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真的, 再這樣提問就沒人理你了

提問,是獲取知識和解決方法最好的手段之一,一些人往往認為只有解答問題是有難度的,卻沒有把心思花在提問上。提問,也是有技巧的。一個草率的提問只會得到草率的答案,不花心思的提問只能換來不花心思的回答。

試想,作為對 IT 行業的一員,你家親戚突然打電話問你,「我電腦突然上不了網了,怎麼辦?」如果你脾氣和我一樣差,你肯定不想回復。這樣的問題首先沒有標準的答案,因為線索太少,其次,你不一定願意花時間去幫這位親戚找線索 — 尤其遠房親戚。

試想,作為一個正在創業的人,不管你是摳門創始人還是被坑的聯合創始人,一個陌生的人突然給你扔一個問題,「今年內容創業是風口,你覺得我應該做個公眾號嗎?」你很客氣,你像長者那樣回答「吼啊」,然而對方回覆,「能不能給點建議?」如果你脾氣和我一樣差,你肯定不想繼續回覆。一是你沒必要花時間和陌生人閒扯,二是這樣的問題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回答,哪有創業思路是一句話就能說完的?

我喜歡給朋友提問,因為通過提問,我能快速學習;我也喜歡回答問題,回答問題也能讓我學到新東西,除非回答的過程我是不愉悅的。這篇文章結合我的個人經歷,和大家聊聊怎樣的提問方式是更好的、更容易獲得答案的。

1

提問之前

在提問之前,我們需要做一些功課,這將幫助我們判斷:

  1. 我準備提的問題真的值得提麼?

  2. 我該給誰提問?

  3. 我該在什麼地方提問?

下面一點一點說明。

1.1

先搜索

可以說,90% 以上的問題,在網上都已經有答案了。

這些答案可能在知乎、百度知道、一篇博文、新聞網站、公眾號等,學會使用搜索引擎,是最好的尋找答案的方式。

比如,你遇到的是一個電腦問題,通常電腦出問題都伴隨著包含錯誤提示的彈窗,把錯誤提示粘貼到 Google 搜索,你將非常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相信我,你肯定不是第一個遇到同樣問題的人,以我的經驗,幾乎所有電腦問題,在網上都已經有答案。

真的, 再這樣提問就沒人理你了

其次,通過 Google 搜索相關關鍵詞,你能從一些新聞網站、問答網站和博客找到問題的相關線索,即使這些線索不是解決問題的直接答案,通過閱讀和整理,大多數時候你也能自己推導出答案。

第三,別用百度,別用百度,別用百度。重要的話說三遍。除了你想要的搜索結果,百度什麼都有。除了微信公眾號的文章,Google 幾乎能搜索所有的內容,別說打不開 Google,你身邊肯定有能打開的人,虛心找他們求教(這也是一種提問),能把 Google 用起來,我們的眼界就會變得異常開闊。如果要搜索微信公眾號裡的文章,推薦用「搜狗」,當然,也可以在微信客戶端的搜索框裡搜索。

最後,搜索時別用提問式搜索,比如「我的電腦上不了網怎麼辦」,要尋找問題的線索,將線索變成關鍵詞去搜索,一個關鍵詞找不到就換另一個。如果你連這一步都懶得做,那麼你肯定足夠富有,富有到可以僱傭一個助理幫你做這些你不願意動腦的活。

能不麻煩別人就別麻煩別人,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能通過 Google 解答簡單的問題。

