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足球報為什麼越做越差?

curry52815156



這是我父親迄今仍然保留著的《足球》1990年世界盃的特輯。《足球》報對我而言有著特殊的意義,它是我對足球引發興趣最大的啟蒙,也曾經是我學生時代最好的精神食糧。

個人覺得《足球》歷史上最好的時期當屬1993年之前。當時的報紙四開八版,套紅印刷,嚴俊君、利彪、梁清、謝奕、陳偉勝還有攝影記者梁嘉建,這應該是報社當初僅有的幾桿槍,正是出於他們十多年的敬業和堅守,才讓這份當初籍籍無名的報紙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很快成了球迷心中的最愛。因為年代和資源所限,每次拿到報紙幾乎是我業餘時間最開心的時刻,我會迫不及待的瀏覽只有八支球隊參與角逐的甲級聯賽戰況,柳海光、高洪波、吳群立、馬林……就這樣不經意間走入了我的心扉。然後再逐字逐句的仔細品味報紙每一條報道和評論。

可惜《足球》有著很大的侷限性。彼時週末轉播的錄像培養了一大批忠實的意甲和德甲球迷,但是《足球》甚少涉及五大聯賽的報道。

1993年1月4日,《足球》報開啟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擴版增期——每週兩期、每期16版。拿到第一期的報紙時我喜憂參半,高興的是報道中終於出現了新華社關於五大聯賽和三大杯的通稿,憂的是報紙的版面充斥著各種廣告還有對我來說沒有太多意義的新聞,還有就是必須從不多的生活費中拿出更多的銀子。

藉助中國聯賽職業化改革的東風,還有派出龐大的記者團隊採訪美國世界盃,《足球》報在1995年前後達到了發行量的巔峰,保守估計每期的發行量至少在150萬份以上。


風光的背後往往充滿了危機。也就是在這一段時間裡,遼寧的《球報》、天津的《球迷》、北京的《中國足球報》、南昌的《足球俱樂部》還有全國各地的足球報刊就像雨後春筍般的不斷湧現,特別是長沙的《體壇週報》在經過將近十年的蟄伏後終於厚積薄發。

與《足球》相比,瞿優遠麾下的《體壇週報》有著三大優勢:其一是體制內外的差異化。《足球》在人員編制和工資待遇上必須通過上級廣州日報社才能做出決定,而瞿優遠大筆一揮就可以做出決斷,於是包括金焱、嚴益唯在內本來準備投奔《足球》的記者被中途截胡,甚至更有李響被對方挖角成功的例子。人才的流失和斷檔是《足球》失敗最主要的因素。

其二是《足球》在體育方面的報道過於單一,同時過於關注國內足球。錯過了NBA和意甲在國內最黃金的時代。

其三是版面不精細,廣告太多。這點先不說《體壇週報》,即便是同城的《南方體育》也差點做到了後來居上。

儘管《足球》後來增加了《勁體育》,不幸的是又遇到了互聯網大潮的衝擊,目前已經是每況愈下、岌岌可危了。不過其他紙媒又有哪一家能夠做到獨善其身呢?

個人關於《足球》報的一點心歷路程,說的不對請多多包涵。


怪獸小王


不是越做越差,而是情況使然。我很早(大概20年前),就開始買體育雜誌了,那時候正趕上98世界盃。家裡整面牆幾乎都貼滿了海報,有喬丹,貝克漢姆,斯托克頓,哈達威,馬龍,希爾,佩頓,斯福扎,巴爾德拉馬,奧特加,米勒……結果後來讀大學了,接觸到網絡,就慢慢開始不買了。有時候就去報亭翻翻有什麼特別的大幅中插,很喜歡的就買一本。因為這種傳統媒體已經跟不上時代了。

還有一個笑話就是,後來老爸單位有個福利,中層以上幹部可以每年免費訂一份報紙。老爸問我要什麼,我說《都市快報》。老爸說,《都市快報》都是杭州新聞,有啥好看的。我回答,關鍵是人家廣告多,報紙多,可以多賣錢啊……果然是,幾乎每天最少都是32版,有時候甚至64 版還有AB版。行情好的時候,一年報紙都賣一兩百塊……

所以說,足球報也類似。不是說越來越差,而是讀者眼界越來越高,新聞時效性越來越強,網絡同樣也越來越發達。現在一般晚上發生的事情,日報要第三天才見報。那麼落後的新聞誰看?

用黃飛鴻裡面的一句話來說就是,時代的車輪誰也擋不住,誰想去擋,就會被撞得粉身碎骨。


西索的蘋果


84年中國隊亞洲盃亞軍後,就開始看“足球”報了,當時是高一學生,每期都買。記得89年世界盃預選賽中國隊“黑色三分鐘”被淘汰後,“足球”報頭版大標題“惡夢醒來是早晨”,記憶猶新。當時我才19歲,心想沒關係,來日方長,中國隊一定能出線。如今50了,中國隊還沒有一次真正意義的世界盃出線,不僅如此,國足水平越來越差,居然從“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的口號,變成如今的“衝出小組,走向亞洲”了!

