北驰去,历经一个多小时,到达庆云县。这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北方县城,没有高耸入云的摩天楼,没有车水马龙的交通,透出平凡与质朴的气息。而在县城东南部,一片郁郁葱葱的原野上,竟拔地而起一座现代化机器人制造工厂——这里,就是大国重器自动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国重器公司)的生产基地。

在过往的近20年时间里,这家扎根于庆云县的企业从一个家庭式作坊起步,历经两次转型蜕变,逐步成长为汽车压力机整体防护系统、隔音降噪防护设备、自动化输送系统领域的佼佼者,并于近年间在工业机器人、伺服电机等行业展开了雷厉风行的探索创新,赢得了包括美国福特、德国舒勒、一汽大众、长城汽车、首钢、济南二机床等在内的各领域领军企业的青睐。

如同一个“隐居乡间”的武林高手,如非亲见,不会得知其深厚的功力。而“小县城”、“国际化”、“福特”、“舒勒”……这一个个色彩迥异的“标签”,竟能严丝合缝地交织于眼前的这家企业身上,带给人惊诧的同时,也令人好奇:在缺乏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又不占据区域优势的情况下,大国重器公司是怎样发展壮大起来的?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推动力量?

这家公司名叫“大国重器”!用20年时间,从家庭作坊走向国际舞台

白手起家:“一定要干出个样子”

2017年11月,大国重器公司与包括福特、迪士尼在内的美国6家企业签订了3000万美元的自动化产品订单。公司总裁范克健带领技术团队远赴美国,帮助客户进行项目落地。由于项目促进了美国当地的经济发展,受到美国副总统迈克•彭斯的关注。在一次宴会上,彭斯与范克健会面,并与他合影留念。这张照片传回国内,迅速在庆云当地引发关注。

不少与大国重器公司董事长李月芹熟识的人纷纷发来信息,向她表示祝贺。

然而,时光倒退回十几年前,可绝没有这样的场景。坐在记者对面的李月芹十分感慨地回忆道:“刚开始创业时,我们经历了诸多困难,常常被人笑话看不起。”

读书时学习机械制造专业的李月芹,毕业后却阴差阳错地进入庆云县委招待所工作。2000年单位改制,她成了下岗待业人员。“那时,老家有不少人做机床附件加工生意,我也就想着进入这个领域创业。”

李月芹把创业的想法跟丈夫范克健说过后,范克健非常支持,当即辞掉北京的工作,回到庆云与她共同打拼。夫妻二人进行了分工,李月芹负责市场与订单,范克健负责技术与产品。

创业伊始,夫妻俩一穷二白,面临着资金、市场等一系列难题。彼时,中国机床行业尚未迎来高速发展期,订单的取得并不容易。为此,范克健夜以继日地进行技术攻关,不断改良升级产品;李月芹则竭尽全力寻找市场,抓住每一次机会,全心全意做好客户服务。“刚生完孩子18天,我就投入到工作中,生怕错过一个电话,不能及时响应客户的需求。”李月芹向《中国机电工业》说道,“那时其实也没觉得有多辛苦,总结起来,还是自己喜欢这种奋斗与拼搏的感觉。”

对于大多数白手起家的创业者来说,几乎都是带着炽烈的激情与顽强的斗志,从最初那深不见底的泥沼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出,逐渐踏上了通往远方的道路。而他们最初的艰辛与窘迫,常常引来他人的冷嘲热讽。李月芹还记得,有一次,她要运送一批产品给当地一家企业,但怎么都联系不到运输的货车。情急之下,她雇了一辆驴车。车子走到半路,遇上了一位以前的同事。“那位同事看到我用驴车运货,就笑话我。当时真的是非常窘迫,也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李月芹的语气异常坚定。

经过两年艰辛打拼,夫妻二人终于有了一些积蓄,再加上东拼西凑的一笔资金,2002年8月18日,李月芹和范克健注册了公司,在一间租来的120平米厂房门口,正式挂起了“山东庆云瑞特数控机床附件有限公司”的牌子。没有热闹的场面,没有隆重的仪式,一家公司就这样诞生了。