1.2

先閱讀幫助文檔

絕對多數網站、電器、app 都有幫助文檔。幫助文檔裡通常都會有 FAQ(常見問題),也就是說,大部分人遇到的問題,在這個頁面都會有說明。

比如,你買了一個商品,但三四天了還沒發貨,你怒氣衝衝打電話和客服吵架,但可能網站的購買幫助裡已經寫明,發貨時間是 1-7 天。

又比如說,有些人會在我的文章裡問如何加入可能吧讀者群或想加我的微信,其實,在「可能吧」公眾號的菜單裡都有這些信息。

很多時候,「大牛」不願意回答你的問題,都是因為他們知道網站上已經有答案,他們不願意給「懶得自己找答案」的人回答問題。

1.3

別不把別人的時間當時間

當你想提問時,你可能很著急,想對方馬上給你答覆,但有沒有想過,對方可能在忙,而你的問題又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完,有些人這個時候會不斷髮信息給對方試圖讓對方馬上回答。這種做法真的很不好,除非你和被提問者關係好到不得了。

別不把別人的時間當時間,尤其是當對方很忙的時候。這個時候不妨想一想,對方憑什麼要回答你的問題?對方憑什麼要花時間在你身上?他是你最好的朋友?還是你給他付了錢他必須回答?抑或你是他的上司?如果都不是,那麼請尊重對方,如果他願意回答,你應該感謝,如果不願意回答,也不應該惡言相對,畢竟別人沒有義務回答你的問題。

1.4

明確是諮詢還是單個提問

諮詢,是圍繞一個話題的一系列提問和追問。如果你要的是諮詢,而不是單個提問,在提問前請做好資料蒐集並列好自己的問題。

這樣,一方面顯得自己是做過準備且真的無法解答其中的一些問題,所以需要幫助;另一方面,也讓對方提前知道你想問的是哪些問題,他可以做好準備。

真的, 再這樣提問就沒人理你了

舉個例子,「在行」剛上線時我曾經在上面放著「高效工作的秘訣」這個諮詢話題,有些諮詢者一見面就說,阿禪你告訴我怎樣高效吧!顯然我沒法回答這樣的問題,更好的諮詢者是在之前就告訴我他的工作類型,在工作中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以及嘗試過什麼樣的方法,這樣我才能對症下藥,幫他解決問題。

1.5

從最熟悉的人下手

最熟悉的朋友,一般不介意你問比較白痴的問題。

就好像,我們習慣於對外人禮貌,對家人總是脾氣暴露一樣,最熟悉的人,總能容忍我們的不足。

如果你真的很懶,不願意用 Google 自己找答案,那麼,就把問題拋給你最熟悉的人吧,他是最有可能容忍你提白痴問題的人。另一方面,最熟悉的人,也不介意把時間花在幫你解答問題上。

但是,哪怕是最熟悉的人,容忍也是有限度的,所以,最好還是自己先找答案,實在找不到,再提問。

1.6

先了解潛在被提問者的背景

在「可能吧俱樂部」運行的一週期間,有些群友在群裡給我提問,說實話,有些問題是我完全不熟悉,根本無法回答。

我們身邊會有很多朋友,網上也有很多大牛,但術業有專攻,每個人熟悉的領域是不一樣的。對的問題拋給對的人才能得到滿意的答案。所以,在提問前,不妨對被提問者的背景做一些調查和思考,大致摸清楚對方能不能給到你答案,如果不能,換一個人。

如果你是一個記者,在採訪之前,更需要徹底調查採訪對象的背景。沒有采訪對象希望被提不熟悉的問題和簡單的1+1=幾的問題,甚至有時候我們需要了解採訪對象的愛好,從愛好入手和他聊天,在聊天過程中問問題,而不是一上來就一個一個問題地提問,這樣雙方都不舒服,無法平等交流。無法平等交流,也就很難問出好的答案。

1.7

想想你能為對方提供什麼

別人憑什麼要幫你?