到90年世界盃時,看到圖文並茂的“新體育”世界盃特刊雜誌後,每次世界盃前都買“新體育”特刊。最大感慨是新聞的遲滯性,刊登的陣容跟實際往往不相符。

90年代末開始買“電腦愛好者”雜誌。

互聯網時代,紙質報刊雜誌沒落是大勢所趨,必然現象。當時的報紙我也留有部分,作為一份情懷珍藏。


翔之


足球報的《保衛成都》的報道,三次加印。

為什麼要舉這個例,因為我紙媒的一員!我們都是一足球報的讀者和作者!以這個例,相信對於足球報的受歡迎程度,都有所瞭解!

時間過得真快,紙媒的輝煌已經過去,但是,獨家報道的威力,永遠是媒體的殺手鐧!

很多媒體都是一代領導的市場,這在內地很多報社都大同小異,為什麼會出現,領導變換,就失去市場呢?這是以後值得探索的事。

今天要說的是,足球報的讀者為何離開足球報。一,地方體育類報紙九十年代雨後春筍。我們到外地看過足球報外地的分印。就知道競爭不是在市場上。

二,足球報的改變步伐落後於《體壇週報》,《體》的投入拓展市場,人才重視程度,都領先於足球報。

三,新世紀,是互聯網時代,報紙下坡是正常的事,但是,無法在全國影響力上佔優的情況下,應該打好重點市場,因為,紙媒的效應應該密集的,打全國招牌,其實就是分散效應,直至式微!


閒適人家


小學5年級(1992年)開始訂閱足球報,記得那時是全校師生中唯一訂閱此報的,那時候識字不全,把那不勒斯的“勒”念成“勤”,把魏群的“魏”念成“鬼”😊;足球報不是越來越差了,是整個報媒紙媒都一樣,非常懷念“大眼”李承鵬!



牙幫辦


記得我最早收藏的《足球報》是86世界盃,那時候我還不是一個真正的球迷,等到我大最囤積足球報的時候,是90年的意大利之夏,那時的報紙2毛5一份,對我這個學生來說,已經算很高的消費了,但不管跑多遠,我每期必騎個破車去買的,並且一口氣把報紙讀完,後來,報紙也從每週一期擴張到兩期,每週一四出版,無凝加重了我的“學習”負責擔,但因對足球的喜歡,加上自己也進了校足球隊,那更是期期必看,唉,想來這一路走來,也是挺辛苦的,內心的滋味,五味雜陳,難以言說。現在,老家閣樓上那一摞一摞的足球報啊,已經積滿了無數的灰塵,中國足球的近況還是如此,佈滿灰塵!


三顆小石子


足球報其實就是當年廣州日報的體育副刊一個獨立擴充的版面。

八十年代中國足球正是大發展時期。嚴俊君先生,一位非常有銳氣的報人,將這麼一版副刊發展為上億碼洋的全球第一足球報刊,還在廣州西關擁有自己的九層樓房,打造為一個綜合體育產業集團,創造了一個神話。

好景不長,他與他的團隊創造的奇蹟引發了同事與領導的不安。嚴俊君被剝奪了足球報的老總職務,人走茶涼,骨幹離散,發行量銳減,足球報從此不再輝煌。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嚴俊君雄心勃勃的改革發展終於淒涼收場。


jack200351227


隨著網絡日益普及,信息量越來越大,傳播速度也越來越快,而傳統紙質媒體已不能滿足這些,特別是新聞資訊方面已經落後於電子媒體了,行業報刊亦如此;就足球報而言,讀者當中年輕佔多數,網絡已經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紙媒業務下滑是必然趨勢。


longzhishou


很久沒看足球報了,當初是從足球報轉向了體壇週報,因為體壇週報更全面。足球報在甲A年代曾經風靡一時,專業報道報道足球。隨著假球黑哨黑目被揭開,足球本身吸引力已經大大下降,國足成績越來越差,又一次澆了冷水。所以足球相關的報紙整體都不行,好像有一份球報已經不辦了。手機微閱讀時代的到來,使的信息傳播的更快,並且具有交互性。所以說,紙質媒介的影響力大不如前。很多城市又取消了書報亭,這是壓死報紙的最後一根稻草。


目標不遠了


我已經二十多年沒關注足球報了,足球報的沒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足球全面退步,足協的領導和裁判、球員鋃鐺入獄,因為足球的不專業、球員的素質特別是文化素質和修養較低,會玩足球的哪個是省油的燈,足球場上的暴力不斷、負面不斷,最終導致了中國足球和球迷的遠離,而國外現代足球卻是風風火火,形成了鮮明對比,所以,恨鐵不成鋼,中國球迷的內心深處更加厭惡,出門在外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球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