带着执着的信念,夫妻二人与几名员工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一路勇往直前。为了提升产品质量,白天,他们埋头于车间,反复摸索、不断改进产品方案;晚上下班回家,继续钻研技术难题,常常一研究就是一整晚。经过这番努力,机床附件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得到大幅提升,逐渐赢得越来越多客户的信赖。有一次,淄博市的一家企业急需一批用于出口的配套产品,时间紧、任务重,为了保证按期交货,李月芹和范克健带领工人连续奋战了三个昼夜,终于把产品生产了出来。然而,开始发货时,却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雪,平时3个小时的路程,整整走了8个小时。当他们把产品送到客户手中时,车子上的积雪已有一尺多厚。看到这幅场景,淄博这家企业的董事长非常感动,当场表示:“这么大的雪,我们以为你们无论如何也来不了,没想到你们却能冒雪赶来,就凭这点,以后的出口配件产品就由你们公司来生产。”就这样,凭借“一诺千金”“风雨无阻”的信誉,公司与这家企业建立了稳定而密切的合作关系,公司的机床附件产品随着这家企业的主机一路出口到了俄罗斯、法国、印度等国家。

市场规模越来越大,现有产能逐渐无法满足需求。2004年,李月芹在庆云县开发区民营创业园投资2000万元,建起了5000平米的生产车间,购进了数控车床等现代化加工设备。自此,公司步入了发展快车道,相继开发出热合式风琴防护罩、柔性风琴防护罩、链板刮板式排屑机、纸带过滤机、塑料工程拖链、冷却管等六大系列近百个规格型号产品,市场竞争力愈发强劲。

这家公司名叫“大国重器”!用20年时间,从家庭作坊走向国际舞台

业务转型:结缘济二和福特

企业蒸蒸日上,但富有前瞻性和忧患意识的李月芹并没有感到满足。“机床附件产品市场总有饱和的一天,要想让企业实现长足发展,必须探索新的增长空间。”李月芹向记者回忆道,“当时是2008年前后,我们调查发现,国内汽车压力机尾料生产线绝大多数为人工操作,只有极少数厂家使用了进口自动化生产线。”

于是,她当机立断,决定进军这一领域。公司迅速集结研发人才,夜以继日地进行技术攻关。经过努力,相继开发出了汽车压力机自动辅机线与机械手自动送料系统、汽车压力机冲压线整体全封闭隔音降噪防护系统、汽车压力机冲压线废料自动输送系统。与此同时,公司还进行了改组,更名为“德州海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简称海川),并投资建起了1.5万平米的标准化车间,进行新产品的生产。

凭借自动化程度高、隔音降噪效果明显、安全防护性能好、故障自诊断等特点,这些新产品受到了不少国内汽车厂商的欢迎。也正因这些产品的诞生,公司得以与中国机床行业领军企业、世界顶级冲压设备制造商之一的济南二机床集团(简称济二)结下了不解之缘,展开了密切合作。

谈及与济二结缘的经过,李月芹不无感慨:“作为国际化企业的济二,对供应商要求非常严格,前前后后对我们进行了长时间考察,最终双方才敲定了合作。事实上,对你的要求越严格,对你的提升也越大,也才能实现更好发展。”

更大的发展机遇随之而来。2011年,济二拿下了福特汽车美国本土工厂的冲压线订单,实现了国产冲压设备在欧美高端市场的突破。作为济二合作伙伴的海川,也击败众多实力强劲的对手,赢得了福特信赖,为冲压线提供全封闭隔音降噪防护系统等产品,保障生产效率和工人的安全生产。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工期,李月芹、范克健带领公司员工,全力投入到生产中,累了困了就倒头在生产现场休息一会,醒来继续进行生产,经过连续奋战,如期完成了产品生产。紧接着,范克健带领技术人员远涉重洋,来到美国福特公司的项目现场,与济二的技术团队通力合作,确保生产线顺利安装运行。项目成功验收后,由于服务悉心周到,福特公司还专门给海川的技术人员写了表扬信。

“迄今,我们与福特公司的合作项目累计达16次,都得到了对方好评。”李月芹向记者表示,随着与福特公司的合作持续深入,包括一汽、奇瑞、长城等在内的诸多国内企业也纷纷与公司进行项目对接。通过这次业务转型,公司成功跨进汽车领域,实现了更快速地成长发展。

这家公司名叫“大国重器”!用20年时间,从家庭作坊走向国际舞台

大国重器:发力机器人产业

2013年,纪录片《大国重器》(第一季)在央视热映,第五集《创新驱动》报道了济二赢得福特公司冲压生产线的故事。作为项目的参与者之一,虽然海川公司没有太多“出镜”,但李月芹却敏锐地意识到纪录片的热映是一个契机,便果断注册了大国重器自动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把“大国重器”注册成公司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不敢去想,而李月芹竟直接这样做了,再次显现出豪迈的自信与勇气——他们注册新公司,目的在于再次进行转型,全面发力机器人产业。