大牛們都很忙,即使不是大牛,別人的時間也是時間。在提問前,不妨想想我們能為對方提供什麼,好讓對方願意回答我們的問題。

最簡單的,當然是錢。你會發現,現在很多人在微信裡給別人提問,都會順帶發一個紅包,不管紅包多少,都在表達自己的真誠。

真的, 再這樣提問就沒人理你了

但不是每個人都直接對錢感興趣。好的提問應該是讓對方也有所收穫的,這個收穫可能是知識上的收穫,又或者你本人對對方公司的業務是有幫助的。比如,你是一個科技媒體記者,你問某公司創始人關於該公司為什麼的某個火爆的功能如此成功,他當然願意回答,因為他知道,你可能會在報道中說他們的「好」。

找別人幫忙也是如此,找別人之前,先想想你能為對方提供什麼,對方憑什麼要幫你。

2

提問過程

當我們做好前面的準備,現在可以來提問了。

2.1

問具體的問題,少問「如何評價」和「是什麼體驗」

在知乎上,問「如何評價 XXX」或「XXX 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或「對 XXX 有什麼看法」是好的提問方式,因為回答者可以自由發揮,以獲得點贊和關注。

但對個人提問,這三種提問方式是不可取的。大多數情況下,對方根本沒時間回覆這種「大」的發散性問題。

問題必須被縮小,縮小到對方能夠快速回答,縮小到你把所有的情景、狀況、條件都描述清楚,對方結合這些前提能迅速給出答案。

舉個例子,這幾年有些不太熟悉的創業朋友偶爾會發微信問我,「禪叔,能不能給我推薦一個 CTO?」這樣的問題我一般不回覆,因為首先我認為他並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需要一個 CTO 還是一個寫代碼的人,其次,寫代碼的人也分很多種,難道我要從我的通信錄裡給你篩選,然後挨個問你合不合適?顯然我不會那樣做。

記住,別人的時間也是很寶貴的。

2.2

別問白痴問題

重複那句話,別問能輕易在 Google 和網站幫助文檔就能找到答案的問題,大牛們一般不屑於回答這類問題,另外,這種問題也會顯得提問者很「無能」。

2.3

提問中體現你做過調研

提問前,做足夠的調研,並把調研的結果濃縮成幾句話,讓對方感受到你確實通過 Google 沒有找到合適的答案,才求助於他。對方如果能回答,也會感到沾沾自喜,因為他回答了一個別人沒有回答過的問題。

比如,你確實認為 2017 年是內容創業的好時機,你向一位公眾號作者的提問可能是:

大家都說 2017 年是內容創業的好時機,我看了一些報告,覺得 XX 領域的內容是缺乏的,而且這類內容可能比較容易變現。但我手頭上沒有合適的內容編輯,我本人是做 XX 的,有這個領域的資源。你是內容運營的高手,憑你的直覺,你覺得我創業做這個領域的公眾號容易拿到天使投資麼?謝謝!

這是一個好的提問,因為這既體現出你做過調研,也告知對方具體的情況,對方從這些條件裡也能輕易給出答案。

2.4

在適當的場合問適當的問題

雖然我說「年輕人少參加行業大會」,但我年輕時確實參加過很多大會,而且,大多數還是我舉辦的。

有些年輕的記者,會在這種公開場合問一些不合適的問題。比如,一位產品剛上線不久的創始人演講完,記者如果提問,「你們現在用戶量多少?推廣花了多少錢?」大多數情況下,創始人們都不願意公開回答這些「隱私」問題,即使回答了,也是模凌兩可的答案。比如:「我們的用戶量已經上了規模,推廣費用其實一直在預算之內,運行得非常良好」。

除非,你與這位創始人是鐵哥們,你在私底下給他提問,他可能願意回答。

又比如,我寫了一篇關於《微信小程序失敗了嗎?》的文章,你在底部留言問我如何排版,我顯然也是不願意回答的。

在什麼主題下,就應該問這個主題下的問題,在公開場合,就應該問能公開回答的問題,別讓別人不舒服,也別讓自己難堪。

2.5

問對方熟悉的領域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在提問前,一定要調查對方的背景,知道對方熟悉的領域,這樣才不會問出對方不願意回答或回答了你也覺得沒有收穫的問題。