“2012年,我去国内一家汽车企业交付产品时,在生产现场,这家车企的工作人员指着一排焊接机器人告诉我说,这些价值不菲的机器人全都是国外进口的。当时我很震撼,现场没有一台中国的产品,所以就想着我们要进入机器人这个产业,要打破国外的统治地位,为国产机器人的崛起作出贡献。”李月芹意味深长地说道。

然而,要想在机器人领域做出成就,却并不容易。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涉及的学科十分广泛,集精密化、柔性化、智能化、软件应用开发等先进制造技术于一体,是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最高体现,代表着一个国家制造业的综合创新实力,也是新一轮工业革命中的竞争高地之一。对于新成立的大国重器公司来说,首先要攻克的难关,就是技术。

为此,公司加大科技投入,在自身培养人才的基础上,积极与高等院所、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先后与山东大学、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同时,更瞄准国际顶尖人才,不惜重金,以极大的热忱和诚意,打动了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机器人研究院院长、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主席克劳斯•席林(Klaus Schiling),与他签订了战略合作技术协议。在席林的亲自参与下,历经10个月设计、研发及改进,两款六轴智能机器人在大国重器公司研制成功,可运用于焊接、喷涂、码垛、上下料、服务等三十多个行业。

“我们的机器人产品研发出来后,恰好赶上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外进口产品大幅降价,带来了极大的竞争压力。”李月芹向《中国机电工业》分析道,“同时,我们也深刻意识到,仅做技术集成远远不行,伺服电机、控制系统、减速器等核心部件占据了机器人70%的价值,如果不在核心部件上取得突破,将始终受制于人。”

于是,大国重器公司再次投入巨资,展开对机器人核心部件伺服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的攻关研发。2016年4月,公司与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机电工程与计算机系终身教授武新章携手合作,共同研制伺服电机系列产品。武新章教授的加盟,让大国重器公司的研发实力进一步提升,经过努力,成功研发出三款新型节能伺服电机,可用于机器人、新能源电动汽车、高端精密数控机床等。如此一来,公司掌握了伺服电机及控制系统,构建起了更为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条,形成了更强的竞争力。

如今回顾这段进军机器人产业的历程,其间饱含着坎坷与曲折。李月芹告诉《中国机电工业》,一方面要研发技术,另一方面要投建新生产基地,公司在那段时间里面临着极大的资金压力,发展出现巨大困难。为此,她把房产、车子等所有能卖的东西全都卖了,押上全部身家来进行这场转型的“豪赌”。“几百万、几百万的资金持续投下去,就好比石沉大海,泛不起一点水花。那段时间,我身体不好,还被医院误诊,真的有坚持不下去的感觉。”李月芹意味深长地说道,“不过,想到当初创业时的梦想和信念,看到身边十几年来兢兢业业与我们一路打拼过来的老员工,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咬牙坚持,无论多大的困难,都要挺过去、扛过去!”

马云有过这样一句名言:“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创业之路上荆棘遍布,而只有那些坚守初心、不惧困难、敢于挑战、“打不垮、压不倒”的勇者,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回望大国重器公司成长壮大的历程,尽管扎根于不占区域优势的山东小城,尽管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金、技术、人才等一系列难题,但其创始人——李月芹身上那豪迈的勇气、执着的信念、果敢的决策,却是企业一路发展壮大、逐步走向国际舞台的“最强推动力”。很多时候,资源要素条件并非一个企业成败的关键;而企业执掌者的个人特质和精神力量,才决定了一个企业到底能走向何方。

押上全部身家,顶住巨大压力,企业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好消息接踵而至。2017年6月,另一家世界顶级压力机设备生产商德国舒勒公司经过多方考察,选定了大国重器公司作为合作伙伴,与其携手共同拓展越南等海外市场;与此同时,来自北京、深圳等地的多家知名风投机构,也看重了大国重器公司的技术实力和发展前景,拟对大国重器公司投资参股,并进行跟踪服务,帮助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伺服电机的突破将成为企业实现更大发展的跳板,预计将能让企业的年销售规模达到20亿。”李月芹信心满满告诉记者,公司计划于明年上半年挂牌新三板,虽然最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但他们正以“扒层皮”的勇气,持续推动企业在更广阔的天际间展翅翱翔。

新的奋斗征程已然开启。眼前的这家企业身上,旺盛而蓬勃的生命力正炽烈迸发,一如这炎炎夏日里,那璀璨与耀眼的阳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