比如,問一個做 HR 的朋友,如何寫求職郵件標題是合適的。但問一個掃地阿姨如何寫代碼在絕大多的說情況下是不合適的(我知道這裡肯定有人會舉例說那個笑話)。

又或者,問對對方業務有幫助的問題。比如,你的一個朋友是獵頭,你問他你現在的工作水平如果跳槽能拿什麼樣的薪水,他肯定樂意回答並希望為你提供獵頭服務。雙方都開心。

這樣的提問,才是讓對方舒服的。

2.6

客氣地提問

有禮貌地提問,一定要有禮貌地提問。

例子不用舉了,提問時寫上對方的稱呼,用「您」代替「你」,語言中表達出敬意,最後加一句「謝謝」,其實不難吧?

2.7

標點符號,標點符號

正確使用標點符號也是表達禮貌的一種方式。

別有的沒的就使用感嘆號,你在線下和別人說話也是咆哮著說的麼?你是對方老闆麼?

提問是一件嚴肅的事,有些人喜歡在閒聊時打三個句號「。。。」,提問時建議不要顯得如此隨意。

更有甚者,喜歡用空格替代標點符號。即使不是在提問,這種方式也是非常沒有禮貌的,說得狠一點,這是給對方製造閱讀障礙,不把別人的時間當時間。

如果你有使用空格替代標點符號的習慣,戒掉吧,不然可能很快你連語言能力也會喪失掉。

2.8

清楚簡煉

提問時,把問題表述清楚,如果是一個電腦問題,把所有你收集到的相關線索整理出來,以便於對方能迅速定位問題所在。還是那句話,別浪費對方的時間。

另外,如果一個問題能用 100 個字描述,別用 1000 個字。在確保已經把所有的前置條件都寫完的前提下,檢查一遍你即將發出去的提問,看看能不能縮句,看看能不能把沒用的廢話刪掉。

試想,當我們在使用微信時,有人扔過來滿屏的文字,我們可能都沒心思看完,何況是你的被提問者?

2.9

有難度,但又不是不能回答

沒有人喜歡重複回答問題。但如果一個問題能引起思考,往往大牛們願意回答。

這個技巧可以運用在連續提問的過程。

比如,你知道阿禪的公司正在做付費閱讀的產品,你很想知道對方是如何思考的,你的提問可以是:

阿禪,我聽說你們最近在做付費閱讀,我觀察過很多類似的產品,他們的形態可以歸類為 XX 和 YY,但結合你們已有的產品,我覺得這兩種形態都不合適,我覺得 ZZ 形態可能更好,你同意嗎?

首先,這個問題是有難度的,因為對方正在做付費閱讀但還沒推出,所以很有可能還處在思考階段,你的提問可能會給對方帶來啟發。其次,也顯示出你是做過調研的,並不是在提「白痴」的問題。第三,雖然問題是「你同意嗎?」看似回答是簡單的「是」或「否」,但如果對方有興趣,會和你深入探討。

3

提問結束

不管對方是否回覆你的問題,一個疑問的提出,一天後也都結束了。

3.1

表示感謝

回答結束後,一個禮貌的感謝是必須的。別以為這個道理很簡單,我遇到過很多我回答了對方一句話不說的情況,難道,你覺得以後再也沒機會和我聊天或提問?

有個好的收尾是必須的,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你還需要對方幫忙。

3.2

酬謝也是一種感謝方式

發紅包也是一種感謝方式,對方的回答很有幫助就發個大的,覺得有些許幫助,也應該意思意思一下。還是那句話,留一條後路,日後好相見。

3.3

學會歸納整理

提問,往往是我們整個學習或解決問題中的一環,是我們無法通過 Google 找到答案的一環。當我們獲得答案,或獲得多個人的答案後,整個學習過程並沒有結束。

這時候需要做的是歸納整理,從所有的答案和線索中,整理出一個最符合你當前遇到問題的答案,這才真正解決問題,才是真正的學習,才是真正的動腦解決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